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胶体磨,该技术方案对胶体磨的机械研磨构造进行了集中改进,并采用了新型的进料口封闭模式。具体来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转轴上固定连接了若干隔板,从而分隔出若干间隔缝,每个间隔缝分别容纳切刀,从而形成一排、多个切割位;当转轴旋转时,带动一排切刀与物料碰撞、研磨,从而实现物料的粉碎作用。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滑动式的盖板封闭进料口,利用丝接的螺栓与盖板上的条形孔相配合,既对盖板的运动路径加以限制,又可对盖板的位置进行锁紧固定,从而实现对进料口的开闭的自由调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扩展了胶体磨的可选构型,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Cooling colloid mi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胶体磨
本技术涉及胶体磨
,具体涉及一种冷却胶体磨。
技术介绍
胶体磨是通过研磨方式粉碎胶体的一种专用设备,一般由电机带动磨盘做离心式旋转,从而对物料实现细微粉碎处理。胶体磨在实际使用中,不仅限于对胶体物料进行加工处理,同时还可对各种流体、半流体、乳膏状乃至具有一定湿度或油性的固体软性物料进行粉碎、分散、乳化、均质处理,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是现代工业生产中处理精细物料的必要设备。现有技术中,胶体磨依靠磨盘齿形斜面的相对运动,对物料形成剪切力和摩擦力,同时又在高频震动和高速漩涡等复杂力的作用下使物料有效的研磨、乳化、粉碎、分散和均质,从而得到精细微粒粉碎效果。目前,胶体磨的研磨方式已经相对固定,在研磨方式或研磨组件的具体构造方面鲜有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开发一种具有新型研磨机构的胶体磨,则有望增加胶体磨产品的可选构型,扩展消费者对胶体磨产品的可选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具有全新研磨机构的胶体磨。本技术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具有全新进料口构造的胶体磨。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冷却胶体磨,包括支架,电机,研磨仓,转轴,皮带,顶盖,进料槽,进料口,螺栓,盖板,条形孔,隔板,间隔缝,支撑杆,切刀,其中,在支架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电机和研磨仓,在研磨仓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轴承,转轴连接在所述轴承上,电机通过皮带与转轴传动连接;在研磨仓的上端铰接有顶盖,在顶盖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进料槽,进料槽通过进料口与顶盖的内部相连通,螺栓丝接在进料口上方,在盖板上具有纵向的条形孔,螺栓穿插在所述条形孔中;在转轴上固定连接有若干隔板,相邻的隔板之间具有间隔缝,支撑杆贯穿若干隔板并与若干隔板固定连接,切刀位于间隔缝中,切刀与支撑杆固定连接。作为优选,隔板、间隔缝、支撑杆、切刀均位于研磨仓内部。作为优选,所述若干隔板相互平行,所述隔板与转轴的轴线相互垂直,支撑杆的轴线与转轴的轴线相互平行。作为优选,还包括卸料口,所述卸料口位于研磨仓的下端。作为优选,每个间隔缝的宽度均相等;在每个间隔缝中至少具有2个切刀。在以上技术方案中,支架用于承载电机及研磨仓;电机用于为转轴旋转提供动力;研磨仓用于供物料与切刀接触,是执行研磨的场所;转轴用于带动隔板、支撑杆及切刀转动,从而为物料的研磨粉碎提供动力;皮带用于实现电机与转轴之间的传动;顶盖用于封闭研磨仓的上端,并支撑进料槽;进料槽用于向研磨仓中加入待研磨的物料,物料先后经由进料槽、进料口、顶盖,而后到达研磨仓中;进料口用于使进料槽与顶盖内部相连通,从而供物料由此进入;螺栓贯穿盖板上的条形孔并与进料口上方的进料槽侧壁或顶盖侧壁丝接,因此可对盖板起到限位作用,使盖板只能沿着条形孔上下调整位置,当盖板下压时封闭进料口,当盖板上提时进料口打开,从而可利用盖板对进料口进行封闭或打开,当盖板位置调整完毕后,利用螺栓将其锁紧,从而对盖板的所处位置加以固定;在转轴上,隔板用于分隔出若干间隔缝,每个间隔缝分别容纳切刀,从而形成一排、多个切割位,因此当转轴旋转时对物料具有更加充分的粉碎效果;支撑杆用于对隔板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用于同切刀固定连接;切刀为常规的金属片状物,可以具有刀刃;卸料口可用于卸出研磨后的物料,卸料口上可设置阀门,以控制卸料口的开闭。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胶体磨,该技术方案对胶体磨的机械研磨构造进行了集中改进,并采用了新型的进料口封闭模式。具体来看,本技术在转轴上固定连接了若干隔板,从而分隔出若干间隔缝,每个间隔缝分别容纳切刀,从而形成一排、多个切割位;当转轴旋转时,带动一排切刀与物料碰撞、研磨,从而实现物料的粉碎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技术采用滑动式的盖板封闭进料口,利用丝接的螺栓与盖板上的条形孔相配合,既对盖板的运动路径加以限制,又可对盖板的位置进行锁紧固定,从而实现对进料口的开闭的自由调节。本技术扩展了胶体磨的可选构型,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从一个视角观察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从另一个视角观察的立体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中盖板处的立体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中转轴、隔板及支撑杆的立体结构图;图5是本技术去除顶盖及进料槽后的立体结构图;图6是本技术中切刀的立体结构图;图中:1、支架2、电机3、研磨仓4、转轴5、皮带6、顶盖7、进料槽8、进料口9、螺栓10、盖板11、条形孔12、隔板13、间隔缝14、支撑杆15、切刀16、卸料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实施例1冷却胶体磨,如图1~6所示,包括支架1,电机2,研磨仓3,转轴4,皮带5,顶盖6,进料槽7,进料口8,螺栓9,盖板10,条形孔11,隔板12,间隔缝13,支撑杆14,切刀15,其中,在支架1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电机2和研磨仓3,在研磨仓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轴承,转轴4连接在所述轴承上,电机2通过皮带5与转轴4传动连接;在研磨仓3的上端铰接有顶盖6,在顶盖6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进料槽7,进料槽7通过进料口8与顶盖6的内部相连通,螺栓9丝接在进料口8上方,在盖板10上具有纵向的条形孔11,螺栓9穿插在所述条形孔11中;在转轴4上固定连接有若干隔板12,相邻的隔板12之间具有间隔缝13,支撑杆14贯穿若干隔板12并与若干隔板12固定连接,切刀15位于间隔缝13中,切刀15与支撑杆14固定连接。该装置的结构特点如下:支架1用于承载电机2及研磨仓3;电机2用于为转轴4旋转提供动力;研磨仓3用于供物料与切刀15接触,是执行研磨的场所;转轴4用于带动隔板12、支撑杆14及切刀15转动,从而为物料的研磨粉碎提供动力;皮带5用于实现电机2与转轴4之间的传动;顶盖6用于封闭研磨仓3的上端,并支撑进料槽7;进料槽7用于向研磨仓3中加入待研磨的物料,物料先后经由进料槽7、进料口8、顶盖6,而后到达研磨仓3中;进料口8用于使进料槽7与顶盖6内部相连通,从而供物料由此进入;螺栓9贯穿盖板10上的条形孔11并与进料口8上方的进料槽7侧壁或顶盖6侧壁丝接,因此可对盖板10起到限位作用,使盖板10只能沿着条形孔11上下调整位置,当盖板10下压时封闭进料口8,当盖板10上提时进料口8打开,从而可利用盖板10对进料口8进行封闭或打开,当盖板10位置调整完毕后,利用螺栓9将其锁紧,从而对盖板10的所处位置加以固定;在转轴4上,隔板12用于分隔出若干间隔缝13,每个间隔缝13分别容纳切刀15,从而形成一排、多个切割位,因此当转轴4旋转时对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冷却胶体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电机(2),研磨仓(3),转轴(4),皮带(5),顶盖(6),进料槽(7),进料口(8),螺栓(9),盖板(10),条形孔(11),隔板(12),间隔缝(13),支撑杆(14),切刀(15),其中,在支架(1)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电机(2)和研磨仓(3),在研磨仓(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轴承,转轴(4)连接在所述轴承上,电机(2)通过皮带(5)与转轴(4)传动连接;在研磨仓(3)的上端铰接有顶盖(6),在顶盖(6)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进料槽(7),进料槽(7)通过进料口(8)与顶盖(6)的内部相连通,螺栓(9)丝接在进料口(8)上方,在盖板(10)上具有纵向的条形孔(11),螺栓(9)穿插在所述条形孔(11)中;在转轴(4)上固定连接有若干隔板(12),相邻的隔板(12)之间具有间隔缝(13),支撑杆(14)贯穿若干隔板(12)并与若干隔板(12)固定连接,切刀(15)位于间隔缝(13)中,切刀(15)与支撑杆(14)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冷却胶体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电机(2),研磨仓(3),转轴(4),皮带(5),顶盖(6),进料槽(7),进料口(8),螺栓(9),盖板(10),条形孔(11),隔板(12),间隔缝(13),支撑杆(14),切刀(15),其中,在支架(1)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电机(2)和研磨仓(3),在研磨仓(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轴承,转轴(4)连接在所述轴承上,电机(2)通过皮带(5)与转轴(4)传动连接;在研磨仓(3)的上端铰接有顶盖(6),在顶盖(6)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进料槽(7),进料槽(7)通过进料口(8)与顶盖(6)的内部相连通,螺栓(9)丝接在进料口(8)上方,在盖板(10)上具有纵向的条形孔(11),螺栓(9)穿插在所述条形孔(11)中;在转轴(4)上固定连接有若干隔板(12),相邻的隔板(12)之间具有间隔缝(13),支撑杆(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虎成,
申请(专利权)人:廊坊市成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