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沾锡流水线的外被挪移机构,包括底座、Y轴模组、Z轴模组和夹持组件;所述Y轴模组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滑轨和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轨沿Y轴方向固设在底座上,所述第一气缸驱动第一滑板在第一滑轨上往返移动;所述Z轴模组包括支撑座、第二气缸、第二滑轨和第二滑板,所述支撑座垂直固定在第一滑板的上端,所述第二滑轨沿Z轴固设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二气缸驱动第二滑板在第二滑轨上往返移动;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上夹块和与上夹块相互配合的下夹块,所述上夹块的上部固设在第二滑板上,所述下夹块的下部固设在第一滑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对相应工位的导线进行自动外被挪移的优点。
An external moving mechanism of automatic tin 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沾锡流水线的外被挪移机构
本技术涉及自动沾锡设备,尤其涉及外被挪移机构。
技术介绍
在对导线进行自动沾锡的流水线生产中,通常将导线定位于特制的治具上,通过传送机构将治具依次送至相应的加工工位(比如依次送至切割工位、外被挪移工位、沾助焊剂工位、沾锡工位和切断工位)进行加工,其中外被挪移工位中,外被通常指导电线芯外的挤护层(也称绝缘包覆层),挪移的概念是指:将外被绕周一圈切断后,分别向两端拉开露出中间的导电线芯,以便对露出的导电线芯进行沾锡作业。现有的外被挪移设备结构复杂,且设备成本普遍偏高,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难以承受,导致部分中小企业仍然采用手工作业进行外被挪移,具体是:通过手工将绕周割断的外被向两侧拉开实施挪移,此作业方式的缺陷是手工作业容易将一端的外被全部拉出而导致后续工作难以继续,其比较依赖于比较有经验的熟手作业,另一方面,手工作业需投入较多的人力,导致人工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对相应工位的导线进行自动外被挪移的自动沾锡流水线的外被挪移机构,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沾锡流水线的外被挪移机构,包括底座、Y轴模组、Z轴模组和夹持组件;所述Y轴模组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滑轨和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轨沿Y轴方向固设在底座上,所述第一气缸驱动第一滑板在第一滑轨上往返移动;所述Z轴模组包括支撑座、第二气缸、第二滑轨和第二滑板,所述支撑座垂直固定在第一滑板的上端,所述第二滑轨沿Z轴固设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二气缸驱动第二滑板在第二滑轨上往返移动;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上夹块和与上夹块相互配合的下夹块,所述上夹块的上部固设在第二滑板上,所述下夹块的下部固设在第一滑板上。进一步地,所述Y轴模组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定块和限制第一滑板后移距离的螺钉,所述螺钉的一端穿过固定块,且与固定块相互螺纹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螺钉靠近第一滑板的一端设置有减震胶垫。进一步地,还包括下压机构,所述下压机构包括固定板、第三气缸和下压块,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三气缸的外壳固设在固定板上,所述下压块与第三气缸的伸缩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缸驱动下压块沿Z轴方向往返移动。进一步地,所述下压块的下端固设有防滑垫片。进一步地,所述上夹块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下夹块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互配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设置Y轴模组和Z轴模组来驱动上夹块和下夹块进行相互夹持,并进行后移的动作,实现对导线外被的后退挪移,与现有技术中的大型设备相比,本技术的结构比较简单,设备的成本也比较低廉,适合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使用;本技术通过第二气缸驱动第二滑板在第二滑轨上往返移动,而第二滑板沿Z轴设置,且上夹块的上部固设在第二滑板上,相当于第二气缸驱动上夹块沿着Z轴上下运动,而下夹块的下部固设在第一滑板上,当上夹块移动至最下端后,可与下夹块相互配合来咬住需要挪移的外被;另一方面,第一气缸驱动第一滑板在第一滑轨上往返移动,而第一滑轨沿Y轴方向设置,相当于第一气缸可以驱动上夹块和下夹块同时沿Y轴移动,当上夹块与下夹块咬住外被后,第一气缸驱动上夹块与下夹块同时后移一定的距离,即可将外被稳定的挪移,使中间的芯线按照需要露出一小截,便于焊锡,从而使本技术实现了对相应工位的导线进行自动外被挪移的功能,与传统技术中的人工进行外被挪移的方式相比,本技术避免了人工易疲劳或易出错等因数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Y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滑板、Z轴模组和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上夹块与下夹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下压机构与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底座1,装配孔11;Y轴模组2,第一气缸21,第一滑轨22,第一滑板23,限位组件24,固定块241,螺钉242,减震胶垫243;Z轴模组3,支撑座31,第二气缸32,第二滑轨33,第二滑板34;夹持组件4,上夹块41,第一凹槽411,下夹块42,第二凹槽421;下压机构5,固定板51,第三气缸52,下压块53,防滑垫片53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动沾锡流水线的外被挪移机构,包括底座1、Y轴模组2、Z轴模组3、夹持组件4和下压机构5。如图2所示的Y轴模组2包括第一气缸21、第一滑轨22、第一滑板23和限位组件24,第一滑轨22有两条,且相互平行设置,两条第一滑轨22沿Y轴方向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第一气缸21的外壳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第一气缸21的伸缩杆与第一滑板23固定连接,第一滑板23滑动设置在第一滑轨22上,第一气缸21驱动第一滑板23在第一滑轨22上往返移动,相当于第一气缸21驱动第一滑板23沿Y轴往返移动;如图3所示的限位组件24包括固定块241和限制第一滑板23后移距离的螺钉242,螺钉242的一端穿过固定块241,且与固定块241相互螺纹连接,螺钉242靠近第一滑板23的一端设置有减震胶垫243,减震胶垫243在第一滑板23撞向螺钉242时,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限位组件24设置在第一滑板23与第一气缸21之间,限位组件24的作用主要在于限制第一滑板23的后移距离,防止第一滑板23后移距离太多而导致外被被完全从导线上抽离,螺钉242靠近减震胶垫243的一端指向第一滑板23,通过转动螺钉242,可以调整第一滑板23的后退的距离。如图4所示的Z轴模组3包括支撑座31、第二气缸32、第二滑轨33和第二滑板34,支撑座31垂直固定在第一滑板23的上端,第二滑轨33沿Z轴固设在支撑座31上,第二滑轨33有两条,且相互平行设置,第二气缸32的外壳固定设置在支撑座31的上部,第二气缸32的伸缩杆与第二滑板34固定连接,第二滑板34滑动设置在第二滑轨33上,第二气缸32驱动第二滑板34在第二滑轨33上往返移动。如图5所示的夹持组件4包括上夹块41和与上夹块41相互配合的下夹块42,上夹块41的上部固设在第二滑板34上,下夹块42的下部固设在第一滑板23上;当第二气缸32驱动第二滑板34在第二滑轨33上往返移动时,相当于第二气缸32驱动上夹块41沿Z轴上下移动,上夹块41配合下夹块42,可以咬住或松开导线的外被;当第一气缸21驱动第一滑板23沿Y轴往后缩时,可同时带动上夹块41和下夹块42往后缩;上夹块41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411,下夹块42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421,第一凹槽411和第二凹槽421相互配合,可咬住或松开成排的导线,利于对于成排导线的外被挪移。如图6所示的下压机构5包括固定板51、第三气缸5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沾锡流水线的外被挪移机构,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Y轴模组、Z轴模组和夹持组件;/n所述Y轴模组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滑轨和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轨沿Y轴方向固设在底座上,所述第一气缸驱动第一滑板在第一滑轨上往返移动;/n所述Z轴模组包括支撑座、第二气缸、第二滑轨和第二滑板,所述支撑座垂直固定在第一滑板的上端,所述第二滑轨沿Z轴固设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二气缸驱动第二滑板在第二滑轨上往返移动;/n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上夹块和与上夹块相互配合的下夹块,所述上夹块的上部固设在第二滑板上,所述下夹块的下部固设在第一滑板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沾锡流水线的外被挪移机构,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Y轴模组、Z轴模组和夹持组件;
所述Y轴模组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滑轨和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轨沿Y轴方向固设在底座上,所述第一气缸驱动第一滑板在第一滑轨上往返移动;
所述Z轴模组包括支撑座、第二气缸、第二滑轨和第二滑板,所述支撑座垂直固定在第一滑板的上端,所述第二滑轨沿Z轴固设在支撑座上,所述第二气缸驱动第二滑板在第二滑轨上往返移动;
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上夹块和与上夹块相互配合的下夹块,所述上夹块的上部固设在第二滑板上,所述下夹块的下部固设在第一滑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沾锡流水线的外被挪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Y轴模组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定块和限制第一滑板后移距离的螺钉,所述螺钉的一端穿过固定块,且与固定块相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彦民,宁大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凯利仕精密组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