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4705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用于上、下分布的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的连接,包括多个预埋于第一预制构件内的灌浆套筒,各灌浆套筒的中心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且各灌浆套筒与第一预制构件的底面贯通;所述第二预制构件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一插筋和若干第二插筋,各插筋的一端伸入第二预制构件内,各插筋的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二预制构件上方,各插筋与各灌浆套筒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降低塔吊使用时间,减少吊装工程占用其他工序正常施工时间的情况,大大缩短施工工期,使工程成本有效降低,使得施工进度得到进一步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
本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
,涉及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预制剪力墙/柱等预制构件与其他构件的竖向连接往往通过钢筋锚入灌浆套筒中进行连接,但是在现场施工中发现预制剪力墙/柱等预制构件与插筋在吊装过程中落位对孔困难,大大增加了吊装落位的施工时间,由于装配式建筑体系中预制剪力墙/柱钢筋较多且间距较密,预制构件上部钢筋和底部套筒在生产、施工过程中会存在偏差,加大了预制构件吊装落位的难度;再一个预制构件笨重,安装操作不是很方便,多根插筋需同时插入套筒中,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以方便预制构件吊装落位,提升施工效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用于上、下分布的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的连接,包括多个预埋于第一预制构件内的灌浆套筒,各灌浆套筒的中心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且各灌浆套筒与第一预制构件的底面贯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制构件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一插筋和若干第二插筋,各插筋的一端伸入第二预制构件内,各插筋的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二预制构件上方,各插筋与各灌浆套筒一一对应;与第二插筋对应的灌浆套筒的上端和与第一插筋对应的灌浆套筒的上端的高度差不小于第二插筋的上端和第一插筋的上端的高度差。进一步地,第一插筋和第二插筋的数量之和等于灌浆套筒的数量。进一步地,与第一插筋对应的灌浆套筒的下端和第一预制构件的底面平齐;与第二插筋对应的灌浆套筒的下端在第一预制构件的底面的上方,灌浆套筒的下端与第一预制构件的底面通过竖向通孔贯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插筋的数量为1根,方便进行初步定位(第二插筋部分地伸入相应灌浆套筒后,第一预制构件可相对于第二预制构件旋转,实现位置微调),然后对第一预制构件位置和/或插筋进行细微调整,以完成吊装落位。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插筋过相应第二预制构件的对角线。进一步地,所述预制构件的侧部设有与灌浆套筒连通的灌浆孔和出浆孔,所述灌浆孔位于出浆孔的下方。所述第二插筋的上端比第一插筋的上端高40-60mm。进一步地,所述预制构件包括预制剪力墙、预制柱中的至少一种。本技术通过利用第一插筋和第二插筋的长度差异,有效的解决了预制构件吊装落位困难的问题,解决了灌浆套筒施工吊装施工难题,减少了塔吊占用时间和吊装工人的时间,加快了吊装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整个工程进度。本技术的连接结构的应用可有效降低塔吊使用时间,减少吊装工程占用其他工序正常施工时间的情况,大大缩短施工工期,使工程成本有效降低,使得施工进度得到进一步保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的爆炸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的爆炸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预制构件沿竖直平面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如图1至图3所示,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用于上、下分布的第一预制构件1和第二预制构件2的连接,包括多个预埋于第一预制构件1内的灌浆套筒8,各灌浆套筒8的中心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且各灌浆套筒8与第一预制构件1的底面贯通;所述第二预制构件2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一插筋3和若干第二插筋4,各插筋的一端伸入第二预制构件内,各插筋的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二预制构件上方,第一插筋3和第二插筋4的数量之和等于灌浆套筒8的数量,各插筋与各灌浆套筒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插筋4的上端比第一插筋3的上端高50mm,与第二插筋4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上端和与第一插筋3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上端的高度差不小于第二插筋4的上端和第一插筋3的上端的高度差。与第一插筋3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下端和第一预制构件1的底面平齐;与第二插筋4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下端在第一预制构件1的底面的上方,灌浆套筒8的下端与第一预制构件1的底面通过竖向通孔9贯通。所述第二插筋4的数量为1根。所述第二插筋4过相应第二预制构件的对角线。所述预制构件的侧部设有与灌浆套筒8连通的灌浆孔5和出浆孔6,所述灌浆孔5位于出浆孔6的下方。所述预制构件为预制剪力墙,预制剪力墙的侧端伸出有水平钢筋7,以方便与同一水平的其他预制构件连接;可选地,本技术的连接结构也可应用于预制柱中,具体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连接结构,通过在工厂生产预制构件时,将第一预制构件底部最外侧角部的一个灌浆套筒预埋高度增加50mm,对应的第二预制构件的最外侧角部插筋比其他插筋长度增加50mm(满足规范锚固长度要求),作为引导钢筋,在预制构件吊装落位时先将引导钢筋插入相应灌浆套筒,然后调整第一预制构件位置进行吊装落位,操作简单方便,便于多根插筋对孔落位,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了施工工期。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用于上、下分布的第一预制构件(1)和第二预制构件(2)的连接,包括多个预埋于第一预制构件(1)内的灌浆套筒(8),各灌浆套筒(8)的中心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且各灌浆套筒(8)与第一预制构件(1)的底面贯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制构件(2)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一插筋(3)和若干第二插筋(4),各插筋的一端预埋于第二预制构件内,各插筋的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二预制构件上方,各插筋与各灌浆套筒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插筋(4)的上端比第一插筋(3)的上端高,与第二插筋(4)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上端和与第一插筋(3)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上端的高度差不小于第二插筋(4)的上端和第一插筋(3)的上端的高度差。/n

【技术特征摘要】
1.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用于上、下分布的第一预制构件(1)和第二预制构件(2)的连接,包括多个预埋于第一预制构件(1)内的灌浆套筒(8),各灌浆套筒(8)的中心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且各灌浆套筒(8)与第一预制构件(1)的底面贯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制构件(2)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一插筋(3)和若干第二插筋(4),各插筋的一端预埋于第二预制构件内,各插筋的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二预制构件上方,各插筋与各灌浆套筒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插筋(4)的上端比第一插筋(3)的上端高,与第二插筋(4)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上端和与第一插筋(3)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上端的高度差不小于第二插筋(4)的上端和第一插筋(3)的上端的高度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构件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与第一插筋(3)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下端和第一预制构件(1)的底面平齐;与第二插筋(4)对应的灌浆套筒(8)的下端在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剑欧阳信刘杰张晋琪李志荣
申请(专利权)人:宁乡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