一种电极极片及其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6711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极极片及其锂离子电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和含碳导电涂层,所述含碳导电涂层远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区面和至少一个第二区面,所述第一区面和第二区面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区面上排布若干炭黑颗粒单元和若干石墨烯颗粒单元,所述炭黑颗粒单元与石墨烯颗粒单元平行设置;活性材料层,设置于所述含碳导电涂层远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上,并覆盖所述第一区面及其上的炭黑颗粒单元和石墨烯颗粒单元与第二区面。通过上述设置可有效增大含碳导电涂层和活性材料层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集流体和活性材料的结合力,提升电池性能。

A kind of electrode and its lithium ion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极极片及其锂离子电池
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电极极片及其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和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CO2及汽车尾气排放的关注不断加大,电动汽车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和应用备受人们关注。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极片由金属集流体和涂敷在集流体表面的电极活性材料构成。然而金属集流体和电极活性材料的结合力往往不高,为了提高金属集流体和电极活性材料的结合力,常规的做法是加入比例较高的粘结剂,然而上述方法得到的电极极片,在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时易造成电池内阻过大,快速充放电时电池的极化作用过强的问题,进而影响电池性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进:(1)改性正负极活性材料;(2)改善导电剂;(3)改善电解液和隔膜;(4)改进电池制作工艺;(5)对集流体进行改进。其中以对集流体进行改进最快捷,同时效果显著,在这其中以导电涂层集流体应用最为广泛。然而仅仅在金属集流体表面涂覆导电涂层对提升金属集流体和电极活性材料结合力的效果不佳,且对降低电池的内阻以及快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n集流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n含碳导电涂层,设置于所述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上,沿所述电极极片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含碳导电涂层远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区面和至少一个第二区面,所述第一区面和第二区面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区面上排布若干炭黑颗粒单元和若干石墨烯颗粒单元,所述炭黑颗粒单元与石墨烯颗粒单元平行设置;/n活性材料层,设置于所述含碳导电涂层远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上,并覆盖所述第一区面及其上的炭黑颗粒单元和石墨烯颗粒单元与第二区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含碳导电涂层,设置于所述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上,沿所述电极极片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含碳导电涂层远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区面和至少一个第二区面,所述第一区面和第二区面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区面上排布若干炭黑颗粒单元和若干石墨烯颗粒单元,所述炭黑颗粒单元与石墨烯颗粒单元平行设置;
活性材料层,设置于所述含碳导电涂层远离所述集流体的表面上,并覆盖所述第一区面及其上的炭黑颗粒单元和石墨烯颗粒单元与第二区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电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炭黑颗粒单元和石墨烯颗粒单元均具有扁平状结构,所述扁平状结构平行于所述集流体设置于所述含碳导电涂层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炭黑颗粒单元和石墨烯颗粒单元沿所述电极的长度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长方形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小知王雪巍宋安宁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微木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