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包括固定安装在整个系统中心的机械手,机械手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出料输送机构和上料输送机构,机械手的前方设置有至少两台数控机床,机械手的后方也设置有至少两台数控机床;系统还包括控制中心模块,机械手、数控机床、出料输送机构和上料输送机构分别与控制中心模块电连接,并受控制中心模块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以一个机械手对应多个数控机床的方式进行自动化生产,降低了机械手设置成本,并且多个数控机床能够同时工作,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控制中心模块的控制,能够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从而实现智能生产一体化。
An intelligent automation system for precision mould production 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
技术介绍
由于塑胶模具使用材料的特殊属性及加工工艺的复杂性,目前此方面技术的局限,国内本行业虽然工序采用自动数控机床加工,但工序中辅助动作操作、工序与工序之间的衔接基本上采用人工或半人工来完成。致使人工成本较高,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工作效率较高的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申请提供一种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包括固定安装在整个系统中心的机械手,机械手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出料输送机构和上料输送机构,机械手的前方设置有至少两台数控机床,机械手的后方也设置有至少两台数控机床;系统还包括控制中心模块,机械手、数控机床、出料输送机构和上料输送机构分别与控制中心模块电连接,并受控制中心模块控制。其中,上料输送机构包括沿输送方向设置的第一转运车轨道、第一升降平台和上料输送带,第一转运车轨道设置有与第一转运车轨道滑动连接的第一转运车。其中,第一升降平台设置有驱动其上下升降运动的第一升降气缸,第一升降平台的工作面还设置有用于推动物料的第一液压油缸。其中,出料输送机构包括沿输送方向设置的出料输送带、第二升降平台和第二转运车轨道,第二转运车轨道设置有与第二转运车轨道滑动连接的第二转运车。其中,第二升降平台设置有驱动其上下升降运动的第二升降气缸,第二升降平台的工作面还设置有用于推动物料的第二液压油缸。其中,机械手前方的两台数控机床和机械手后方的两台数控机床均以间隔的方式排布。其中,机械手为六轴机械手。其中,各个数控机床均设置有自动清洁机构。其中,出料输送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出料输送机构间隔排布。其中,上料输送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上料输送机构间隔排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申请的一种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的工作过程,将产品加工信息输送至控制中心模块,控制中心模块控制上料输送机构将物料输送至机械手的抓取工位,控制中心模块控制机械手对上料输送机构上的物料进行抓取并输送至相应的数控机床上,然后控制中心模块控制数控机床对物料进行数控加工,数控机床加工完毕后,将反馈完工信号至控制中心模块,控制中心模块再次控制机械手对数控机床上加工好的物料进行抓取,抓取后输送至出料输送机构的工位上,最后,控制中心模块控制出料输送机构将加工好的物料输送出料,从而完成整个产品自动化加工流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以一个机械手对应多个数控机床的方式进行自动化生产,降低了机械手设置成本,并且多个数控机床能够同时工作,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系统内部无需安置工人,避免物料残渣飞溅伤害人体,降低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另外,通过控制中心模块的控制,能够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从而实现智能生产一体化。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实施例的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机械手1,上料输送机构2,第一转运车轨道21,第一升降平台22,上料输送带23,出料输送机构3,出料输送带31,第二升降平台32,第二转运车轨道33,数控机床4,控制中心模块5。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包括固定安装在整个系统中心的机械手1,机械手1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出料输送机构3和上料输送机构2。机械手1的前方设置有两台数控机床4,机械手1的后方也设置有两台数控机床4。为了避免相邻的两个数控机床4在加工时发生干涉,机械手1前方的两台数控机床4和机械手1后方的两台数控机床4均以间隔的方式排布。应当说明的是,利用数控机床4对模具中的模板进行加工时常规的技术手段,本实施例中数控机床4均为市面上能够购买到的数控机床4,本实施例为了便于读者对本方案进行理解而举例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机械手1为六轴机械手1,应当说明的是,机械手1也是市面上能够购买到的六轴机械手1,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够得知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属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为了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本方案而举例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上料输送机构2包括沿输送方向设置的第一转运车轨道21、第一升降平台22和上料输送带23,第一转运车轨道21设置有与第一转运车轨道21滑动连接的第一转运车。其中,第一升降平台22设置有驱动其上下升降运动的第一升降气缸,第一升降平台22的工作面还设置有用于推动物料的第一液压油缸。同理的,出料输送机构3包括沿输送方向设置的出料输送带31、第二升降平台32和第二转运车轨道33,第二转运车轨道33设置有与第二转运车轨道33滑动连接的第二转运车。第二升降平台32设置有驱动其上下升降运动的第二升降气缸,第二升降平台32的工作面还设置有用于推动物料的第二液压油缸。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数控机床4均设置有自动清洁机构。这样数控机床4在每加工完一件产品后,无需通过工人手动地将残渣进行清除,利用清洁机构自动进行清洁,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上料和卸料的输送速度和输送效率,出料输送机构3设置有两个,两个出料输送机构3间隔排布。同理的,上料输送机构2设置有两个,两个上料输送机构2间隔排布。系统还包括控制中心模块5,机械手1、数控机床4、出料输送机构3和上料输送机构2分别与控制中心模块5电连接,并受控制中心模块5控制。本实施例的一种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的工作过程,将产品加工信息输送至控制中心模块5。上料,控制中心模块5控制第一运转车相对第一转运车轨道21进行运转,并将第一转运车上的物料输送至第一升降平台22上,控制中心模块5控制第一升降平台22上升并对准上料输送带23,接着,控制中心模块5控制第一液压油缸伸出并推动物料从第一升降平台22滑送至上料输送带23,然后上料输送带23将物料输送至机械手1的抓取工位。抓取加工,控制中心模块5控制机械手1对上料输送机构2上的物料进行抓取并输送至相应的数控机床4上,然后控制中心模块5控制数控机床4对物料进行数控加工,数控机床4加工完毕后,将反馈完工信号至控制中心模块5,控制中心模块5再次控制机械手1对数控机床4上加工好的物料进行抓取,抓取后输送至出料输送机构3的工位上。出料,机械手1抓取加工后的物料并放在出料输送带31上,出料输送带31将物料输送至第二升降平台32上,第二升降平台32下降至出料工位,然后第二升降平台32上的第二液压油缸将物料推送至第二转运车上,最后,第二转运车将加工好的物料输送出料,从而完成整个产品自动化加工流程。本实施例的一种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以一个机械手1对应多个数控机床4的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安装在整个系统中心的机械手,所述机械手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出料输送机构和上料输送机构,所述机械手的前方设置有至少两台数控机床,所述机械手的后方也设置有至少两台数控机床;/n所述系统还包括控制中心模块,所述机械手、数控机床、出料输送机构和上料输送机构分别与控制中心模块电连接,并受控制中心模块控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安装在整个系统中心的机械手,所述机械手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出料输送机构和上料输送机构,所述机械手的前方设置有至少两台数控机床,所述机械手的后方也设置有至少两台数控机床;
所述系统还包括控制中心模块,所述机械手、数控机床、出料输送机构和上料输送机构分别与控制中心模块电连接,并受控制中心模块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包括沿输送方向设置的第一转运车轨道、第一升降平台和上料输送带,第一转运车轨道设置有与第一转运车轨道滑动连接的第一转运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平台设置有驱动其上下升降运动的第一升降气缸,所述第一升降平台的工作面还设置有用于推动物料的第一液压油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密模具生产线智能自动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输送机构包括沿输送方向设置的出料输送带、第二升降平台和第二转运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礼阳,穆青哲,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德信模钢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