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加热装置及具有该流体加热装置的洗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6330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流体加热装置,主要包括:例如具有由铜构成的护套并对流体(例如水)进行加热的发热体的铠装式加热器;覆盖该铠装式加热器并由例如铜构成的第1壳体构件;由铠装式加热器的外表面与第1壳体构件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所形成的供流体流动的流路;具有将流体引入该流路内的流入口、由例如树脂构成的第2壳体构件;及具有将流路内的加热流体(例如温水)取出的流出口且由例如树脂构成的第3壳体构件。在第1壳体构件内设置由例如铜构成的螺旋线圈,将该螺旋线圈在所述流路内螺旋状地卷绕在铠装式加热器的外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流体进行加热的流体加热装置及具有该流体加热装置的洗 净装置。
技术介绍
至今一直在使用具有对洗净水进行加热的洗净水加热装置的人体局部洗 净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人体局部洗净装置将由洗净水加热装置加热的洗净水供给于人体的局 部。下面,参照附图简单说明专利文献1记载的人体局部洗净装置所包含的洗 净水加热装置。图9是表示以往的人体局部洗净装置所具有的洗净水加热装置的模式图。 如图9所示,洗净水加热装置具有管状壳体103,其具有流入口101及出 水口 102。在管状壳体103内设置铠装式加热器105,通过利用螺丝106将该铠装式 加热器105 —侧的凸缘104固定,以此进行管状壳体103内的铠装式加热器105 的定位。在管状壳体103内的铠装式加热器105的两端部分用橡胶等构成的垫 圈107密封。在这种结构中,洗净水从流入口 101流入管状壳体103内,流过铠装式加 热器105表面与管状壳体03内表面之间的流路108并被瞬间加热而成为温水。 并且温水从出水口 102排出。与上述专利文献1的洗净水加热装置相同,以往一直使用具有对局部洗净 用水进行加热的热水器的人体洗净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该人体洗净装置将由热水器加热的局部洗净用水(温水)供给于人体的局 部。下面参照附图简单说明专利文献2记载的人体洗净装置中所包含的热水器。 图IO是表示以往的人体洗净装置所具有的热水器的模式图。 如图10所示,热水器具有由圆筒状的基材管子1及外筒2构成的双重管 结构。在基材管子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上设置发热体3。另外,在基材管子l的 内孔4中插入螺旋芯子5。在上述结构中,供给到热水器内的水流入基材管子1的内孔4,并沿着设在螺旋芯子5上的多个螺纹牙6流动。由此,由发热体3对所述水进行热交换,该水成为温水。温水向人体的局 部喷出。由此洗净人体的局部。这样,通过供给到热水器内的所述水沿螺旋芯子5的多个螺纹牙6而螺旋状流动,该水的流路截面积就减小,因此,水的流速上升。由此,水的流动产生紊流化,从而可降低该水所含有的钙成分等的水锈附着在发热体3上的量。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1—3362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79786号公报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瞬间式的洗净水加热装置与热水储存式的人 体局部洗净装置所使用的加热器相比, 一般耗电较高,且洗净水的加热时洗净 水加热装置的温度与所述加热器相比成为高温。而且形成洗净水流动的流路108的管状壳体103与铠装式加热器105的间 隔较小。在这种结构中,在例如对铠装式加热器105的通电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或 对有无洗净水流动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等产生故障且洗净水没有在管状壳体103 内流动的场合,有可能发生连续向铠装式加热器105通电的情况。在这种场合, 当管状壳体103由树脂形成时,管状壳体103因铠装式加热器105的热负荷而 有可能发生燃烧和产生烟雾。另一方面,在由金属形成管状壳体103的场合,虽然上述那样的危险性较 小,安全性高,但由于在管状壳体103上形成流入口 IOI及出水口 102,故需 要例如钎焊或复杂的管子加工技术,不适于批量生产。而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人体洗净装置的热水器中,由于螺旋芯子5的 各螺纹牙6与基材管子1的内表面接近,故在螺纹牙6与基材管子l之间有电 位差的场合,基材管子1发生异种金属接触腐蚀或间隙腐蚀。其结果,接触管 子1出现孔,发生从该孔泄漏洗净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确保安全性的流体加热装置及具有该流体 加热装置的洗净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确保安全性并可提高加工性的流体加 热装置及具有该流体加热装置的洗净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确保安全性并可防止流体向外部泄漏 的流体加热装置及具有该流体加热装置的洗净装置。(l)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的流体加热装置,包括具有发热部及非发热部的发热体、收容发热体并具有流体的流入口及流体的流出口的壳体,在发热体与壳 体之间的空间形成流路,壳体具有围住发热部的第1结构体、围住非发热部的 第2结构体,第1结构体由耐热材料构成。在该流体加热装置中,具有发热部和非发热部的发热体收容在壳体内。流 体从壳体的流入口导入,在由发热体与壳体之间的空间所形成的流路中流动,被发热体的发热部加热。并且,由发热体的发热部加热后的流体从壳体的流出 口流出。壳体具有围住发热部的第1结构体和围住非发热部的第2结构体。这里, 通过第1结构体由耐热材料构成,就难以受到围住发热部的热负荷。由此,即 使是发热体的外表面与壳体的内表面的间隔较小的场合,也可防止壳体因所述 热负荷而发生燃烧和产生烟雾。因此,可确保安全性。另外,通过在发热体的外周形成流路,该发热体的热量由流路中流动的流 体吸收。由此,不必在壳体的外部设置用于将发热体热绝热的隔热层。由此, 可将流体加热装置小型化。此外,通过由流路中流动的流体覆盖发热体,可防止发热体的热量流向外 部。因此,可提高热交换效率。(2) 第1结构体最好夹有流路地围住发热部,第2结构体对非发热部进行保持。在该场合,即使发热部隔着流路被第1结构体围住,也由于第l结构体由 耐热材料构成,故可确保安全性。另外,由于热负荷少或没有热负荷的非发热部由第2结构体保持,故可避免第2结构体受到热负荷。(3) 第1结构体也可由金属或陶瓷构成。在该场合,第1结构体通过由金属 或陶瓷构成,从而难以受到来自发热部的热负荷。由此,可防止第l结构体发 生燃烧和产生烟雾,确保安全性。(4) 第2结构体也可由树脂构成。由于第2结构体对非发热部进行保持,故 即使该第2结构体由树脂构成也可确保安全性。(5) 流体加热装置还可具有将第1结构体与第2结构体之间密封的耐热性密 封件。在该场合,可防止因来自第1结构体的热量而使耐热性密封件发生燃烧和 产生烟雾。由此,第1结构体与第2结构体被耐热性密封件充分密封。因此可 防止流体从壳体内向外部泄漏。(6) 流体加热装置还可具有将第1结构体与第2结构体之间密封的隔热性密 封件。在该场合,可防止因来自第1结构体的热量而使隔热性密封件发生燃烧和 产生烟雾。由此,第1结构体与第2结构体被隔热性密封件可靠地密封。因此, 可防止流体从壳体内向外部泄漏。(7) 流入口及流出口也可设在第2结构体上。在该场合,由于第2结构体由树脂构成,故流入口及流出口的加工性得到提高。(8) 最好发热体与壳体之间无电位差。在该场合,可防止在发热体及壳体中因电位差所发生的异种金属接触腐蚀或间隙腐蚀。由此,可确保安全性,不会 发生流体向外部的泄漏。(9) 流体加热装置还具有在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上使流体的流速变化的流速变换机构。在该场合,通过利用流速变换机构使流路中流动的流体流速变化,流体中 所包含的水锈成分流向下游侧而附着在发热体表面上的情况得到减轻。由此, 可延长发热体的寿命。另外,如上所述,流体中所包含的水锈成分在流向下游侧的过程中因流速 的变化而被细小地粉碎。由此,可防止水锈成分在下游侧堵塞的情况。通过由流速变换机构使流体的流速变化,可降低流体内的气泡的发生。由 此,可抑制水锈成分的析出。通过由流速变换机构使流体的流速变化,可降低流速变化后的流体所接触 的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发热部及非发热部的发热体、以及收容所述发热体并具有流体的流入口及流体的流出口的壳体,在所述发热体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空间形成流路,所述壳体具有围住所述发热部的第1结构体、及围住所述非发热部的第2结构体,所述第1结构体由耐热材料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井滋国本启次郎中村一繁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