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缩机的回液处理装置及空调器,压缩机的吸气口串联至少一个气液分离器,回液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换热管段,第一换热管段设置在发热设备上且其内部的液态换热介质可与发热设备进行换热蒸发;第二换热管段,第二换热管段设置在任意一个气液分离器上且与第一换热管段连通,蒸发的换热介质通过第二换热管段将气液分离器中的液态冷媒气化后再冷凝回到第一换热管段。第一换热管段环抱设置在压缩机的电机绕组外侧,换热介质通过电磁阀进行循环。与现有技术相比,回液处理装置发挥作用对第二气液分离器中的液态冷媒进行加热使冷媒成为气态,有效地解决了回液问题;同时,换热介质为压缩机进行降温。
Return liquid treatment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er of compress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机的回液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压缩机的回液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在空调系统中“回液”是指系统冷媒在某些工况下运行优化后,冷媒以液态或者气液两相的形式回到压缩机吸气侧,从而使压缩机出现液击现象;特别是在空调化霜时,过多的液态冷媒则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化霜效果,在现有的空调系统主要是通过控制压缩机的频率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来改善“回液”的现象,这样的控制方式较为复杂,因此,设计一种压缩机的回液处理装置以解决空调系统的“回液”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机的回液处理装置及空调器,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空调系统中的“回液”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压缩机的回液处理装置,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串联至少一个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管段,所述第一换热管段设置在发热设备上且其内部的液态换热介质可与所述发热设备进行换热蒸发;第二换热管段,所述第二换热管段设置在任意一个所述气液分离器上且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连通,所述蒸发的换热介质通过所述第二换热管段将气液分离器中的液态冷媒气化后再冷凝回到所述第一换热管段。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下方。所述发热设备包括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管段环抱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电机绕组外侧。所述回液处理装置还包括:检测所述压缩机回液情况的检测装置,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换热管段的开关阀,接收所述检测装置的信号对所述开关阀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上的第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排气压力Pa计算出对应的冷凝温度Ta,当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排气温度T3减去冷凝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值b时,则控制所述开关阀打开,所述回液处理装置开始运作。当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串联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二气液分离器,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时,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冷媒出口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设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冷媒入口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当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冷媒温度T1减去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冷媒温度T2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值a时,则控制所述开关阀打开,所述回液处理装置开始运作。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串联第一气液分离器和第二气液分离器,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段设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底部。回液处理装置连接并固定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和可发热设备上。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的回液处理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压缩机的回液处理装置及空调器,当第二气液分离器中有液态冷媒时,回液处理装置发挥作用,换热介质在第二气液分离器外侧进行冷凝放出热量,对第二气液分离器中的液态冷媒进行加热,使进入压缩机的吸气侧的冷媒成为气态,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空调系统中的“回液”问题;同时,换热介质在发热设备(如压缩机)外侧的第一换热管段中蒸发以吸收发热设备中的热量,以达到为发热设备进行降温的目的,防止这些发热设备温升过高而导致的机组限频,大大提升整机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的回液处理装置与压缩机的立体结构示意简图;图2为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回液处理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简图;图3为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回液处理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简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结构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压缩机的回液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回液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换热管段20,第一换热管段20设置在发热设备(如压缩机)上且其内部的液态换热介质可与发热设备进行换热蒸发;第二换热管段10,第二换热管段10设置在任意一个的气液分离器上且其内部的换热介质可与气液分离器进行换热冷凝。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换热管段20位于第二换热管段10的下方,这样使得液态的换热介质始终流向第一换热管段与发热设备进行换热蒸发,而气态的换热介质始终流向第二换热管段10与气液分离器进行换热冷凝。优选地,换热介质选用R22制冷剂。优选地,第一换热管段20环抱设置在压缩机2的位于电机绕组的外侧。回液处理装置还包括电磁阀30,电磁阀30设置在回液处理装置的换热介质的流路上,其具体连接于第二换热管段10和第一换热管段20之间,通过开启电磁阀30以控制整个换热介质循环流动。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管路12的流入端连通第一气液分离器13,若第一气液分离器13中流出液态冷媒,则可以在管路12的流入端和流出端分别检测冷媒的温度以判断压缩机是否存在回液现象。第二气液分离器1还包括冷媒入口11,冷媒入口11连通一端冷媒管路12,管路12的一端为冷媒的流入端,管路12的另一端为冷媒的流出端,管路12的冷媒的流出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1的冷媒入口11连通,冷媒通过管路12流入到第二气液分离器1中,在该管路12的流入端(第一气液分离器13的冷媒出口)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21,在该管路12的流出端(第二气液分离器1的冷媒入口)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22,第一温度传感器12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22分别检测管路12的冷媒的温度,第一、第二温度传感器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第一、第二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温度值控制电磁阀30的开启或关闭,从而来控制是否开启该回液处理装置。如图3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2的排气口上设有一个第三温度传感器21以及压力传感器22,第三温度传感器21用于检测从压缩机2中出去的冷媒的实际温度值T3,控制系统则根据排气压力Pa计算出其相对应的冷媒的冷凝温度值Ta,控制器根据T3和Ta来控制是否开启该回液处理装置。具体地,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压缩机的回液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检测压缩机2的排气压力Pa和排气温度T3,根据排气压力Pa求出对应的冷凝温度Ta,当T3-Ta<第一预设值b时,则判断第二气液分离器中含有液态冷媒。优选地,第一预设值b的取值范围为5到10。如图1所示,当第二气液分离器1中的冷媒是由第一气液分离器13通入时,检测第一气液分离器13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温度T1和第二气液分离器1中的冷媒入口的冷媒温度T2,当T1-T2<第二预设值a时,则判断压缩机存在回液现象。优选地,第二预设值a的取值范围为2到4。当系统判定压缩机2存在回液现象时,控制器则控制电磁阀30开启,该回液处理装置开始工作,换热介质开始在回液处理装置中流通。优选地,第二换热管段10设置于第二气液分离器1的底部,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当机组有液态冷媒到达第二气液分离器1中时,液态的冷媒会优先储存在第二气液分离器1的底部区域,可更好的可通过换热介质冷凝放热对第二气液分离器1内部进行加热,使液态冷媒蒸发气化。需要说明的是:回液处理装置独立地设置,即回液处理装置可以根据压缩机的具体形状、尺寸、结构等进行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缩机的回液处理装置,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串联至少一个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换热管段,所述第一换热管段设置在发热设备上且其内部的液态换热介质可与所述发热设备进行换热蒸发;/n第二换热管段,所述第二换热管段设置在任意一个所述气液分离器上且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连通,所述蒸发的换热介质通过所述第二换热管段将气液分离器中的液态冷媒气化后再冷凝回到所述第一换热管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的回液处理装置,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串联至少一个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管段,所述第一换热管段设置在发热设备上且其内部的液态换热介质可与所述发热设备进行换热蒸发;
第二换热管段,所述第二换热管段设置在任意一个所述气液分离器上且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连通,所述蒸发的换热介质通过所述第二换热管段将气液分离器中的液态冷媒气化后再冷凝回到所述第一换热管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设备包括压缩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环抱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电机绕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液处理装置还包括:检测所述压缩机回液情况的检测装置,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换热管段的开关阀,接收所述检测装置的信号对所述开关阀进行控制的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上的第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国,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