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速冻食品的裹冰装置,包括裹冰室,所述裹冰室底端设有安装室,裹冰室与安装室相互连接为一体;所述裹冰室底端设有轴承,轴承内旋转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上端连接有裹冰桶;所述裹冰室内相对立的两内壁上设有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对称并相互交错分布的L形状限位板;所述裹冰室一侧设有风机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的冷凝管环绕在裹冰桶周围,冷凝管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一端连通冷凝器形成冷凝回路,风机室内安装有抽风机,风机室一侧连通的风道与裹冰室连通,抽风机将裹冰室内的冷空气送入风道后再进入裹冰室,形成循环冷空气更有利于速冻食品表面的裹冰,而且裹冰桶的转动也更有益于速冻食品与冷空气接触,使得其表面能形成均匀的冰层。
An ice wrapping device for quick frozen f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速冻食品的裹冰装置
本技术涉及食品包冰
,具体是一种速冻食品的裹冰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食品工业的自动化生产线的日趋发展,食品速冻的自动化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速冻后的食品需要进行裹冰来进行保存。但是批量速冻出来的食品,在其后续的裹冰工序,也就是通俗的给食品“穿冰衣”,没有自动化设备来完成这一工序,耗时较长,降低了速冻的效率。并且,大多是使用人工裹冰,均匀性不是很好,等待时间过程较长的,很有可能需要返工,对食品的保鲜性能也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速冻食品的裹冰装置,包括裹冰室,裹冰室内设有裹冰桶、喷水头和冷凝管,裹冰桶底端连接有转轴,转轴带动裹冰桶转动以便水能均匀的喷洒在速冻食品上,冷凝管环绕在裹冰桶周围,冷凝管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一端连通冷凝器形成冷凝回路。裹冰室一侧设有的风机室内安装有抽风机,风机室一侧连通的风道与裹冰室连通,抽风机将裹冰室内的冷空气送入风道后再进入裹冰室,形成循环冷空气更有利于速冻食品表面的裹冰。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速冻食品的裹冰装置,包括裹冰室,所述裹冰室底端设有安装室,裹冰室与安装室相互连接为一体。所述裹冰室底端设有轴承,轴承内旋转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上端连接有裹冰桶,裹冰桶底端和外侧设有圆孔,裹冰桶内设有圆周阵列分布的隔板。所述裹冰室内相对立的两内壁上设有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对称并相互交错分布的L形状限位板。所述螺旋状冷凝管通过限位板支撑并环绕在裹冰桶四周。所述裹冰室一侧设有风机室,风机室内壁设有通风孔,风机室内设有第二电机,其输出端与抽风机连接,风机室一侧连通有循环风道。所述转轴贯穿于裹冰室底端并与安装在安装室内设有的固定台上端的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裹冰室内设有对称分布的喷水管,喷水管贯穿于裹冰室内壁,其一端连接有喷水头。所述冷凝管包括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进水管贯穿于裹冰室内侧,其贯穿处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出水管贯穿于裹冰室内底端,其贯穿处设有第二密封圈,冷凝管的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通过与安装在安装室内底端的冷凝器连通从而形成冷凝回路。所述裹冰室上端设有进料管,进料管上设有第一密封盖,裹冰室一侧设有第二出水管,第二出水管上设有第二密封盖。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裹冰桶底端连接有转轴,转轴带动裹冰桶转动以便水能均匀的喷洒在速冻食品上,使得速冻食品表面裹上一层均匀的冰层;2、本技术设有的冷凝管环绕在裹冰桶周围,冷凝管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一端连通冷凝器形成冷凝回路,裹冰室一侧设有的风机室内安装有抽风机,风机室一侧连通的风道与裹冰室连通,抽风机将裹冰室内的冷空气送入风道后再进入裹冰室,形成循环冷空气更有利于速冻食品表面的裹冰,而且裹冰桶的转动也更有益于速冻食品与冷空气接触,使得其表面能形成均匀的冰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一种速冻食品的裹冰装置,包括裹冰室1,裹冰室1底端设有安装室2,裹冰室1与安装室2相互连接为一体。裹冰室1底端设有轴承11,轴承11内旋转固定有转轴12,转轴12贯穿于裹冰室1底端并与安装在安装室2内设有的固定台21上端的第一电机211的输出端连接。转轴12上端连接有裹冰桶3,裹冰桶3底端和外侧设有圆孔31,裹冰桶3内设有圆周阵列分布的隔板32,隔板32将裹冰桶3分隔成多个空间以便对多种速冻食品同时裹冰。裹冰室1内设有对称分布的喷水管13,喷水管13贯穿于裹冰室1内壁,其一端连接有喷水头131。裹冰室1内相对立的两内壁上设有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对称并相互交错分布的L形状限位板14。螺旋状冷凝管4通过限位板14支撑环绕在裹冰桶3四周,冷凝管4包括进水管41和第一出水管42,进水管41贯穿于裹冰室1内侧,其贯穿处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出水管42贯穿于裹冰室1内底端,其贯穿处设有第二密封圈。冷凝管4的进水管41和第一出水管42通过与安装在安装室2内底端的冷凝器22连通从而形成冷凝回路,裹冰室1一侧设有风机室5,风机室5内壁设有通风孔51,风机室5内设有第二电机52,其输出端与抽风机53连接,风机室5一侧连通有循环风道54。抽风机53将裹冰室1内的冷空气抽出并将其送入循环风道54内,冷空气经循环风道54再进入裹冰室1内,这样形成的循环冷空气更有益于速冻食品表面裹冰。裹冰室1上端设有进料管15,进料管15上设有第一密封盖151。裹冰室1一侧设有第二出水管16,第二出水管16上设有第二密封盖161。使用时,首先将速冻食品放入裹冰桶3内,再利用第一电机211带动裹冰桶3转动,裹冰桶3在转动过程中,喷水头131喷出的水会穿透圆孔31均匀的落在速冻食品表面。之后冷凝器22将冷凝水送入冷凝管4内,裹冰室1内的温度会迅速降低,同时,抽风机53将裹冰室1内的冷空气抽出并将其送入循环风道54内,冷空气经循环风道54再进入裹冰室1内,裹冰桶3的转动也更有益于速冻食品与冷空气接触,使得其表面能形成均匀的冰层。待速冻食品裹冰完成后,将其取出。裹冰室1内的冰融化成水后会从第二出水管16流出。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速冻食品的裹冰装置,包括裹冰室(1),其特征在于,所述裹冰室(1)底端设有安装室(2),裹冰室(1)与安装室(2)相互连接为一体;/n所述裹冰室(1)底端设有轴承(11),轴承(11)内旋转固定有转轴(12);/n所述转轴(12)上端连接有裹冰桶(3),裹冰桶(3)底端和外侧设有圆孔(31),裹冰桶(3)内设有圆周阵列分布的隔板(32);/n所述裹冰室(1)内相对立的两内壁上设有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对称并相互交错分布的L形状限位板(14);/n螺旋状冷凝管(4)通过限位板(14)支撑环绕在裹冰桶(3)四周;/n所述裹冰室(1)一侧设有风机室(5),风机室(5)内壁设有通风孔(51),风机室(5)内设有第二电机(52),其输出端与抽风机(53)连接,风机室(5)一侧连通有循环风道(5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速冻食品的裹冰装置,包括裹冰室(1),其特征在于,所述裹冰室(1)底端设有安装室(2),裹冰室(1)与安装室(2)相互连接为一体;
所述裹冰室(1)底端设有轴承(11),轴承(11)内旋转固定有转轴(12);
所述转轴(12)上端连接有裹冰桶(3),裹冰桶(3)底端和外侧设有圆孔(31),裹冰桶(3)内设有圆周阵列分布的隔板(32);
所述裹冰室(1)内相对立的两内壁上设有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对称并相互交错分布的L形状限位板(14);
螺旋状冷凝管(4)通过限位板(14)支撑环绕在裹冰桶(3)四周;
所述裹冰室(1)一侧设有风机室(5),风机室(5)内壁设有通风孔(51),风机室(5)内设有第二电机(52),其输出端与抽风机(53)连接,风机室(5)一侧连通有循环风道(5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速冻食品的裹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2)贯穿于裹冰室(1)底端并与安装在安装室(2)内设有的固定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凤英,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银生源食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