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锆合金散热元件及铜锆合金壳体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287985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1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铜锆合金散热元件及铜锆合金壳体的制造方法,其中该铜锆合金散热元件包括一铜锆合金壳体以及设于铜锆合金壳体内壁的一毛细结构层,所述铜锆合金壳体包括含有15‑20原子百分比的锆的纳米铜锆析出物。该铜锆合金散热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混合铜粉与锆粉,经球磨后进行真空热压再施以滚压处理,而制得铜锆合金壳体。所述铜锆合金散热元件的壳体具有高抗拉强度、高延展性及导热性,当散热元件小型化时仍不造成元件破损、变形或扭曲,同时没有丧失散热的功效。

Copper zirconium alloy heat sink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pper zirconium alloy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铜锆合金散热元件及铜锆合金壳体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铜锆合金散热元件及铜锆合金壳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因应全球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运算芯片能力的大幅提升,许多功能性的电子产品如随身听、电子辞典等已被移动装置如智能型手机或平板计算机所取代。为配合消费者对于轻薄短小的产品需求,移动装置产品的散热技术,一直是产业界面临的难题。例如在5G高速传输的微型基地台及高速手持装置的内部热量极需超薄散热元件,当散热元件的厚度变小时会因压力差的变化在结构脆弱处易造成破裂或变型。现有以纯铜为材料的散热元件例如薄型或超薄热管,因为强度不足,在弯折处极易破裂或变型,阻碍蒸气通道;若热管运作时受大气压力压扁,或因内部压力过大而会导致爆管。因此,开发一超薄且具有高热传导能力同时具有高机械强度的散热元件,是现阶段相关
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锆合金散热元件,特别是薄型散热元件,具有高强度的机械特性同时维持其高导热性质。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锆合金壳体的制造方法,能制作出具有高强度的机械特性同时具有高导热性质的铜锆合金壳体。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铜锆合金散热元件,包括一铜锆合金壳体、一设于铜锆合金壳体内壁的毛细结构层,其中,该铜锆合金壳体包括含有15-20原子百分比(at%)的锆的纳米铜锆析出物。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铜锆合金壳体中锆的添加量大于0.5wt%且小于5.0wt%。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铜锆合金壳体的制造方法,包括混合铜粉与锆粉并球磨至少20小时,以形成合金化粉末;对合金化的粉末进行真空热压,以形成一块材,接着对该块材进行热处理及时效处理,再对该块材进行滚压处理。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铜锆合金散热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铜锆合金壳体的制造流程步骤图。符号说明100:铜锆合金散热元件102:铜锆合金壳体102a:内壁104:毛细结构层S200、S202、S204、S206:步骤T1:铜锆合金散热元件的厚度T2:铜锆合金壳体的厚度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铜锆合金散热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在图1中,本实施例提出一种铜锆合金散热元件100,包括:一铜锆合金壳体102以及一毛细结构层104,其设于铜锆合金壳体102的内壁102a,其中铜锆合金壳体102含有纳米铜锆析出物,且该铜锆析出物含有15at%-20at%的锆;换句话说,该铜锆析出物含有80at%-85at%的铜。在一实施例中,铜锆合金壳体102中锆的添加量例如大于0.5wt%且小于5.0wt%,且所谓的「添加量」是指制作铜锆合金壳体102时的添加物的重量百分比。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铜锆合金散热元件100的厚度T1≤0.4mm。而且,铜锆合金散热元件100若是如图1所示为管状结构,则厚度T1是指其截面的短轴长度。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铜锆合金壳体102的厚度T2≤0.1mm。图2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铜锆合金壳体的制造流程步骤图,且可制作出上一实施例的铜锆合金壳体102。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先进行步骤S200,混合铜粉与锆粉并球磨至少20小时,其中该锆粉的粒径例如小于铜粉的粒径,该锆粉的添加量例如大于0.5wt%且小于5.0wt%,并可于氩气气氛中进经球磨使锆热扩散至铜中,并固溶形成合金化粉末。然后,进行步骤S202,对上述合金化粉末进行真空热压成形,以形成一块材。在本实施例中,真空热压成形的制作工艺参数例如:以温度930℃-960℃,压力30MPa进行真空热压烧结2-4小时,而使合金化粉末成形为块材。而后,再进行步骤S204,对该块材进行热处理和时效处理,其中热处理的温度例如930℃-960℃,时间例如1-2小时,接着可先进行水冷,再以例如450℃-550℃的温度进行时效处理。之后,可选择持温2-4小时后空冷。然后,进行步骤S206,对该块材进行滚压处理。滚压处理后可得到一薄片材,此薄片材可作为形成热管或其他的散热元件用的壳体结构。如果要制作如图1所示的铜锆合金散热元件,可在步骤S206之后,取上述滚压处理后的薄片材,先制成例如一管状或其他形状的壳体,再以此壳体为基材制作毛细结构层。该毛细结构层的制作方式包含但不限于下列几种:1.粉体随机烧结在壳体内壁;2.铜网或铜线烧结在壳体内壁;3.壳体结构的内侧加工沟槽;或4.壳体结构的内侧进行蚀刻。为了让本揭露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数实施例及比较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如下:<实施例><金属粉末球磨>实施例1将97克粒径大小为100mesh、纯度为99.5%的铜粉与3克粒径大小为325mesh、纯度为99.9%的锆粉在手套箱中放入球磨罐中,在氩气气氛中以转速350rpm、20分钟正反转的方式进行球磨10小时,其结果得到Cu-3wt%Zr样品1,以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EDS,场效发射式扫瞄电子显微镜JEOL,FE-SEM)进行成分分析如表1。经电子显微镜观察粒径变化的情形,并做X光绕射(XRD)分析,锆(Zr)已开始扩散固溶至铜(Cu)表面,但仍有锆未与铜反应。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球磨的时间为20小时,其结果得到Cu-3wt%Zr样品2,以EDS进行成分分析如表1。经电子显微镜观察粒径变化的情形,并做X光绕射(XRD)分析,可知尚有微量锆(Zr)未与铜(Cu)固溶。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球磨的时间为30小时,其结果得到Cu-3wt%Zr样品3,以EDS进行成分分析如表1。经电子显微镜观察粒径变化的情形,并做X光绕射(XRD)分析可观察出锆(Zr)与铜(Cu)已经固溶,另外已并无锆残留。表1Cu-3wt.%Zr球磨时间(hours)Cuwt.%Zrwt.%样品11099.70.3样品22099.50.5样品33099.30.7如表1所示,铜粉与锆粉经球磨后,随着球磨的时间增加,锆扩散至铜表面的含量也随之增加,也就是说,锆含量扩散至铜中的趋势,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此外,依据SEM的结果分析球磨时间与晶粒的关系可知,球磨时间愈长,粒径变小,且均匀度增加,例如在球磨后的10小时粒径尺寸有大有小不均匀,随着球磨时间愈长粒径随的慢慢变小,且其粒径趋于均匀,至少球磨30小时,粒径在500-600微米。实施例4...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铜锆合金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铜锆合金壳体;以及/n毛细结构层,设于该铜锆合金壳体的内壁,/n其中,该铜锆合金壳体含有纳米铜锆析出物,其析出物含有15-20原子百分比的锆。/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9 TW 1071410581.一种铜锆合金散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铜锆合金壳体;以及
毛细结构层,设于该铜锆合金壳体的内壁,
其中,该铜锆合金壳体含有纳米铜锆析出物,其析出物含有15-20原子百分比的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锆合金散热元件,其中,该铜锆合金壳体中锆的添加量大于0.5wt%且小于5.0wt%。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锆合金散热元件,其中,该铜锆合金散热元件的厚度≤0.4mm。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铜锆合金散热元件,其中该铜锆合金壳体的厚度≤0.1mm。


5.一种铜锆合金壳体的制造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嘉政朱旭山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