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通风器的平开窗,属于建筑门窗领域,包括窗框、窗门和窗用通风器,所述窗框包括上框体和下框体,所述窗门铰接设置在下框体上,所述上框体的顶框和底框上均设置有条形凸起,所述窗用通风器的底部开设有供条形凸起放置的第一条形凹槽并与底框相抵接,所述窗用通风器的顶部设置有可升降的抵紧块,所述抵紧块的顶部开设有供条形凸起放置的第二条形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通风器安装方便的优点。
Casement windows with ventilato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通风器的平开窗
本技术涉及建筑门窗
,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通风器的平开窗。
技术介绍
窗式通风器是安装在窗户上的一种通风器,它依靠产品自身附带动力装置实现通风功能。它的功能是通过调节室外新风风速对该房间(或封闭空间、区域)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空气流速等参数起到调节作用,以满足人体舒适的要求。窗式通风器附加在窗口边缘,呈长条形,在不开窗的情况下通风换气,让室内的空气持续不断地循环,从而保证了室内空气的新鲜。另外,窗式通风器在通风时能有效防止雨雪、昆虫、噪音、砂粒进入室内。尤其是在睡眠情况下,偏转向上的空气流动方式使进入室内的风吹不到人体。另外,与开窗通风相比,窗式通风器能降低室内热能损失,具有节能的优点。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762066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设置有窗式通风器的窗体结构,能够使新风系统与窗体快速安装,从而增强安装便捷性及安全性的设置有窗式通风器的窗体结构。上述窗式通风器的窗体结构包括窗体,在所述窗体内侧设置固定管,窗式通风器安装在固定管上。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窗式通风器安装在窗体结构的过程中,由于窗式通风器上下两端分别与窗体结构的上下两侧通过卡块卡槽连接,安装过程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通风器的平开窗,具有通风器安装方便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具有通风器的平开窗,包括窗框、窗门和窗用通风器,所述窗框包括上框体和下框体,所述窗门铰接设置在下框体上,所述上框体的顶框和底框上均设置有条形凸起,所述窗用通风器的底部开设有供条形凸起放置的第一条形凹槽并与底框相抵接,所述窗用通风器的顶部设置有可升降的抵紧块,所述抵紧块的顶部开设有供条形凸起放置的第二条形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窗用通风器时,先将抵紧块降低,并将窗用通风器底部的第一条形凹槽对准底框上的条形凸起,然后将抵紧块升高,直至抵紧块顶部的第二条形凹槽抵紧顶框上的条形凸起,窗用通风器即固定在上框体与下框体之间,实现对房间的通风。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窗用通风器的顶部沿自身长度方向固定设置有多根螺杆,所述抵紧块的底壁上开设有与螺杆数量相等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螺杆的外径,多根所述螺杆对应穿设在通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螺杆的长度方向上下调节抵紧块的位置,在窗用通风器安装前将抵紧块的位置调低,方便将窗用通风器安装在上框体内;在窗用通风器安装后将抵紧块的位置升高至抵紧框体的顶框,实现对窗用通风器的定位,方便了窗用通风器的安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每根所述螺杆上均套设有顶紧螺母,所述顶紧螺母位于抵紧块的下方并与抵紧块相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转顶紧螺母,使顶紧螺母沿螺杆的长度方向上下移动,需要将抵紧块向上移动时,拧动顶紧螺母向上移动,推动抵紧块上升直至抵紧块与框体的顶框相抵接;当需要将抵紧块向下移动时,拧动顶紧螺母向下移动,抵紧块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降至与向下移动后的顶紧螺母相抵接;通过设置顶紧螺母方便了对抵紧块位置的调节,多根顶紧螺母的配合使用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条形凹槽与位于底框上的条形凸起之间、所述第二条形凹槽与位于顶框上的条形凸起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垫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条形凹槽与底框上的条形凸起之间以及第二条形凹槽与顶框上的条形凸起之间设置密封垫片,对窗用通风器与上框体之间的连接位置起密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灰尘和雨水从窗用通风器与上框体之间的连接位置进入房间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垫片为聚四氟乙烯垫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四氟乙烯具有抗酸抗碱、耐高温、抗各种有机溶剂的特点,选用聚四氟乙烯垫片使密封垫片经久耐用,密封性能可靠。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框的底部且位于顶紧螺母的两侧均设置有挡片,所述挡片远离顶框的一端设置有插条,所述窗用通风器上开设有供插条插设的插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顶框与窗用通风器之间设置挡片,对窗用通风器与抵紧块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灰尘和雨水从窗用通风器与抵紧块之间的间隙进入房间内;通过在挡片的底部设置插条并将插条插设在插槽内,方便了对挡片的定位,从而实现对间隙的遮挡。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槽内且位于插条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抵紧片,所述抵紧片通过多根抵紧弹簧固定在插槽的侧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插槽内设置抵紧片和抵紧弹簧,当插条插入插槽后,抵紧片在抵紧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实现对插条的抵紧,从而使插条连接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条为T形条,所述插条的上下两表面分别与上下两侧的抵紧片相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插条设置为T形条,当插条的头部穿过上下两侧的抵紧片进入插槽后,抵紧片抵紧在插条的中部,由于插条头部尺寸大于插条中部的尺寸,在抵紧片的抵触作用下插条不易滑出,从而提高插条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片为柔性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插条插入或拔出插槽的过程中,挡片易发生弯折,通过将挡片设置为柔性片,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挡片因变形而损坏,从而提高了挡片的使用寿命。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在窗用通风器的顶部设置可升降的抵紧块,在安装窗用通风器前方便将窗用通风器放入,在安装时方便将窗用通风器卡紧;2、本技术通过在顶框与窗用通风器之间设置挡片,对窗用通风器与抵紧块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灰尘和雨水从窗用通风器与抵紧块之间的间隙进入房间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框体与窗用通风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A部放大视图;图4是图2的B部放大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挡片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窗框;11、上框体;111、顶框;112、底框;113、条形凸起;114、挡片;115、插条;12、下框体;2、窗门;3、窗用通风器;31、第一条形凹槽;32、抵紧块;321、第二条形凹槽;33、螺杆;34、顶紧螺母;35、插槽;351、抵紧片;352、抵紧弹簧;4、密封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如图1、2所示,一种具有通风器的平开窗,包括窗框1、窗门2和窗用通风器3,窗框1包括上框体11和下框体12,窗门2铰接设置在下框体12上,上框体11的顶框111和底框112上均设置有条形凸起113,窗用通风器3的底部开设有供条形凸起113放置的第一条形凹槽31并与底框112相抵接,窗用通风器3的上方设置有抵紧块32,抵紧块32的顶部开设有供条形凸起113放置的第二条形凹槽321,结合图3,第一条形凹槽31与位于底框112上的条形凸起113之间、第二条形凹槽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通风器的平开窗,包括窗框(1)、窗门(2)和窗用通风器(3),所述窗框(1)包括上框体(11)和下框体(12),所述窗门(2)铰接设置在下框体(1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体(11)的顶框(111)和底框(112)上均设置有条形凸起(113),所述窗用通风器(3)的底部开设有供条形凸起(113)放置的第一条形凹槽(31)并与底框(112)相抵接,所述窗用通风器(3)的顶部设置有可升降的抵紧块(32),所述抵紧块(32)的顶部开设有供条形凸起(113)放置的第二条形凹槽(3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通风器的平开窗,包括窗框(1)、窗门(2)和窗用通风器(3),所述窗框(1)包括上框体(11)和下框体(12),所述窗门(2)铰接设置在下框体(1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体(11)的顶框(111)和底框(112)上均设置有条形凸起(113),所述窗用通风器(3)的底部开设有供条形凸起(113)放置的第一条形凹槽(31)并与底框(112)相抵接,所述窗用通风器(3)的顶部设置有可升降的抵紧块(32),所述抵紧块(32)的顶部开设有供条形凸起(113)放置的第二条形凹槽(3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通风器的平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窗用通风器(3)的顶部沿自身长度方向固定设置有多根螺杆(33),所述抵紧块(32)的底壁上开设有与螺杆(33)数量相等的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螺杆(33)的外径,多根所述螺杆(33)对应穿设在通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通风器的平开窗,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螺杆(33)上均套设有顶紧螺母(34),所述顶紧螺母(34)位于抵紧块(32)的下方并与抵紧块(32)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通风器的平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名威建筑幕墙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