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缸盖精冲模具,它包括:上模组件,上模组件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上模板、上垫板Ⅰ、上垫板Ⅱ、上垫板Ⅲ以及齿圈板,上垫板Ⅰ和上垫板Ⅱ设置在上模板中,上垫板Ⅱ上连接有凸凹模,凸凹模中设置有顶料杆;下模组件,下模组件包括从下到上设置的下模板、下垫板Ⅰ、下垫板Ⅱ以及凹模板,凹模板中设置有凹模镶件,凹模镶件中设置有顶件器,下模组件还包括大圆孔冲头,大圆孔冲头延伸在下垫板Ⅱ和顶件器内,大圆孔冲头的外端设置有圆台以及自圆台顶面向远延伸的圆柱,圆柱直径与圆台顶面直径相同。一次精冲便可以形成大圆孔,以及在大圆孔边缘形成倒角。无需后序机加工形成倒角,提高了生产效率。
A fine blanking die for cylinder he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缸盖精冲模具
本技术属于模具领域,涉及一种精冲模具,特别涉及一种缸盖精冲模具。
技术介绍
缸盖为汽车零件,产品质量要求高,截面大,磨削后平面度要求很严,因此冲压后平面度必须保证0.1mm,且大圆孔包括有2.5mm×45°倒角。若倒角采用后续机加工完成,需要增加工序,且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缸盖精冲模具,能够一次精冲便形成倒角,节省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缸盖精冲模具,它包括:上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上模板、上垫板Ⅰ、上垫板Ⅱ、上垫板Ⅲ以及齿圈板,所述上垫板Ⅰ和所述上垫板Ⅱ设置在所述上模板中,上垫板Ⅱ上连接有凸凹模,所述凸凹模中设置有顶料杆;下模组件,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从下到上设置的下模板、下垫板Ⅰ、下垫板Ⅱ以及凹模板,所述凹模板中设置有凹模镶件,所述凹模镶件中设置有顶件器,所述下模组件还包括大圆孔冲头,所述大圆孔冲头延伸在所述下垫板Ⅱ和所述顶件器内,所述大圆孔冲头的外端设置有圆台以及自所述圆台顶面向远延伸的圆柱,所述圆柱直径与所述圆台顶面直径相同。可选地,所述上模组件还包括上平衡杆,所述上平衡杆在所述上垫板Ⅲ和所述齿圈板中延伸;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与所述上平衡杆对接的下平衡杆,所述下平衡杆安装于所述下模板和所述凹模板内。可选地,所述齿圈板和所述凹模板中一者内设置有导向柱,另一者内设置有导向套,所述导向柱与所述导向套相对应设置。可选地,所述上垫板Ⅰ的平面尺寸大于所述上垫板Ⅱ的平面尺寸。可选地,所述圆柱的直径为缸盖零件中心孔直径要求的最大值。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的缸盖精冲模具,由于在下模组件中设置了大圆孔冲头,大圆孔冲头的外端设置圆台和圆柱,其中,圆柱用于冲孔,而圆台用于在冲孔的同时形成倒角。一次精冲便可以形成大圆孔,以及在大圆孔边缘形成倒角。无需后序机加工形成倒角,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缸盖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缸盖精冲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大圆孔冲头的外端放大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上模板;2、上垫板Ⅰ;3、上垫板Ⅱ;4、上垫板Ⅲ;5、上平衡杆;6、齿圈板;7、凹模板;8、下平衡杆;9、大圆孔冲头;10、下模板;11、下垫板Ⅰ;12、顶件器;13、下垫板Ⅱ;14、凹模镶件;15、凸凹模;16、顶料杆;17、圆台;18、圆柱;19、导向柱;20、导向套;21、上模组件;22、下模组件;a、毛刺面;b、塌角面;HO、中心孔;CH、倒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如图1所示缸盖,缸盖为不规则形状,缸盖中设置有中心孔HO,中心孔HO贯穿缸盖。缸盖a面为毛刺面,b面为塌角面,中心孔HO靠近塌角面b的边缘设置有倒角CH。本例通过精冲同时形成中心孔HO和倒角CH。如图2所示的缸盖精冲模具,包括上模组件21和下模组件22。其中,上模组件21包括从大致从上到下设置的上模板1、上垫板Ⅰ2、上垫板Ⅱ3、上垫板Ⅲ4以及齿圈板6。上垫板Ⅰ2和上垫板Ⅱ3设置在上模板1中。上垫板Ⅱ3上连接有凸凹模15。齿圈板6下表面设置有线性延伸的凸条(图未示),该凸条对应压合在板材的缸盖外轮廓邻近的外周,以在冲裁时限制板材横向移动。上垫板Ⅰ2的平面尺寸大于上垫板Ⅱ3的平面尺寸,由于上垫板Ⅰ2更接近动力源,因此这样的设置有利于提高上垫板Ⅰ2的寿命,使得模具整体结构更坚固,不易损坏。下模组件22包括大致从下到上设置的下模板10、下垫板Ⅰ11、下垫板Ⅱ13以及凹模板7。凹模板7中设置有凹模镶件14,凹模镶件14中设置有顶件器12。顶件器12与上模组件21中的凸凹模15相对应设置。顶件器12和凸凹模15的形状均与图1所示的缸盖轮廓形状相同。当凸凹模15向下移动冲裁工件,以形成缸盖的外轮廓时,顶件器12向上提供一定的反向作用力,以使凸凹模15更好地冲裁。当凸凹模15冲裁完毕后,顶件器12向上移动,将缸盖顶出。下模组件22还包括大圆孔冲头9,大圆孔冲头9延伸在下垫板Ⅱ13和顶件器12内。大圆孔冲头9主要用于在缸盖上冲孔,形成如图1所示的中心孔HO。相对应的,上模组件21的凸凹模15中设置有顶料杆16。顶料杆16与大圆孔冲头9相匹配,当大圆孔冲头9向上冲裁工件(缸盖)时,顶料杆16提供一定的反向作用力,以使大圆孔冲头9更好地冲裁。当大圆孔冲头9冲裁结束后,顶料杆16向下移动顶出冲裁废料。如图3所示大圆孔冲头9的外端放大示意图,大圆孔冲头9的外端设置有圆台17,圆台17的顶面向远延伸有圆柱18,圆柱18的直径与圆台17顶面直径相同。圆台17的侧边角度为45°,高度是2.5mm,与缸盖上的倒角尺寸匹配。圆柱18主要用于冲裁出中心孔HO,圆台17用于在中心孔HO塌角面形成倒角CH(参见图1)。圆柱18的直径为缸盖零件中心孔HO直径要求的最大值。上模组件21中还设置有上平衡杆5,上平衡杆5在上垫板Ⅲ4和齿圈板6中延伸。下模组件22中还设置有下平衡杆8,下平衡杆8安装于下模板10和凹模板7内。下平衡杆8与上平衡杆5对接。当下平衡杆8与上平衡杆5对接时,可使得上模组件21和下模组件22之间更稳定,尤其当所挤压的工件处于偏心位置时。因此提高了模具的抗偏载能力。下模组件22的凹模板7中还设置有导向柱19,上模组件21的齿圈板6中设置有导向套20。导向柱19与导向套20相对应设置,具体地为导向柱19可以插入导向套20,并在导向套20的引导作用下滑移。其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缸盖精冲模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n上模组件(21),所述上模组件(21)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上模板(1)、上垫板Ⅰ(2)、上垫板Ⅱ(3)、上垫板Ⅲ(4)以及齿圈板(6),所述上垫板Ⅰ(2)和所述上垫板Ⅱ(3)设置在所述上模板(1)中,上垫板Ⅱ(3)上连接有凸凹模(15),所述凸凹模(15)中设置有顶料杆(16);/n下模组件(22),所述下模组件(22)包括从下到上设置的下模板(10)、下垫板Ⅰ(11)、下垫板Ⅱ(13)以及凹模板(7),所述凹模板(7)中设置有凹模镶件(14),所述凹模镶件(14)中设置有顶件器(12),所述下模组件(22)还包括大圆孔冲头(9),所述大圆孔冲头(9)延伸在所述下垫板Ⅱ(13)和所述顶件器(12)内,所述大圆孔冲头(9)的外端设置有圆台(17)以及自所述圆台顶面向远延伸的圆柱(18),所述圆柱(18)直径与所述圆台(17)顶面直径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缸盖精冲模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上模组件(21),所述上模组件(21)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上模板(1)、上垫板Ⅰ(2)、上垫板Ⅱ(3)、上垫板Ⅲ(4)以及齿圈板(6),所述上垫板Ⅰ(2)和所述上垫板Ⅱ(3)设置在所述上模板(1)中,上垫板Ⅱ(3)上连接有凸凹模(15),所述凸凹模(15)中设置有顶料杆(16);
下模组件(22),所述下模组件(22)包括从下到上设置的下模板(10)、下垫板Ⅰ(11)、下垫板Ⅱ(13)以及凹模板(7),所述凹模板(7)中设置有凹模镶件(14),所述凹模镶件(14)中设置有顶件器(12),所述下模组件(22)还包括大圆孔冲头(9),所述大圆孔冲头(9)延伸在所述下垫板Ⅱ(13)和所述顶件器(12)内,所述大圆孔冲头(9)的外端设置有圆台(17)以及自所述圆台顶面向远延伸的圆柱(18),所述圆柱(18)直径与所述圆台(17)顶面直径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劲松,洪福卿,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运恒精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