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凸轮轴加工用硬度检测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下端设置有支脚,所述底板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支柱,所述第一支柱的上端设置有V型块,所述V型块的上端设置有凸轮轴,所述凸轮轴的上端设置有检测头,所述检测头的上端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上端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上端设置有模数转换器,所述伸缩杆的前侧设置有第二支柱,所述凸轮轴的前端设置有齿轮,所述齿轮的一端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下端设置有第三支柱,所述第二支柱的前侧设置有配电柜,所述配电柜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上端设置有控制面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现有的硬度检测装置不能自动对凸轮轴的表面的硬度进行检测的问题。
Hardness testing device for Camshaft Machin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凸轮轴加工用硬度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检测机械领域,具体为凸轮轴加工用硬度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凸轮轴是活塞发动机里的一个部件,它的作用是控制气门的开启和闭合动作,凸轮轴承受周期性的冲击载荷,凸轮与挺柱之间的接触应力很大,相对滑动速度也很高,因此凸轮工作表面的磨损比较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凸轮轴轴颈和凸轮工作表面还应有较高的耐磨性,所以在加工时应该保证凸轮轴轴颈和凸轮的的硬度。现有的硬度检测装置不能自动对凸轮轴的表面的硬度进行检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凸轮轴加工用硬度检测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硬度检测装置存在着的不能自动对凸轮轴的表面的硬度进行检测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凸轮轴加工用硬度检测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下端设置有支脚,所述底板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支柱,所述第一支柱的上端设置有V型块,所述V型块的上端设置有凸轮轴,所述凸轮轴的上端设置有检测头,所述检测头的上端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上端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上端设置有模数转换器,所述伸缩杆的前侧设置有第二支柱,所述凸轮轴的前端设置有齿轮,所述齿轮的一端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下端设置有第三支柱,所述第二支柱的前侧设置有配电柜,所述配电柜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上端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的前端设置有显示器,所述显示器的一侧设置有开关按键,所述显示器的下侧设置有控制按键。优选的,所述支脚与所述底板焊接,所述第一支柱与所述底板焊接,所述第二支柱与所述底板焊接,所述第三支柱与所述底板焊接,所述顶板与所述第二支柱焊接。如此设置:保证各个部件连接稳固。优选的,所述V型块与所述第一支柱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检测头与所述伸缩杆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伸缩杆与所述顶板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三支柱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底板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控制面板与所述控制器通过螺钉连接,所述配电柜与所述底板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与所述顶板通过螺钉连接。如此设置:保证各个部件连接稳固的同时便于各部件的安装和拆卸。优选的,所述电机与所述齿轮键连接,所述齿轮与所述凸轮轴啮合连接,所述凸轮轴与所述V型块转动连接。如此设置:保证各个转动部件在工作时传动稳定。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配电柜、所述控制面板和所述模数转换器电连接。如此设置:使所述控制器可以控制本硬度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电机为步进电机,所述检测头为硬度计测头,所述伸缩杆为弹簧杆。如此设置:便于各个部件分别实现其功能。优选的,所述支脚有四个,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V型块各有两个,所述检测头和所述伸缩杆各有九个。如此设置: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九个检测头和伸缩杆,可以同时测量四个凸轮和五个轴颈的表面的硬度,通过电极带动凸轮轴的转动,可以检测凸轮轴被检测部位一周的硬度。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后侧的示意图;图3使本技术的后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左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底板;2、第三支柱;3、电机;4、凸轮轴;5、检测头;6、伸缩杆;7、顶板;8、模数转换器;9、控制面板;10、开关按键;11、显示器;12、控制按键;13、控制器;14、第二支柱;15、配电柜;16、支脚;17、齿轮;18、第一支柱;19、V型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凸轮轴加工用硬度检测装置,包括底板1,用来支撑本检测装置,底板1的下端设置有支脚16,用来支撑底板1,底板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支柱18,用来安装V型块19,第一支柱18的上端设置有V型块19,用来固定凸轮轴4的位置,V型块19的上端设置有凸轮轴4,凸轮轴4的上端设置有检测头5,用来检测凸轮轴4表面的硬度,检测头5的上端设置有伸缩杆6,用来改变检测头5的高度,伸缩杆6的上端设置有顶板7,用来支撑伸缩杆6,顶板7的上端设置有模数转换器8,用来将检测头5产生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伸缩杆6的前侧设置有第二支柱14,用来支承顶板7,凸轮轴4的前端设置有齿轮17,用来转动凸轮轴4,齿轮17的一端设置有电机3,用来为齿轮17的转动提供动力,电机3的下端设置有第三支柱2,用来支撑电机3,第二支柱14的前侧设置有配电柜15,用来为各个部件提供电源,配电柜15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器13,用来控制本硬度检测装置,控制器13的上端设置有控制面板9,控制面板9的前端设置有显示器11,用来显示检测出的数值,显示器11的一侧设置有开关按键10,用来打开或关闭各个部件,显示器11的下侧设置有控制按键12,用来手动输入控制信号。优选的,支脚16与底板1焊接,第一支柱18与底板1焊接,第二支柱14与底板1焊接,第三支柱2与底板1焊接,顶板7与第二支柱14焊接,保证各个部件连接稳固;V型块19与第一支柱18通过螺钉连接,检测头5与伸缩杆6通过螺钉连接,伸缩杆6与顶板7通过螺钉连接,电机3与第三支柱2通过螺钉连接,控制器13与底板1通过螺钉连接,控制面板9与控制器13通过螺钉连接,配电柜15与底板1通过螺钉连接,模数转换器8与顶板7通过螺钉连接,保证各个部件连接稳固的同时便于各部件的安装和拆卸;电机3与齿轮17键连接,齿轮17与凸轮轴4啮合连接,凸轮轴4与V型块19转动连接,保证各个转动部件在工作时传动稳定;控制器13与配电柜15、控制面板9和模数转换器8电连接,使控制器13可以控制本硬度检测装置;电机3为步进电机,检测头5为硬度计测头,伸缩杆6为弹簧杆,便于各个部件分别实现其功能;支脚16有四个,第一支柱18和V型块19各有两个,检测头5和伸缩杆6各有九个,保证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本硬度检测装置时,将需要检测的凸轮轴4放置在V型块19上,将各个检测头5抵在凸轮轴4上,然后通过操纵控制面板9使控制器13控制电机3转动一定的角度,然后检测头5与凸轮轴4接触得到凸轮轴4表面的硬度信号,模数转换器8在收到各个检测头5传来的模拟信号后,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且输送给控制器13,控制器13将数字信号处理后显示在显示屏上,然后电机3继续转动一定的角度进行下一个位置的测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凸轮轴加工用硬度检测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下端设置有支脚(16),所述底板(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支柱(18),所述第一支柱(18)的上端设置有V型块(19),所述V型块(19)的上端设置有凸轮轴(4),所述凸轮轴(4)的上端设置有检测头(5),所述检测头(5)的上端设置有伸缩杆(6),所述伸缩杆(6)的上端设置有顶板(7),所述顶板(7)的上端设置有模数转换器(8),所述伸缩杆(6)的前侧设置有第二支柱(14),所述凸轮轴(4)的前端设置有齿轮(17),所述齿轮(17)的一端设置有电机(3),所述电机(3)的下端设置有第三支柱(2),所述第二支柱(14)的前侧设置有配电柜(15),所述配电柜(15)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器(13),所述控制器(13)的上端设置有控制面板(9),所述控制面板(9)的前端设置有显示器(11),所述显示器(11)的一侧设置有开关按键(10),所述显示器(11)的下侧设置有控制按键(12)。/n
【技术特征摘要】
1.凸轮轴加工用硬度检测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下端设置有支脚(16),所述底板(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支柱(18),所述第一支柱(18)的上端设置有V型块(19),所述V型块(19)的上端设置有凸轮轴(4),所述凸轮轴(4)的上端设置有检测头(5),所述检测头(5)的上端设置有伸缩杆(6),所述伸缩杆(6)的上端设置有顶板(7),所述顶板(7)的上端设置有模数转换器(8),所述伸缩杆(6)的前侧设置有第二支柱(14),所述凸轮轴(4)的前端设置有齿轮(17),所述齿轮(17)的一端设置有电机(3),所述电机(3)的下端设置有第三支柱(2),所述第二支柱(14)的前侧设置有配电柜(15),所述配电柜(15)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器(13),所述控制器(13)的上端设置有控制面板(9),所述控制面板(9)的前端设置有显示器(11),所述显示器(11)的一侧设置有开关按键(10),所述显示器(11)的下侧设置有控制按键(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轮轴加工用硬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16)与所述底板(1)焊接,所述第一支柱(18)与所述底板(1)焊接,所述第二支柱(14)与所述底板(1)焊接,所述第三支柱(2)与所述底板(1)焊接,所述顶板(7)与所述第二支柱(14)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兵,朱晓露,朱凤明,朱小敏,华林,杨小乐,李吉,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市宏祥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