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放电电路、电源管理设备及用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33003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9:18
本公开提出一种充放电电路、电源管理设备及用电系统,涉及电子电路领域。该电路中,外部电源接口分别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均与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检测接口连接且发射极接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还与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电池接口连接,场效应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且发射极接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控制接口连接。本公开能够提高电源管理的可靠性并降低成本。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circuit, power management equipment and power consump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放电电路、电源管理设备及用电系统
本公开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充放电电路、电源管理设备及用电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闸机系统等用电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用电设备可以通过外部电源供电来进行工作,但外部电源可能会出现断电,因此对用电设备的电源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现有技术中,可以将用电设备与外部电源和电池并联,然后由人工通过开关选择是外部电源向该用电设备供电还是电池向该用电设备供电。但由于需要依赖人工手动在确定外部电源断电时切换至电池供电,操作繁琐,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放电电路、电源管理设备及用电系统,以提高电源管理的可靠性并降低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本公开提出一种充放电电路,所述电路包括外部电源接口、电池接口、检测接口、控制接口、第一二极管、场效应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稳压二极管,所述检测接口用于输出掉电检测信号,所述控制接口用于接收放电控制信号,所述放电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电池接口向所述外部电源接口放电;所述外部电源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均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检测接口连接且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还与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电池接口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且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接口连接。可选地,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与所述第一电阻串接,所述第三二极管与所述稳压二极管串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均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可选地,所述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之间,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可选地,所述电路还包括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串接在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端,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可选地,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之间,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方面,本公开还提出一种电源管理设备,所述设备中设置有如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电路;所述电源管理设备在根据所述检测接口的所述掉电检测信号确定所述外部电源接口断电时,向所述控制接口发送所述放电控制信号,所述放电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电池接口向所述外部电源接口放电。第三方面,本公开还提出一种用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外部电源、用电设备、电池和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电源管理设备,所述外部电源和所述用电设备分别与所述外部电源接口连接,所述电池与所述电池接口连接。可选地,所述用电设备包括闸机系统。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充放电电路100包括外部电源接口101、电池接口102、检测接口103、控制接口104、第一二极管105、场效应管106、第一电阻107、第二电阻108、第三电阻109、第一三极管110、第二三极管111和稳压二极管112,检测接口103用于输出掉电检测信号,控制接口104用于接收放电控制信号,外部电源接口101分别与第一电阻107的第一端和第一二极管105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107的第二端和第一二极管105的正极均与稳压二极管112的负极连接,稳压二极管112的正极与第一三极管110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110的集电极与检测接口103连接且发射极接地,第一二极管105的正极还与场效应管106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106的源极分别与第二电阻108的第一端和电池接口连接,场效应管106的栅极分别与第二电阻108的第二端和第二三极管111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11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109的第一端连接且发射极接地,第三电阻109的第二端与控制接口104连接。由于根据检测接口103的掉电检测信号也可由于判断外部电源200是否断电,且控制接口104可以接收放电控制信号,那么当外部电源接口101的电压,即外部电源200正常时,可以向电池接口102供电,从而给电池400充电,而外部电源200断电时,也可以及时基于放电控制信号向外部电源接口101放电,从而在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情况下实现了充电、放电和掉电的检测,提高了电源管理的可靠性并降低了成本。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公开了解。本公开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公开所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公开所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公开所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公开所提供的另一种充放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电源管理设备的模块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用电系统的模块示意图。图标:100-充放电电路;101-外部电源接口;102-电池接口;103-检测接口;104-控制接口;105-第一二极管;106-场效应管;107-第一电阻;108-第二电阻;109-第三电阻;110-第一三极管;111-第二三极管;112-稳压二极管;113-第二二极管;114-第三二极管;115-第四电阻;116-第四二极管;117-第五电阻;200-外部电源,300-用电设备;400-电池;500-电源管理设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公开中附图,对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对本公开进行详细地解释之前,先对本公开的应用场景予以介绍。请参照图1,为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充放电电路100的结构示意图。充放电电路100包括外部电源接口101、电池接口1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外部电源接口、电池接口、检测接口、控制接口、第一二极管、场效应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稳压二极管,所述检测接口用于输出掉电检测信号,所述控制接口用于接收放电控制信号,所述放电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电池接口向所述外部电源接口放电;/n所述外部电源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均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检测接口连接且发射极接地;/n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还与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电池接口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且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接口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外部电源接口、电池接口、检测接口、控制接口、第一二极管、场效应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稳压二极管,所述检测接口用于输出掉电检测信号,所述控制接口用于接收放电控制信号,所述放电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电池接口向所述外部电源接口放电;
所述外部电源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均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检测接口连接且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还与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电池接口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且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接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与所述第一电阻串接,所述第三二极管与所述稳压二极管串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均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国庆陈志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嘉昱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