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4639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包括充电座本体、回充接触片、控制箱体和工作指示灯,所述充电座本体上方设置有所述回充接触片,所述充电座本体一侧设置有所述控制箱体,所述控制箱体一侧壁上成型有电源插口,所述控制箱体另一侧壁上设置有回充座镜片,所述控制箱体上方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下方两侧成型有插接柱。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左红外发射管和右红外发射管,左红外发射管和右红外发射管发出的红外线向两侧拓宽,可以增大真空吸尘器接收的红外信号范围,使得真空吸尘器对红外信号的检测更加容易,使真空吸尘器的充电过程变得更加便利、更加方便。

Intelligent charger of vacuum clea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
本技术涉及智能充电器
,具体涉及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
技术介绍
真空吸尘器的主要部件真空泵、集尘袋、软管及各种形状不同的嘴管。机器内部有一个电动抽风机,通电后高速运转,使吸尘器内部形成瞬间真空,内部的气压大大低于外界的气压,在这个气压差的作用下,尘埃和脏东西随着气流进入吸尘器桶体内,再经过集尘袋的过滤,尘垢留在集尘袋,净化的空气则经过电动机重新逸入室内,起到冷却电机、净化空气的作用,在真空吸尘器的工作过程中,需要用到智能充电器。但是现有的智能充电器中大都只设置一个红外发射管,真空吸尘器所能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范围较小,充电过程极不便利。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解决了现有的智能充电器中大都只设置一个红外发射管,真空吸尘器所能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范围较小,充电过程极不便利的问题。(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包括充电座本体、回充接触片、控制箱体和工作指示灯,所述充电座本体上方设置有所述回充接触片,所述充电座本体一侧设置有所述控制箱体,所述控制箱体一侧壁上成型有电源插口,所述控制箱体另一侧壁上设置有回充座镜片,所述控制箱体上方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下方两侧成型有插接柱,所述控制箱体内下方两侧成型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外围设置有卡扣,所述插接孔之间设置有固定基板,所述固定基板上方中部设置有中红外发射管,所述中红外发射管一侧设置有壁撞红外发射管,所述壁撞红外发射管一侧设置有所述工作指示灯,所述工作指示灯一侧设置有左红外发射管,所述中红外发射管另一侧设置有右红外发射管。进一步的,所述回充接触片与所述充电座本体通过卡压方式连接,所述充电座本体与所述控制箱体通过螺钉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真空吸尘器的充电部位与所述回充接触片接触,对真空吸尘器进行充电。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基板与所述控制箱体通过螺钉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基板用来固定电器部件。进一步的,所述顶盖与所述控制箱体通过所述插接柱以及所述插接孔连接,所述插接柱与所述插接孔插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插接柱和所述插接孔配合,可以实现所述顶盖的快速安装。进一步的,所述回充座镜片与所述控制箱体通过所述卡扣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壁撞红外发射管以及所述中红外发射管与所述固定基板通过锡焊连接,所述工作指示灯与所述固定基板通过螺钉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中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线,当真空吸尘器接收到红外信号后,向所述充电座本体移动,与所述回充接触片配合,对真空吸尘器进行充电。进一步的,所述左红外发射管以及所述右红外发射管与所述固定基板均通过锡焊连接,所述左红外发射管与所述右红外发射管对称安装,且所述左红外发射管与所述右红外发射管之间的夹角为8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左红外发射管和所述右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线,向两侧拓宽,可以增大真空吸尘器接收的红外信号范围,使得真空吸尘器对红外信号的检测更加容易,使真空吸尘器的充电过程变得更加便利、更加方便。(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为解决现有的智能充电器中大都只设置一个红外发射管,真空吸尘器所能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范围较小,充电过程极不便利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左红外发射管和右红外发射管,左红外发射管和右红外发射管发出的红外线向两侧拓宽,可以增大真空吸尘器接收的红外信号范围,使得真空吸尘器对红外信号的检测更加容易,使真空吸尘器的充电过程变得更加便利、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的主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的俯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的工作原理图一;图5是本技术所述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的工作原理图二;图6是本技术所述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的工作原理图三。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充电座本体;2、回充接触片;3、控制箱体;4、固定基板;5、插接孔;6、插接柱;7、卡扣;8、回充座镜片;9、壁撞红外发射管;10、工作指示灯;11、中红外发射管;12、左红外发射管;13、右红外发射管;14、电源插口;15、顶盖。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6所示,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包括充电座本体1、回充接触片2、控制箱体3和工作指示灯10,充电座本体1上方设置有回充接触片2,充电座本体1一侧设置有控制箱体3,控制箱体3一侧壁上成型有电源插口14,控制箱体3另一侧壁上设置有回充座镜片8,控制箱体3上方设置有顶盖15,顶盖15下方两侧成型有插接柱6,控制箱体3内下方两侧成型有插接孔5,插接孔5外围设置有卡扣7,插接孔5之间设置有固定基板4,固定基板4上方中部设置有中红外发射管11,中红外发射管11一侧设置有壁撞红外发射管9,壁撞红外发射管9一侧设置有工作指示灯10,工作指示灯10一侧设置有左红外发射管12,中红外发射管11另一侧设置有右红外发射管13。如图1-图3所示,回充接触片2与充电座本体1通过卡压方式连接,充电座本体1与控制箱体3通过螺钉连接,真空吸尘器的充电部位与回充接触片2接触,对真空吸尘器进行充电。如图2-图3所示,固定基板4与控制箱体3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基板4用来固定电器部件。如图1-图3所示,顶盖15与控制箱体3通过插接柱6以及插接孔5连接,插接柱6与插接孔5插接,插接柱6和插接孔5配合,可以实现顶盖15的快速安装。如图1-图2所示,回充座镜片8与控制箱体3通过卡扣7连接。如图2-图3所示,壁撞红外发射管9以及中红外发射管11与固定基板4通过锡焊连接,工作指示灯10与固定基板4通过螺钉连接,中红外发射管11发射红外线,当真空吸尘器接收到红外信号后,向充电座本体1移动,与回充接触片2配合,对真空吸尘器进行充电。如图2-图3所示,左红外发射管12以及右红外发射管13与固定基板4均通过锡焊连接,左红外发射管12与右红外发射管13对称安装,且左红外发射管12与右红外发射管13之间的夹角为80°,左红外发射管12和右红外发射管13发射红外线,向两侧拓宽,可以增大真空吸尘器接收的红外信号范围,使得真空吸尘器对红外信号的检测更加容易,使真空吸尘器的充电过程变得更加便利、更加方便。本技术提到的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此智能充电器时,先将外部电源与充电插口连接,在真空吸尘器工作的过程中,当其需要进行充电时,中红外发射管11、左红外发射管1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座本体(1)、回充接触片(2)、控制箱体(3)和工作指示灯(10),所述充电座本体(1)上方设置有所述回充接触片(2),所述充电座本体(1)一侧设置有所述控制箱体(3),所述控制箱体(3)一侧壁上成型有电源插口(14),所述控制箱体(3)另一侧壁上设置有回充座镜片(8),所述控制箱体(3)上方设置有顶盖(15),所述顶盖(15)下方两侧成型有插接柱(6),所述控制箱体(3)内下方两侧成型有插接孔(5),所述插接孔(5)外围设置有卡扣(7),所述插接孔(5)之间设置有固定基板(4),所述固定基板(4)上方中部设置有中红外发射管(11),所述中红外发射管(11)一侧设置有壁撞红外发射管(9),所述壁撞红外发射管(9)一侧设置有所述工作指示灯(10),所述工作指示灯(10)一侧设置有左红外发射管(12),所述中红外发射管(11)另一侧设置有右红外发射管(13)。/n

【技术特征摘要】
1.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座本体(1)、回充接触片(2)、控制箱体(3)和工作指示灯(10),所述充电座本体(1)上方设置有所述回充接触片(2),所述充电座本体(1)一侧设置有所述控制箱体(3),所述控制箱体(3)一侧壁上成型有电源插口(14),所述控制箱体(3)另一侧壁上设置有回充座镜片(8),所述控制箱体(3)上方设置有顶盖(15),所述顶盖(15)下方两侧成型有插接柱(6),所述控制箱体(3)内下方两侧成型有插接孔(5),所述插接孔(5)外围设置有卡扣(7),所述插接孔(5)之间设置有固定基板(4),所述固定基板(4)上方中部设置有中红外发射管(11),所述中红外发射管(11)一侧设置有壁撞红外发射管(9),所述壁撞红外发射管(9)一侧设置有所述工作指示灯(10),所述工作指示灯(10)一侧设置有左红外发射管(12),所述中红外发射管(11)另一侧设置有右红外发射管(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吸尘器的智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充接触片(2)与所述充电座本体(1)通过卡压方式连接,所述充电座本体(1)与所述控制箱体(3)通过螺钉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安平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宝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