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蓝靛果忍冬扦插恢复退耕地沼泽植被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33543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2 2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泥炭退耕湿地恢复植被的方法,涉及退耕还林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利用蓝靛果忍冬移栽至弃耕泥炭湿地,既可以有效地重建和恢复植被,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在北方退耕泥炭湿地实施所述方法,第一年预估可获得800~2000元/亩效益,第二年预估可获得2350~4655元/亩效益。

A method of cutting Lonicera indigotica to restore swamp vege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蓝靛果忍冬扦插恢复退耕地沼泽植被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退耕还林
,具体涉及一种蓝靛果忍冬扦插恢复退耕地沼泽制备的方法。
技术介绍
蓝靛果忍冬(Loniceracaerulea)属于忍冬科,忍冬属蓝果忍冬的变种,是东北地区尤其是山区常见的多年生的灌木,常生于河床、小溪、沼泽边缘或高山林下,是典型的中生植物。蓝靛果喜冷凉湿润性气候,抗寒能力强,在自然条件下蓝靛果的休眠期很短且休眠期气温为-41℃时亦可安全越冬。野生条件下生长在微酸性土壤中,但其对土壤的酸碱度适应范围较广。忍冬可通过播种、无性、分株等多种方式繁殖,蓝靛果忍冬移栽存活率高,一般地,播种、移栽第2年可开花结实,蓝靛果萌芽分生能力特别强,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地域更容易萌芽分生。蓝靛果忍冬富含糖类、有机酸、矿物质、多种维生素,而且有研究表明有清热解毒功能,抗坏血酸成分,同时也是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药用价值和商用价值。当前,天然蓝靛果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发展蓝靛果忍冬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泥炭湿地在地球碳汇功能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但是,泥炭湿地由于耕地开垦、基础设施建设、泥炭开采以及气候干旱化等原因大面积被破坏和退化,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急剧下降。自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存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一种泥炭退耕湿地恢复植被的方法,利用蓝靛果忍冬移栽至弃耕泥炭湿地,既可以有效地重建和恢复植被,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泥炭退耕湿地恢复植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待恢复的泥炭退耕湿地翻耕和灌溉后,设置定植穴,向所述定植穴内种植蓝靛果忍冬的幼苗,浇透水后进行移栽后管理。优选的,所述翻耕的深度不低于25cm。优选的,所述定植穴的长度为70~90cm,宽度为70~90cm,深度为20~30cm。优选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定植穴的间距为3~5m。优选的,每个所述定植穴内种植3行蓝靛果忍冬的幼苗,每行3棵。优选的,每个所述定植穴内相邻两棵蓝靛果忍冬的幼苗的株间距为15~25cm。优选的,所述移栽后管理包括移栽后1个月内保持地面湿润;在蓝靛果栽植成活后,每年开春后和入冬前各浇灌一次。优选的,所述蓝靛果忍冬的幼苗包括扦插生苗。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泥炭退耕湿地恢复植被的方法,用蓝靛果忍冬移栽,通过蓝靛果的获取、泥炭退耕湿地整地、幼苗选取和运输,移栽时进行穴栽,栽后初期至缓苗前保持土壤湿润,以及后期管理如除草、松土等措施,使得既可以有效地重建和恢复植被,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可在北方退耕泥炭湿地实施所述方法,第一年预估可获得800~2000元/亩效益,第二年预估可获得2350~4655元/亩效益。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泥炭退耕湿地恢复植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待恢复的泥炭退耕湿地翻耕和灌溉后,设置定植穴,向所述定植穴内种植蓝靛果忍冬的幼苗,浇透水后进行移栽后管理。本专利技术对待恢复的泥炭退耕湿地进行翻耕和灌溉,所述翻耕的深度优选不低于25cm。本专利技术在所述翻耕后优选还包括耙平,以确保土地平整。本专利技术所述灌溉优选为从附近河流引水灌溉泡田,保证土壤均匀疏松,且水分充足,可以满足移栽时土壤湿度需求。本专利技术在翻耕和灌溉后的泥炭退耕湿地上设置定植穴,所述定植穴的长度优选为70~90cm,宽度优选为70~90cm,深度优选为20~30cm。本专利技术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定植穴的间距优选为3~5m,更优选为4m,所述间距优选根据蓝靛果忍冬的高度确定。本专利技术对所述定植穴的设置方法并没有特殊限定,利用镐或锹人工挖坑或者机械挖坑均可。本专利技术向所述定植穴内种植蓝靛果忍冬的幼苗,每个所述定植穴内优选种植3行蓝靛果忍冬的幼苗,每行优选种植3棵,使之呈现3×3状。本专利技术每个所述定植穴内相邻两棵蓝靛果忍冬的幼苗的株间距优选为15~25cm,更优选为20cm。本专利技术所述蓝靛果忍冬的幼苗优选包括扦插生苗。本专利技术对所述扦插生苗的制备方法并没有特殊限定,优选包括:在春季(4月中下旬至5月初)芽孢萌动前取健康野生蓝靛果忍冬植株当年生枝条无抽干且芽孢丰满的枝条,剪取后枝条底端打齐、打捆,将枝条底端用湿报纸包裹然后套袋,置于阴凉之处,然后用生根粉处理后扦插至肥沃且整地后的温室土壤内。本专利技术在所述扦插后优选还包括每天浇水2~3次,保持润湿扦插层土壤即可。到秋季(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即可对蓝靛果忍冬硬枝扦插起苗,移栽至退耕泥炭湿地。本专利技术所述幼苗优选选择健壮、根系发达、芽眼饱满,大小整齐的幼苗,苗高要求25cm以上,地径0.3cm,侧根多于10条。本专利技术在蓝靛果忍冬硬枝扦插起苗后,优选还包括用湿报纸包裹根部然后套袋,置于阴凉之处,用遮盖物遮盖,避免阳光直射,必要时喷洒水分,避免失水干枯,影响移栽后的成活。本专利技术将所述幼苗种植在所述定植穴内,所述种植时要扶正、踏实、深浅适中、不窝根、浇透水。本专利技术在所述种植后还包括移栽后管理,所述移栽后管理优选包括移栽后1个月内保持地面湿润;在蓝靛果栽植成活后,每年开春后和入冬前各浇灌一次。本专利技术所述移栽后管理优选还包括种植当年要进行除草、松土各两次,以后根据植被生长情况,一般除草一次,翌年春发出较多的新枝,按照留优去劣的原则,每株保留健壮枝条6个,其于割除。本专利技术所述移栽后管理优选还包括当土壤肥力减退时适当添加农家肥,具体的添加量不做特殊限制,利用本领域的常规用法用量即可。由于蓝靛果易感染叶锈病,所以所述移栽后管理优选还包括对叶锈病的防治,具体方法包括用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或敌锈钠200倍液喷洒株丛。冬季春初时有鼠害发生,优选还包括提前在株丛四周布点投鼠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泥炭退耕湿地恢复植被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实施例11、蓝靛果忍冬的扦插在春季(4月中下旬至5月初)芽孢萌动前取健康野生蓝靛果忍冬植株当年生枝条无抽干且芽孢丰满的枝条,剪取后枝条底端打齐、打捆,将枝条底端用湿报纸包裹然后套袋,置于阴凉之处,然后用生根粉处理后扦插至肥沃且整地后的土壤于温室内。扦插后每天浇水2~3次,润湿扦插层土壤即可。秋季(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对蓝靛果忍冬硬枝扦插起苗,移栽至退耕泥炭湿地。2、泥炭退耕湿地整地在吉林省辉南县大倚山泥炭退耕湿地进行翻耕(深翻25cm)、耙地,确保土地平整,并从附近河流引水灌溉泡田,保证土壤均匀疏松,且水分充足,可以供移栽。3、幼苗选取和运输选择健壮、根系发达、芽眼饱满,大小整齐的幼苗。苗高要求25cm以上,地径0.3cm,侧根多于10个。将蓝靛果忍冬硬枝扦插起苗后,根用湿报纸包裹然后套袋,置于阴凉之处,而且用遮盖物遮盖,避免阳光直射,必要时喷洒水分,避免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泥炭退耕湿地恢复植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待恢复的泥炭退耕湿地翻耕和灌溉后,设置定植穴,向所述定植穴内种植蓝靛果忍冬的幼苗,浇透水后进行移栽后管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炭退耕湿地恢复植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待恢复的泥炭退耕湿地翻耕和灌溉后,设置定植穴,向所述定植穴内种植蓝靛果忍冬的幼苗,浇透水后进行移栽后管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耕的深度不低于2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植穴的长度为70~90cm,宽度为70~90cm,深度为20~3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定植穴的间距为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阳涛江静何春光王咏姜海波盛连喜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