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
本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
,涉及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预制剪力墙/柱等预制构件与其他构件的竖向连接往往通过钢筋锚入灌浆套筒中进行连接,但是在现场施工中发现预制剪力墙/柱等预制构件与插筋在吊装过程中落位对孔困难,大大增加了吊装落位的施工时间,由于装配式建筑体系中预制剪力墙/柱钢筋较多且间距较密,预制构件上部钢筋和底部套筒在生产、施工过程中会存在偏差,加大了预制构件吊装落位的难度;再一个预制构件笨重,安装操作不是很方便,多根插筋需同时插入套筒中,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以方便预制构件吊装落位,提升施工效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用于上、下分布的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的连接,包括多个预埋于第一预制构件内的灌浆套筒,各灌浆套筒的中心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且各灌浆套筒与第一预制构件的底面贯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制构件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一插筋和若干第二插筋,各插筋的一端伸入第二预制构件内,各插筋的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二预制构件上方,各插筋与各灌浆套筒一一对应;与第二插筋对应的灌浆套筒的上端和与第一插筋对应的灌浆套筒的上端的高度差不小于第二插筋的上端和第一插筋的上端的高度差。进一步地,第一插筋和第二插筋的数量之和等于灌浆套筒的数量。进一步地,与第一插筋对应的灌浆套筒的下端和第一预制构件的底面平齐;与第二插筋 ...
【技术保护点】
1.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用于上、下分布的第一预制构件(1)和第二预制构件(2)的连接,包括多个预埋于第一预制构件(1)内的灌浆套筒(8),各灌浆套筒(8)的中心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且各灌浆套筒(8)与第一预制构件(1)的底面贯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制构件(2)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一插筋(3)和若干第二插筋(4),各插筋的一端预埋于第二预制构件内,各插筋的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二预制构件上方,各插筋与各灌浆套筒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插筋(4)的上端比第一插筋(3)的上端高,与第二插筋(4)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上端和与第一插筋(3)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上端的高度差不小于第二插筋(4)的上端和第一插筋(3)的上端的高度差。/n
【技术特征摘要】
1.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用于上、下分布的第一预制构件(1)和第二预制构件(2)的连接,包括多个预埋于第一预制构件(1)内的灌浆套筒(8),各灌浆套筒(8)的中心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且各灌浆套筒(8)与第一预制构件(1)的底面贯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制构件(2)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一插筋(3)和若干第二插筋(4),各插筋的一端预埋于第二预制构件内,各插筋的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二预制构件上方,各插筋与各灌浆套筒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插筋(4)的上端比第一插筋(3)的上端高,与第二插筋(4)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上端和与第一插筋(3)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上端的高度差不小于第二插筋(4)的上端和第一插筋(3)的上端的高度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与第一插筋(3)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下端和第一预制构件(1)的底面平齐;与第二插筋(4)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下端在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剑,欧阳信,刘杰,张晋琪,李志荣,
申请(专利权)人:宁乡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