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硬盘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6134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硬盘安装结构,包括有显示器壳体,所述显示器壳体后侧设置有硬盘安装卡位,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左侧设置有数据线卡槽,所述数据线卡槽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卡勾,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弹性限位件,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上侧设置有第一卡扣件,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下侧设置有第二卡扣件,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中部区域还设置有第二弹性限位件。通过上述设置,使该硬盘安装结构,不需要用复杂的连接结构或者螺丝固定,实现免螺丝安装,其配合紧密,结构可靠,而且便于安装与拆卸。

A hard disk installat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硬盘安装结构
本技术属于硬盘安装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脑一体机的硬盘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电脑一体机是目前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一个新型的市场产物,它是一种将主机部分、显示器部分整合到一起的新形态电脑,由于其具有时尚的外观,轻薄精巧的结构、占用空间小以及可移动性好,便携性高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现有一体机中,一般包括有显示器和后盖,显示器背后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内安装有主板、扩展卡、电源和硬盘之类的硬件,后盖盖合在容纳槽上起到封闭保护作用。但是现有一体机中,硬盘大都是只通过螺丝固定在显示器内的,安装与拆卸困难,不方便用于为电脑更换不同的硬盘。如申请号为CN201520243570.3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网吧专用电脑一体机,包括有显示器、显卡、电源、硬盘、主板以及后盖;该显示器包括有壳体以及显示屏,该壳体的后侧形成有容置腔,该后盖包括有两平板部以及一体连接两平板部之间的中间凸起部,该中间凸起部自平板部所在的平面向后凸出;藉此,通过将显卡、电源、硬盘以及主板均安装于容置腔内,后盖与壳体连接固定并封盖住容置腔。但是上述公开的电脑一体机的硬盘是通过螺丝固定在显示器内的,安装与拆卸困难,不方便用于为电脑更换不同的硬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硬盘安装结构,能够实现硬盘数据线和硬盘的免螺丝安装,其配合紧密,结构可靠,而且便于安装与拆卸。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硬盘安装结构,包括有显示器壳体,所述显示器壳体后侧设置有硬盘安装卡位,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左侧设置有数据线卡槽,所述数据线卡槽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卡勾,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弹性限位件,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上侧设置有第一卡扣件,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下侧设置有第二卡扣件,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中部区域还设置有第二弹性限位件。在本技术中,硬盘数据线插入数据线卡槽内,通过数据线卡槽的上、下两侧的固定卡勾进行固定,免锁螺丝,结构可靠;硬盘安装时,将第一卡扣件掰开一点,将硬盘放入硬盘安装卡位内,再使第一卡扣件与第二卡扣件卡住硬盘的上下两侧,使硬盘的底部被第二弹性限位件抵持,硬盘的表面的上下两侧分别被第一卡扣件和第二卡扣件卡住实现锁紧作用,再通过第一弹性限位件给硬盘一个向左的推力,使硬盘的左侧插入硬盘数据线的数据插口,且其上下左右均被限制,实现硬盘的固定;通过上述设置,使该硬盘安装结构,不需要用复杂的连接结构或者螺丝固定,实现免螺丝安装,其配合紧密,结构可靠,而且便于安装与拆卸。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与第二弹性限位件均包括有固定部、连接部和弯折部,所述固定部与显示器壳体的后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固定部一体成型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弯折部固定连接,所述弯折部为弯折的勾状结构,所述连接部倾斜设置,连接部的内侧与硬盘安装卡位的底面形成夹角。在本技术中,通过固定部、连接部和弯折部的设置使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与第二弹性限位件能够实现对硬盘的弹性锁紧,使硬盘安装后结构稳定,且方便安装与拆卸。进一步地,连接部的内侧与硬盘安装卡位的底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显示器壳体后侧位于第一弹性限位件与第二弹性限位件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于第一卡槽的边缘处,所述连接部与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卡槽上方。在本技术中,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第一弹性限位件与第二弹性限位件的弹性锁紧效果更好。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为4个,4个第二弹性限位件分别位于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中部区域的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和右下方的位置,4个第二弹性限位件相互平行且呈中心对称设置。在本技术中,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第二弹性限位件的弹性锁紧效果更好。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中部区域的上方的两个第二弹性限位件的上下两侧和位于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中部区域的下方的两个第二弹性限位件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凸起。在本技术中,通过限位凸起的设置,能够使硬盘安装后结构更稳定。进一步地,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中部区域位于上方与下方的第二弹性限位件之间的位置还设置有散热口。在本和技术中,通过散热口的设置,能够方便硬盘的散热,延长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扣件包括有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所述第一卡紧件的高度比所述第二卡紧件的高度高,所述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的下端均固定于显示器壳体的后侧,所述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的上端均为弯折结构。在本技术中,通过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可以选择两种规定大小的硬盘安装,适用范围广。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器壳体后侧位于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的下端固定于第二卡槽的边缘位置,所述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的上端位于第二卡槽上方,所述第一卡紧件的左右两侧位置还设置有限位板。在本技术中,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被上下掰动,方便硬盘的安装和拆卸。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扣件包括有固定在显示器壳体后侧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沿着硬盘安装卡位的长度方向与硬盘安装卡位的底面垂直设置,所述支撑板的长度与硬盘安装卡位的长度相适配,所述支撑板的顶部的左右两端朝向第一卡扣件的方向延伸有卡板,所述卡板与支撑板垂直设置。在本技术中,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硬盘的安装更加稳定。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卡勾的下端固定于显示器壳体的后侧,所述固定卡勾的上端呈勾状结构。在本技术中,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硬盘数据线的安装更加稳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技术中,硬盘数据线插入数据线卡槽内,通过数据线卡槽的上、下两侧的固定卡勾进行固定,免锁螺丝,结构可靠;硬盘安装时,将第一卡扣件掰开一点,将硬盘放入硬盘安装卡位内,再使第一卡扣件与第二卡扣件卡住硬盘的上下两侧,使硬盘的底部被第二弹性限位件抵持,硬盘的表面的上下两侧分别被第一卡扣件和第二卡扣件卡住实现锁紧作用,再通过第一弹性限位件给硬盘一个向左的推力,使硬盘的左侧与硬盘数据线卡接,且其上下左右均被限制,实现硬盘的固定;通过上述设置,使该硬盘安装结构,不需要用复杂的连接结构或者螺丝固定,实现免螺丝安装,其配合紧密,结构可靠,而且便于安装与拆卸。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硬盘安装结构的硬盘和硬盘数据线拆开后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硬盘安装结构的硬盘和硬盘数据线拆开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硬盘安装结构的硬盘和硬盘数据线安装后的实施例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硬盘安装结构的硬盘和硬盘数据线安装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硬盘安装结构的硬盘拆开后的实施例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种硬盘安装结构的第一弹性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硬盘安装结构,包括有显示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壳体后侧设置有硬盘安装卡位,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左侧设置有数据线卡槽,所述数据线卡槽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卡勾,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弹性限位件,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上侧设置有第一卡扣件,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下侧设置有第二卡扣件,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中部区域还设置有第二弹性限位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硬盘安装结构,包括有显示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壳体后侧设置有硬盘安装卡位,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左侧设置有数据线卡槽,所述数据线卡槽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卡勾,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弹性限位件,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上侧设置有第一卡扣件,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下侧设置有第二卡扣件,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中部区域还设置有第二弹性限位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与第二弹性限位件均包括有固定部、连接部和弯折部,所述固定部与显示器壳体的后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固定部一体成型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弯折部固定连接,所述弯折部为弯折的勾状结构,所述连接部倾斜设置,连接部的内侧与硬盘安装卡位的底面形成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盘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部的内侧与硬盘安装卡位的底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显示器壳体后侧位于第一弹性限位件与第二弹性限位件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于第一卡槽的边缘处,所述连接部与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卡槽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为4个,4个第二弹性限位件分别位于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中部区域的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和右下方的位置,4个第二弹性限位件相互平行且呈中心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硬盘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硬盘安装卡位的中部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亚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