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框组件、建筑墙体以及建筑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4077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2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门窗框组件、建筑墙体以及建筑体,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包括:用于构成门框或窗框的框体构件,框体构件包括相连接的顶边框、底边框和至少一个侧边框,至少一个所述侧边框相对于所述底边框垂直设置;侧边框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一插接结构;顶边框的外侧面和/或底边框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二插接结构;底边框的第二插接结构用于与预设的底台板插接配合;侧边框的外侧面还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侧边框的外侧面设置的第一限位部能够在与预设的端墙护板连接时形成限位连接形式,从而能够限制该端墙护板脱离侧边框,保证在侧边框与端墙护板之间通过第一插接结构插接装配后能够利用第一限位部保证装配的稳定性。

Door and window frame assembly, building wall and building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门窗框组件、建筑墙体以及建筑体
本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是涉及一种门窗框组件、建筑墙体以及建筑体。
技术介绍
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7年)》显示,房屋建筑在全寿命周期中,消费了全国1/3的钢材,60-70%的水泥,1/3的城市建设用地,1/3的城市用水,40-50%的能源,对能源、资源、环境影响巨大。传统的建筑业是高污染、高耗能、环境不友好的产业,其工业化程度低,水耗、能耗、人工垃圾、污水排放量大,不符合国家节能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而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等建筑行业的建筑速度、建筑造价、施工质量及节能环保等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也为了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发展绿色建筑以及先进建造方式,国家从2016年开始大力提倡推行现代装配式建筑体系。“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采用装配式结构,可以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甚至产品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节约能源与资源、减少建筑垃圾和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等,提升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建筑工业化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而装配式建筑也是近几年来各科研院校和建筑企业机构研发实践的热点,各种预制构件形式和种类丰富,新型、高品质、性能各异的预制构件产品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我国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基础弱起步晚,在该领域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现有装配式建筑中门窗的安装工艺复杂,安装过程缓慢,安装难度较大,需要系统考虑到构件之间的连接以及窗体和墙体的连接,例如焊缝工艺的应用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窗框组件、建筑墙体以及建筑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门窗类的装配式结构装配时工艺复杂、安装过程缓慢、安装难度较大、安装时容易产生气密性水密性不达标等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门窗框组件,包括:用于构成门框或窗框的框体构件,所述框体构件包括相连接的顶边框、底边框和至少一个侧边框,至少一个所述侧边框相对于所述底边框垂直设置;所述侧边框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一插接结构,用于与预设的端墙护板插接配合;所述顶边框的外侧面和/或所述底边框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二插接结构;所述顶边框的第二插接结构用于与预设的楣板插接配合,所述底边框的第二插接结构用于与预设的底台板插接配合;所述侧边框的外侧面还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用于与预设的端墙护板限位连接,以限制该端墙护板脱离所述侧边框。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插接结构包括第一榫槽和/或第一榫头;和/或,所述第二插接结构包括第二榫槽和/或第二榫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插接结构为第一榫槽,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榫槽上的突起。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榫槽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以在所述第一榫槽的槽内壁构成所述突起。进一步的,还包括:端墙护板,所述端墙护板的内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榫槽配合的第三榫头,所述第一榫槽与所述第三榫头插接配合;所述第三榫头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以能够与所述第一榫槽上的突起相对限位插接配合。进一步的,还包括:楣板和/或底台板,所述楣板的内侧面和所述底台板的内侧面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插接结构配合的第三插接结构;所述楣板的第三插接结构与所述顶边框的第二插接结构插接配合,所述底台板的第三插接结构与所述底边框的第二插接结构插接配合。进一步的,所述侧边框的数量为2;所述顶边框与所述底边框相对平行设置,2个所述侧边框分别与所述顶边框和所述底边框的同一侧的两端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建筑墙体,包括所述门窗框组件。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建筑体,包括所述建筑墙体。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侧边框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一插接结构和第一限位部,该第一限位部能够在与预设的端墙护板连接时形成限位连接形式,从而能够限制该端墙护板脱离所述侧边框,使得在侧边框与端墙护板之间通过第一插接结构插接装配后能够利用第一限位部保证装配的稳定性,从而使门窗框组件的装配更加结实稳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框体构件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框体构件的局部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框体构件的突起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端墙护板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框体构件与端墙护板的爆炸图;图6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楣板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底台板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侧边框;2、顶边框;3、底边框;4、端墙护板;5、楣板;6、底台板;11、第一插接结构;12、第一限位部;111、第一榫槽;121、突起;21、第二插接结构;211、第二榫槽;41、第三榫头;51、第三插接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窗框组件,包括:用于构成门框或窗框的框体构件,所述框体构件包括相连接的顶边框2、底边框3和至少一个侧边框1,至少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门窗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用于构成门框或窗框的框体构件,所述框体构件包括相连接的顶边框、底边框和至少一个侧边框,至少一个所述侧边框相对于所述底边框垂直设置;/n所述侧边框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一插接结构,用于与预设的端墙护板插接配合;/n所述顶边框的外侧面和/或所述底边框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二插接结构;所述顶边框的第二插接结构用于与预设的楣板插接配合,所述底边框的第二插接结构用于与预设的底台板插接配合;/n所述侧边框的外侧面还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用于与预设的端墙护板限位连接,以限制该端墙护板脱离所述侧边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门窗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构成门框或窗框的框体构件,所述框体构件包括相连接的顶边框、底边框和至少一个侧边框,至少一个所述侧边框相对于所述底边框垂直设置;
所述侧边框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一插接结构,用于与预设的端墙护板插接配合;
所述顶边框的外侧面和/或所述底边框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二插接结构;所述顶边框的第二插接结构用于与预设的楣板插接配合,所述底边框的第二插接结构用于与预设的底台板插接配合;
所述侧边框的外侧面还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用于与预设的端墙护板限位连接,以限制该端墙护板脱离所述侧边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结构包括第一榫槽和/或第一榫头;和/或,
所述第二插接结构包括第二榫槽和/或第二榫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窗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结构为第一榫槽,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榫槽上的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窗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榫槽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以在所述第一榫槽的槽内壁构成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征
申请(专利权)人:金点石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