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叉及包括该前叉的自行车架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253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7: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前叉及包括该前叉的自行车架组,前叉供可枢转于一自行车架的一轴管部,且连接于一轮体上的一花毂及一横接于该轴管部的手把部,该前叉包括:一主框,其设有一供可枢设于该轴管部的连接部,该连接部供连接于该手把部;至少一侧架,该至少一侧架设于该主框的一侧,各该侧架包括一供连接于该花毂的枢接部、一前段及一后段,该前段及该后段分别设于该枢接部的相对两侧且该前段及该后段分别连接于该主框,各该侧架及该主框围构一供容设该轮体的容置空间。

Front fork and bicycle frame group including the front for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叉及包括该前叉的自行车架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前叉及包括该前叉的自行车架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自行车前叉结构如中国台湾专利TWI565619,其包括:一竖管,该竖管可枢设于一车架的轴管部;以及一U型管,具有一第一臂部、一第二臂部、及一弯曲部,该弯曲部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臂部及该第二臂部连接,该第一、二臂部分别连接于车轮的花毂两侧。然而,现有技术的自行车前叉结构的第一臂部及该第二臂部延伸的方向略平行于该车架的高度方向,故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的迎风面积大,导致在骑乘过程中产生的风阻大,骑乘时较为费力。此外,由于骑乘时前方迎面而来的气流的方向相反于轮体转动产生的气流方向,造成气流于第一、二臂部与轮体之间产生极大的压力产生的风阻大。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前叉,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叉及包括该前叉的自行车架组,可降低风阻。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前叉,供可枢转于一自行车架的一轴管部,且连接于一轮体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叉,供枢转于一自行车架的一轴管部,且连接于一轮体上的一花毂及一横接于该轴管部的手把部,其特征在于,该前叉包括:/n一主框,设有一供枢设于该轴管部的连接部,该连接部供连接于该手把部;/n至少一侧架,该至少一侧架设于该主框的一侧,各该侧架包括一供连接于该花毂的枢接部、一前段及一后段,该前段及该后段分别设于该枢接部的相对两侧且该前段及该后段分别连接于该主框,各该侧架及该主框围构一供容设该轮体的容置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叉,供枢转于一自行车架的一轴管部,且连接于一轮体上的一花毂及一横接于该轴管部的手把部,其特征在于,该前叉包括:
一主框,设有一供枢设于该轴管部的连接部,该连接部供连接于该手把部;
至少一侧架,该至少一侧架设于该主框的一侧,各该侧架包括一供连接于该花毂的枢接部、一前段及一后段,该前段及该后段分别设于该枢接部的相对两侧且该前段及该后段分别连接于该主框,各该侧架及该主框围构一供容设该轮体的容置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侧架的数量为二,该二侧架分别设于所述主框的相对两侧,该主框设有一前侧及一后侧,各该侧架的前段连接于该主框的前侧,各该侧架的后段连接于该主框的后侧,该二侧架外侧之间的间距由该主框的前侧往所述枢接部方向渐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侧架在一厚度方向上贯穿一导流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侧架的导流孔朝所述主框的一后侧开放。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设有一前末端及一后末端,所述前末端、后末端在一周向上不超过所述各侧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设有一前侧、一后侧及一挡部,该主框的前侧、后侧分别设于一第一方向上,所述挡部与所述连接部在该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重迭,该挡部较该连接部更靠近该主框的前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翔达蒙·米勒吉勒斯·康坦
申请(专利权)人:袭豹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萨摩亚;WS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