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其华专利>正文

高效加热陶瓷电热膜液体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3365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高效加热陶瓷电热膜液体加热器,是属于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由脉冲定时电路、功率控制电路、温控电路、延时电路、开关电路、加热电源电路、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直流电源所组成;它采用电子控制,利用脉冲分配间断轮流全功率对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加热,在电路总功率不变条件下,提高热效率,水温稳定,节能效果好。(*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快速液体加热器,在设计上,采用电功率均分加热方法,该方法的缺点是电功率加温不足,以致产生出水温度不稳定,特别在水温低,连续使用热水的情况下,水温下降明显。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功率供电加热,利用控制电路的电脉冲分配间断轮流供电,在电路总功率不变的条件下,使每个被加热容器加热功率增加,确保输出水温稳定,热效率高,节能效果好。本技术是一种高效加热陶瓷电热膜液体加热器,采用电子控制,利用脉冲分配间断轮流全功率对三个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加热,以提高热效率;它由脉冲定时电路(GB2、BG3、BG4、BG5、BG6、D1、D2、C2、C3、C4、C5、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功率控制电路(BG1、W、C1、R1、R2、R3)、温控电路(K1、K2、K3、D5、R30、R31)、延迟电路I(BG7、BG8、D3、C6、C7、R16、R17、R18、R19、R20、R21、R22)、延迟电路II(BG9、BG10、D4、C8、C9、R23、R24、R25、R26、R27、R28、R29)、开关电路I(D6、D7、D8、D15、R32)、开关电路II(D9、D10、D11、D16、R33)、开关电路III(D12、D13、D14、D17、R34)、加热电源电路(Z、V)、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I、II、III(Rf1-1、Rf1-2、Rf2-1、Rf2-2、Rf3-1、Rf3-2)、直流电源(Vc1、Vc2、Vc3)所组成;在脉冲定时电路中晶体管BG2、BG3的发射极接公共点,BG2的集电极一是通过电阻器R4接电源Vc1,另一是通过电容器C2分别与晶体管BG3的基极、电阻器R5的各一端相连接,电阻器R5的另一端接电源Vc1,晶体管BG2的基极,一是通过电阻器R6与电源Vc1相连接,另一是通过电容器C3分别与晶体管BG3的集电极,电阻器R7,电容器C4、C5的各一端相连接,电阻器R7的另一端接电源Vc1,电容器C4的另一端,一是通过电阻器R11接公共点,另一是接二极管D1的负极,电容器C5的另一端,一是通过电阻器R13接公共点,另一是接二极管D2的负极,晶体管BG4、BG5的发射极接公共点,晶体管BG4的集电极,一是通过电阻器R8接电源Vc1,另一是通过电阻器R9分别与晶体管BG5的基极、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接,晶体管BG4的基极,一是与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是通过电阻器R10分别与晶体管BG5的集电极、晶体管BG6的基极、电阻器R12、R14各一端相连接,电阻器R12、R14的各另一端与电源Vc1相连接,晶体管BG6的集电极接电源Vc1,BG6的发射极,一是通过电阻器R15接公共点,另一是分别与延迟电路I中的电容器C6的一端,开关电路I中的二极管D17负极相连接;延迟电路I中电容器C6的另一端,一是通过电阻器R16与电源Vc1相连接,另一是通过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晶体管BG7的集电极、电阻器R19、电容器C7的各一端相连接,电阻器19的另一端接电源Vc1,晶体管BG7的基极,一是通过电阻器R17接电源Vc1,另一是通过电阻器R18接公共点,晶体管BG7的发射极与晶体管BG8的发射极相连接后,通过电阻器R21接公共点,晶体管BG8的基极,一是与电容器C7的另一端相连接,另一是通过电阻器R20接电源Vc1,晶体管BG8的集电极,一是通过电阻器R22接电源Vc1,另一是分别与延迟电路II中的电容器C8的一端、开关电路II中的二极管D10的负极相连接;延迟电路II中电容器C8的另一端,一是通过电阻器R23与电源Vc1相连接,另一是通过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晶体管BG9的集电极、电阻器R26、电容器C9的各一端相连接,电阻器R26的另一端接电源Vc1,晶体管BG9的基极,一是通过电阻器R24接电源Vc1,另一是通过电阻器R25接公共点,晶体管BG9的发射极与晶体管BG10的发射极相连接后,通过电阻器R29接公共点,晶体管BG10的基极,一是与电容器C9的另一端相连接,另一是通过电阻器R27接电源Vc1,晶体管BG10集电极,一是通过电阻器R28接电源Vc1、另一是与开关电路III中的二极管D13的负极相连接;功率控制电路中单结晶体管BG1的发射极,一是通过电位器W的固定端、及电阻器R1与电源Vc1相连接,另一是通过电容器C1与公共点相连接,单结晶体管的第二基极通过电阻器R2与电源Vc1相连接。第一基极,一是通过电阻器R3接公共点,另一是与开关电路I、II、III中的各二极管D6、D9、D12的负极相连接;温控电路中电阻器R30、R31串联后,R30的另一端接电源Vc2,R31的另一端接公共点,热敏开关K1、K2、K3的各1、3触点与E点相连接,K1的第2触点与开关电路I中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接,K1的第4触点空脚,K2的第2触点与开关电路II中的二极管D11的负极相连接,K2的第4触点与K3的第4触点相连接后,通过二极管D5的正极与开关电路I中的可控硅D15的控制极相连接,K3的第2触点与开关电路III中的二极管D14的负极相连接开关电路I中二极管D6、D7、D8的正极相互连接后,一是通过电阻器R32接电源Vc3,另一是与可控硅D15的控制极相连接,可控硅D15的阳极通过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I的电热膜Rf1-1与加热电源电路的U1点相连接,可控硅D15的阴极,通过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I的电热膜Rf1-2与加热电源电路的U2点相连接;开关电路II中二极管D9、D10、D11的正极相互连接后,一是通过电阻器R33接电源Vc3,另一是与可控硅D16的控制极相连接,可控硅D16的阳极通过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II的电热膜Rf2-1与加热电源电器的U1点相连接,可控硅D16的阴极,通过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II的电热膜Rf2-2与加热电源电路的U2点相连接;开关电路III中二极管D12、D13、D14的正极相互连接后,一是通过电阻器R34接电源Vc3,另一是与可控硅D17的控制极相连接,可控硅D17的阳极通过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III的电热膜Rf3-1与加热电源电路的U1点相连接,可控硅D17的阴极,通过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III的电热膜Rf3-2与加热电源电路的U2点相连接;加热电源电路中交流电源V的一端与整流桥Z的A点相连接,另一端与整流桥Z的B点相连接,U1、U2两点作为输出端,A、B两点作为交流电源V的输入端;当增加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时,可相应增加延时电路,开关电路,以控制加热电源电路对新增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加热;本技术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分立元件,也可采用集成电路块。本技术不仅对水,对其它液体仍然实用,而且被加热液体的温度均匀性好,耗电省,因采用分立元件,生产成本低。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方框图。附图2为本技术电原理图。图中BG1为单结晶体管;BG2、BG3、BG4、BG5、BG6、BG7、BG8、BG9、BG10为晶体管;D1、D2、D3、D4、D5、D6、D7、D8、D9、D10、D11、D12、D13、D14为二极管;D15、D16、D17为可控硅;Z为整流桥;W为电位器;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加热陶瓷电热膜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采用电子控制,利用脉冲分配间断轮流全功率对三个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加热,以提高热效率;它由脉冲定时电路(GB2、BG3、BG4、BG5、BG6、D1、D2、C2、C3、C4、C5、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功率控制电路(BG1、W、C1、R1、R2、R3)、温控电路(K1、K2、K3、D5、R30、R31)、延迟电路Ⅰ(BG7、BG8、D3、C6、C7、R16、R17、R18、R19、R20、R21、R22)、延迟电路Ⅱ(BG9、BG10、D4、C8、C9、R23、R24、R25、R26、R27、R28、R29)、开关电路Ⅰ(D6、D7、D8、D15、R32)、开关电路Ⅱ(D9、D10、D11、D16、R33)、开关电路Ⅲ(D12、D13、D14、D17、R34)、加热电源电路(Z、V)、陶瓷电热膜加热容器Ⅰ、Ⅱ、Ⅲ(Rf1-1、Rf1-2、Rf2-1、Rf2-2、Rf3-1、Rf3-2)、直流电源(Vc1、Vc2、Vc3)所组成;在脉冲定时电路中:晶体管BG2、BG3的发射极接公共点,BG2的集电极一是通过电阻器R4接电源Vc1,另一是通过电容器C2分别与晶体管BG3的基极、电阻器R5的各一端相连接,电阻器R5的另一端接电源Vc1,晶体管BG2的基极,一是通过电阻器R6与电源Vc1相连接,另一是通过电容器C3分别与晶体管BG3的集电极,电阻器R7,电容器C4、C5的各一端相连接,电阻器R7的另一端接电源Vc1,电容器C4的另一端,一是通过电阻器R11接公共点,另一是接二极管D1的负极,电容器C5的另一端,一是通过电阻器R13接公共点,另一是接二极管D2的负极,晶体管BG4、BG5的发射极接公共点,晶体管BG4的集电极,一是通过电阻器R8接电源Vc1,另一是通过电阻器R9分别与晶体管BG5的基极、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接,晶体管BG4的基极,一是与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是通过电阻器R10分别与晶体管BG5的集电极、晶体管BG6的基极、电阻器R12、R14各一端相连接,电阻器R12、R14的各另一端与电源Vc1相连接,晶体管BG6的集电极接电源Vc1,BG6的发射极,一是通过电阻器R15接公共点,另一是分别与延迟电路Ⅰ中的电容器C6的一端,开关电路Ⅰ中的二极管D17负极相连接;延迟电路Ⅰ中:电容器C6的另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其华
申请(专利权)人:李其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