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度整形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58507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平面度整形治具,包括底座板、下压驱动器及下压板条。底座板的顶部凸设有垫高承托板条和支撑立柱,垫高承托板条在底座板上呈一前一后的布置,垫高承托板条还沿底座板的左右方向延伸,支撑立柱在底座板上呈一左一右的布置;下压驱动器在底座板上呈一左一右布置,下压驱动器安装于支撑立柱的顶部,下压驱动器的输出端朝下布置;下压板条沿底座板的左右方向延伸,下压板条还沿底座板的前后方向位于垫高承托板条之间,下压板条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同侧中的下压驱动器的输出端装配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平面度整形治具能提高产品整形操作便捷性。

Flatness shaping fix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平面度整形治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数控加工用到的治具,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数控加工后的产品之平面度进行整形的平面度整形治具。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数控机床广泛地应用于精密的机械加工场合中,能加工出各种复杂造型工件,因此,数控机床越来越受到企业所青睐。其中,在对内腔结构薄弱的产品的数控加工过程中,由于产品的内腔结构薄弱,故在产品的数控加工后,产品的两端因翘起变形而导致产品的平面度差,无法满足客户的需要。因此,急需要一种对产品平面度整形操作方便快捷并确保产品良率的平面度整形治具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产品平面度整形操作方便快捷并确保产品良率的平面度整形治具。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平面度整形治具,用于对产品的平面度进行整形,包括底座板、下压驱动器及下压板条。所述底座板的顶部凸设有垫高承托板条和支撑立柱,所述垫高承托板条在所述底座板上呈一前一后的布置,所述垫高承托板条还沿所述底座板的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支撑立柱在所述底座板上呈一左一右的布置;所述下压驱动器在所述底座板上呈一左一右布置,所述下压驱动器安装于所述支撑立柱的顶部,所述下压驱动器的输出端朝下布置;所述下压板条沿所述底座板的左右方向延伸,所述下压板条还沿所述底座板的前后方向位于所述垫高承托板条之间,所述下压板条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同侧中的所述下压驱动器的输出端装配连接。较佳地,同侧中的所述下压驱动器还在所述底座板上呈一前一后的成对并排布置。较佳地,本技术的平面度整形治具还包括在所述底座板上呈一左一右布置并位于所述下压板条正上方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沿所述底座板的前后方向延伸,同侧中的所述连接块的前端与前方的下压驱动器之输出端装配固定,同侧中的所述连接块的后端与后方的下压驱动器之输出端装配固定,同侧中的所述连接块的中部与所述下压板条装配固定。较佳地,每个所述下压驱动器对应有两个所述支撑立柱,同一个所述下压驱动器上的两支撑立柱呈对角布置。较佳地,所述下压驱动器为气缸、液压缸或直线电机。较佳地,本技术的平面度整形治具还包括位于所述垫高承托板条正上方的下压平板,所述下压板条位于所述下压平板之中间部位的正下方。较佳地,所述下压板条与所述垫高承托板条相互平行。较佳地,所述垫高承托板条之顶部的前边角及后边角各设有倒圆角过渡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在底座板上一前一后的垫高承托板条,用于将产品的两端垫高定位,使得产品快速地装配于垫高承托板条处;借助下压驱动器及下压板条,由下压驱动器驱使下压板条对产品的中部进行挤压,使产品的两端向上翘起,用于抵消产品的两端在数控加工后的向下翘起的问题,达到对产品平面度整形的目的;当整形后,再由下压驱动器带动下压板条向上移离产品的中部,此时的操作人员便可快速地将整形后的产品取走,因此,使得产品平面度的整形操作十分方便,并确保产品良率,以满足客户的需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度整形治具在对产品挤压整形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平面度整形治具的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平面度整形治具在隐藏下压平板及产品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平面度整形治具的侧视图。图5是被整形的产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的平面度整形治具200用于对如图5所示的产品200的平面度进行整形,举例而言,产品200为方形结构,其有三个在长度方向排成一行的内腔结构210,但不限于此。其中,本技术的平面度整形治具100包括底座板10、下压驱动器20及下压板条30。底座板10的顶部凸设有垫高承托板条11和支撑立柱12,垫高承托板条11在底座板10上呈一前一后的布置,垫高承托板条11还沿底座板10的左右方向延伸;支撑立柱12在底座板10上呈一左一右的布置;举例而言,底座板10为方形平板,支撑立柱12的横截面为圆形,但不限于此。下压驱动器20在底座板10上呈一左一右布置,下压驱动器20安装于支撑立柱12的顶部,由支撑立柱12将下压驱动器20悬置于底座板10的正上方;下压驱动器20的输出端21朝下布置,以便于下压驱动器20更快捷地带动下压板条30向下或向上移动;举例而言,下压驱动器20选择为气缸,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而选择为液压缸或直线电机,故不限于此。下压板条30沿底座板10的左右方向延伸,下压板条30还沿底座板10的前后方向位于垫高承托板条11之间,下压板条30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同侧中的下压驱动器20的输出端21装配连接,即是,下压板条30的左端与左侧中的下压驱动器20的输出端21装配连接,下压板条30的右端与右侧中的下压驱动器20的输出端21装配连接,以使得下压板条30在下压驱动器20的作用下对承托于垫高承托板条11上的产品之中部进行挤压。具体地,同侧中的下压驱动器20还在底座板10上呈一前一后的成对并排布置,即是说,左侧中的下压驱动器20有两个,在底座板10上呈一前一后并排布置,同理,右侧中的下压驱动器20也有两个,在底座板10上呈一前一后并排布置,以提高下压板条30的左端及右端施力可靠性。更具体地,如下: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平面度整形治具100还包括在底座板10上呈一左一右布置并位于下压板条30正上方的连接块40,连接块40沿底座板10的前后方向延伸,同侧中的连接块40的前端与前方的下压驱动器20之输出端21装配固定,同侧中的连接块40的后端与后方的下压驱动器20之输出端21装配固定,同侧中的连接块40的中部与下压板条30装配固定,以确保下压驱动器20对下压板条30施力的可靠性。具体地,下压板条30与垫高承托板条11相互平行,以确保下压板条30对承托于垫高承托板条11上的产品200之中间进行挤压的可靠性;较优的是,垫高承托板条11之顶部的前边角及后边角各设有倒圆角过渡结构111,这样设计能减少垫高承托板条11与产品200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对产品200在整形过程中对平面度影响。如图1至图4所示,每个下压驱动器20对应有两个支撑立柱12,同一个下压驱动器20上的两支撑立柱12呈对角布置,增加下压驱动器20装配的可靠性,并可以提供避让位置。为进一步提高产品200的整形效果,本技术的平面度整形治具100还包括位于垫高承托板条11正上方的下压平板50,下压板条30位于下压平板50之中间部位的正下方,但不限于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在底座板10上一前一后的垫高承托板条11,用于将产品200的两端垫高定位,使得产品200快速地装配于垫高承托板条11处;借助下压驱动器20及下压板条30,由下压驱动器20驱使下压板条30对产品200的中部进行挤压,使产品200的两端向上翘起,用于抵消产品200的两端在数控加工后的向下翘起的问题,达到对产品200平面度整形的目的;当整形后,再由下压驱动器20带动下压板条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面度整形治具,用于对产品的平面度进行整形,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板,所述底座板的顶部凸设有垫高承托板条和支撑立柱,所述垫高承托板条在所述底座板上呈一前一后的布置,所述垫高承托板条还沿所述底座板的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支撑立柱在所述底座板上呈一左一右的布置;/n下压驱动器,所述下压驱动器在所述底座板上呈一左一右布置,所述下压驱动器安装于所述支撑立柱的顶部,所述下压驱动器的输出端朝下布置;以及/n下压板条,所述下压板条沿所述底座板的左右方向延伸,所述下压板条还沿所述底座板的前后方向位于所述垫高承托板条之间,所述下压板条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同侧中的所述下压驱动器的输出端装配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面度整形治具,用于对产品的平面度进行整形,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板,所述底座板的顶部凸设有垫高承托板条和支撑立柱,所述垫高承托板条在所述底座板上呈一前一后的布置,所述垫高承托板条还沿所述底座板的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支撑立柱在所述底座板上呈一左一右的布置;
下压驱动器,所述下压驱动器在所述底座板上呈一左一右布置,所述下压驱动器安装于所述支撑立柱的顶部,所述下压驱动器的输出端朝下布置;以及
下压板条,所述下压板条沿所述底座板的左右方向延伸,所述下压板条还沿所述底座板的前后方向位于所述垫高承托板条之间,所述下压板条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同侧中的所述下压驱动器的输出端装配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度整形治具,其特征在于,同侧中的所述下压驱动器还在所述底座板上呈一前一后的成对并排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度整形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底座板上呈一左一右布置并位于所述下压板条正上方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虞新剑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旭锐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