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0401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提高了铸铁锅炉的热效率,其主要技术特征是前、中、后炉片的燃烧室外壁为环形,在三种炉片上对应设置有第二加热气体流通过孔和第三加热气体流通过孔,选图2做为摘要附图。(*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
现有技术中铸铁锅炉以其耐腐蚀而使用寿命较之一般锅炉更长而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但是,一般铸铁锅炉的热效率不高又是其使用受到制约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铸铁锅炉的热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是锅炉内表面积(包括对流换热面积和辐射换热面积)较小,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不能被锅炉中的工质充分吸收。一般铸铁锅炉的燃烧室形式多为П形,由于下部无工质而被称为干底湿背型,这样,下部就不能进行辐射换热。一般铸铁锅炉的烟道与燃烧室直接相通,这样就使燃烧室内的仍有较高温度的烟气直接进入烟道而不能充分利用。本技术的目的是提高铸铁锅炉的热效率。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是(1)通过增加燃烧室下部为锅炉内腔(工质能够到达部分)的一部分来增大锅炉内表面占炉膛的比例,即湿底湿背结构。(2)将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的炉片设计成一定形状,使燃烧室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多次反复通过炉片,以增大炉片与烟气的接触面积,通过对流换热充分地吸收烟气中的热量。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新型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由前、中、后三种炉片组成,其中中间炉片的数量可以任意配置,三种炉片外轮廓完全一致,前炉片和后炉片的下部分别设置两个支撑脚,炉片与炉片之间用耐热材料隔离、密封,设有供水接口、回水接口,炉片与炉片之间在出水孔处以一根上套管以过盈配合方式相连,在回水孔处以若干联接套以过盈配合方式相连,前炉片、中间炉片和后炉片的燃烧室外壁为环形,前炉片、中间炉片和后炉片的内部结构为环形中空腔体,三种炉片的上部均设置有出水孔,三种炉片的下部均设置有回水孔,三种炉片的左右两侧对应设置有第三加热气体流通过孔,第三加热气体流通过孔在每一炉片上位于炉片的左、右两侧且以炉片的中心线为对称,三种炉片分别在左上方、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对应设置有第二加热气体流通过孔,在每一炉片上第二加热气体流通过孔以炉片中心点为对称。本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燃料在燃烧室内燃烧后,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先经燃烧室即第一加热气体流通过孔沿前炉片至后炉片的方向通过,然后又经第二加热气体流通过孔沿后炉片至前炉片的方向返回,然后再经第三加热气体流通过孔沿前炉片至后炉片的方向通过,最后经由烟道排出,这样,燃烧室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多次反复通过炉片,大大增加了炉片与烟气的接触面积,因此,本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了一部分热辐射和对流换热,锅炉的热效率大大提高。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地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前炉片的主视图;图2是前炉片的后视图;图3是前炉片的左视图;图4是前炉片的俯视图;图5是前炉片的仰视图;图6是中炉片的主视图;图7是中炉片的左视图;图8是中炉片A-A剖视图;图9是中炉片俯视图;图10是中炉片仰视图;图11是后炉片的主视图;图12是后炉片的后视图;图13是后炉片的左视图;图14是后炉片的俯视图;图15是后炉片的仰视图;图16是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的主剖视图;图17是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的俯剖视图。本新型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由前1、中2、后3三种炉片组成,其中中间炉片2的数量可以任意配置,三种炉片外轮廓完全一致,前炉片1和后炉片3的下部分别设置两个支撑脚10,炉片与炉片之间用耐热材料隔离、密封,设有出水孔4、回水孔5,炉片与炉片之间在出水孔4处以一根上套管6以过盈配合方式相连,在回水孔5处以若干联接套7以过盈配合方式相连,前炉片1、中间炉片2和后炉片3的燃烧室8外壁9为环形,前炉片1、中间炉片2和后炉片3的内部结构为环形中空腔体,三种炉片的上部均设置有出水孔4,三种炉片的下部均设置有回水孔5,三种炉片的左右两侧对应设置有第三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1、12,第三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1、12在每一炉片上位于炉片的左、右两侧且以炉片的中心线为对称,三种炉片分别在左上方、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对应设置有第二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3、14、15、16,在每一炉片上第二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3、14、15、16以炉片中心点为对称。炉片之间的联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前炉片1与后炉片3在各自的支撑脚10处以一根长螺栓相连。一种是中炉片2也设有支撑脚,炉片与炉片之间在各自的支撑脚处以短螺栓相连。第二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3、14、15、16和第三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1、12为带有锯齿内缘的孔。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由前(1)、中(2)、后(3)三种炉片和炉门(17)组成,其中中间炉片(2)的数量可以任意配置,三种炉片外轮廓完全一致,前炉片(1)和后炉片(3)的下部分别设置两个支撑脚(10),炉片与炉片之间用耐热材料隔离、密封,设有出水孔(4)、回水孔(5),其特征在于炉片与炉片之间在出水孔(4)处以一根上套管(6)以过盈配合方式相连,在回水孔(5)处以若干联接套97)以过盈配合方式相连,前炉片(1)、中间炉片(2)和后炉片(3)的燃烧室(8)外壁(9)为环形,前炉片(1)、中间炉片(2)和后炉片(3)的内部结构为环形中空腔体,三种炉片的上部均设置有出水孔(4),三种炉片的下部均设置有回水孔(5),三种炉片的左右两侧对应设置有第三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1)、(12),第三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1)、(12)在每一炉片上位于炉片的左、右两侧且以炉片的中心线为对称,三种炉片分别在左上方、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对应设置有第二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3)、(14)、(15)、(16),在每一炉片上第二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3)、(14)、(15)、(16)以炉片中心点为对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前炉片(1)与后炉片(3)在各自的支撑脚(10)处以一根长螺栓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中炉片(2)也设有支撑脚,炉片与炉片之间在各自的支撑脚处以短螺栓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3)、(14)、(15)、(16)和第三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1)、(12)为带有锯齿内缘的孔。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提高了铸铁锅炉的热效率,其主要技术特征是前、中、后炉片的燃烧室外壁为环形,在三种炉片上对应设置有第二加热气体流通过孔和第三加热气体流通过孔,选图2做为摘要附图。文档编号F24H1/00GK2344702SQ9823716公开日1999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1998年4月3日 优先权日1998年4月3日专利技术者张大伟 申请人:沈阳戴维国际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铸铁热交换器,由前(1)、中(2)、后(3)三种炉片和炉门(17)组成,其中中间炉片(2)的数量可以任意配置,三种炉片外轮廓完全一致,前炉片(1)和后炉片(3)的下部分别设置两个支撑脚(10),炉片与炉片之间用耐热材料隔离、密封,设有出水孔(4)、回水孔(5),其特征在于炉片与炉片之间在出水孔(4)处以一根上套管(6)以过盈配合方式相连,在回水孔(5)处以若干联接套(7)以过盈配合方式相连,前炉片(1)、中间炉片(2)和后炉片(3)的燃烧室(8)外壁(9)为环形,前炉片(1)、中间炉片(2)和后炉片(3)的内部结构为环形中空腔体,三种炉片的上部均设置有出水孔(4),三种炉片的下部均设置有回水孔(5),三种炉片的左右两侧对应设置有第三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1)、(12),第三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1)、(12)在每一炉片上位于炉片的左、右两侧且以炉片的中心线为对称,三种炉片分别在左上方、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对应设置有第二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3)、(14)、(15)、(16),在每一炉片上第二加热气体流通过孔(13)、(14)、(15)、(16)以炉片中心点为对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伟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戴维国际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