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643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包括固定杆、前端网具、后端筛网、操作杆、开孔的圆桶。固定杆连接前端网具,可以通过操作操作杆伸入或抬起于水面。前端网具可捕捞需求规格的银鲳,可逃逸小于该网目的幼鱼。后端筛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且质地柔软,不会对银鲳鱼体造成大的伤害。开孔的圆桶可溢出过量的海水,并作为银鲳的容器。

A cooperative live silver pomfret fishing boa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
本技术涉及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属于海水鱼捕捞技术装置领域。
技术介绍
银鲳(Pampusargenteus)由于肉质细腻,味道极其鲜美,加之无肌间刺的特点,深受沿海人民的喜爱。但由于银鲳在捕捞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会导致应激死亡,所以在市面上见到的银鲳都为死亡个体。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也日渐提高,新鲜的活体银鲳无疑是具有市场价值的。又因为科研需要,银鲳活体对各类科研单位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银鲳的活体捕捞装置来达到以上目的。野生银鲳以拖网捕捞,流刺网捕捞为主。拖网捕捞会导致鱼与鱼之间的摩擦导致银鲳细小的鳞片大片剥落,最终导致银鲳的死亡。流刺网捕捞时也会导致银鲳鳞片大片剥落,同时受应激而死亡。这个特点被称为“出水即死”。所以该技术的技术关键是保证银鲳捕捞过程中不离水,同时又要利用银鲳进入网具时“好退不退”的“倔强”个性的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解决银鲳“出水即死”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主体为捕捞船的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体配设有捕捞网,捕捞网包括前端网具和后端筛网,二者相连通:所述的前端网具,整体形状为漏斗状,前端的喇叭口大,后端的漏斗口小,所述的后端筛网,整体形状为圆桶状,前端开口和后端开口大小相同;所述的后端筛网,前端开口套在前端网具的外部且通过绳线相固定,从而使前端网具的漏斗口位于后端筛网的内部;所述的后端筛网,后端开口与收集银鲳的圆桶相连通;所述的船体配设有捕捞杆,捕捞杆的主体为两根固定杆,船体前端的船壁上对称的固定设有两个转动环,两根固定杆分别穿过两个转动环后末端交叉设置在一起;交叉设置在一起的两根固定杆的前端与前端网具的外部用尼龙绳相连接,从而将前端网具的喇叭口撑开;所述的固定杆配设有操作杆,操作杆的末端与两根固定杆末端的交叉处固定连接在一起,操作杆带动固定杆伸入或抬起水面。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操作杆连接有一个杠杆,杠杆位于船体内部的中后部,通过撬动杠杆带动操作杆上升或下降,从而带动固定杆伸入或抬起水面。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固定杆,为木棍,长3m;固定杆通过操作杆伸入或抬起水面,伸入或抬起角度达到4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前端网具,网目大小符合海洋捕捞准用渔具最小网目标准,可根据银鲳大小需求选择网目大小;前端网具可捕捞需求规格的银鲳,可逃逸小于该网目的幼鱼。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后端筛网,网目大小为80目,后端筛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且质地柔软,不会对银鲳鱼体造成大的伤害。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圆桶,顶端的桶壁上设有一圈开孔,可溢出过量的海水,并作为银鲳的容器。本技术装置的设置方法及优点为:(1)以两根木棍连接成叉形固定杆,并套入转动环,转动环固定于船体。叉形固定杆可通过操作操作杆伸入或抬起水面;固定杆长度为3m,固定杆前端用尼龙绳与前端网具连接;固定杆抬起角度为45°以上。(2)将前端网具固定于固定杆,前端网具呈漏斗状,网目大小符合海洋捕捞准用渔具最小网目标准,可根据银鲳大小需求选择网目大小;前端网具可以收集需求大小的银鲳,而放生小于需求大小的银鲳,杜绝捕捞银鲳幼鱼。(3)后端筛网为桶型筛绢,连接于前端网具,网目大小为80目;后端筛网直接连接于后端的圆桶;80目筛绢柔软,不会对银鲳体表造成擦伤;同时80目筛绢不会立即排出海水,具有一定蓄水能力。(4)操作杆固定于固定杆后端(船体内部)上,可通过操作伸入或抬起固定杆于水面;操作杆有一杠杆,可轻松操作伸入或抬起固定杆于水面。(5)圆桶上端开孔,可排出过量海水。鱼群进入装置后,可随着海水流动与操作涌入圆桶,此时大量海水进入圆桶。若通过筛绢,水流则太小,无法快速排出,于是设计开孔圆桶,利于海水快速排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装置的俯视图;附图中标记为:1、固定杆,2、前端网具,3、后端筛网,4、操作杆,5、圆桶,6、转动环,7、船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以下描述内容:本技术提供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主体为捕捞船的船体7,如图1-2所示:所述的船体配设有捕捞网,捕捞网包括前端网具2和后端筛网3,二者相连通:所述的前端网具,整体形状为漏斗状,前端的喇叭口大,后端的漏斗口小,所述的后端筛网,整体形状为圆桶状,前端开口和后端开口大小相同;所述的后端筛网,前端开口套在前端网具的外部且通过绳线相固定,从而使前端网具的漏斗口位于后端筛网的内部;所述的后端筛网,后端开口与收集银鲳的圆桶5相连通;所述的船体配设有捕捞杆,捕捞杆的主体为两根固定杆1,船体前端的船壁上对称的固定设有两个转动环6,两根固定杆分别穿过两个转动环后末端交叉设置在一起;交叉设置在一起的两根固定杆的前端与前端网具的外部用尼龙绳相连接,从而将前端网具的喇叭口撑开;所述的固定杆配设有操作杆4,操作杆的末端与两根固定杆末端的交叉处固定连接在一起,操作杆连接有一个杠杆,杠杆位于船体内部的中后部,通过撬动杠杆带动操作杆上升或下降,从而带动固定杆伸入或抬起水面。本技术中,所述的固定杆,为木棍,长3m;固定杆通过操作杆伸入或抬起水面,伸入或抬起角度达到45°。本技术中,所述的前端网具,网目大小符合海洋捕捞准用渔具最小网目标准,可根据银鲳大小需求选择网目大小;前端网具可捕捞需求规格的银鲳,可逃逸小于该网目的幼鱼。本技术中,所述的后端筛网,网目大小为80目,后端筛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且质地柔软,不会对银鲳鱼体造成大的伤害。本技术中,所述的圆桶,顶端的桶壁上设有一圈开孔,可溢出过量的海水,并作为银鲳的容器。本技术装置的使用方法为驱赶协作型:(1)通过声呐等方式定位银鲳鱼群;(2)驱赶船从三个方向驱赶银鲳鱼群,将鱼群赶入活体捕捞装置船前;(3)首先,该装置船操作员操作操作杆在鱼群赶入前将固定杆(连接前端网具)伸入水面以下,等待驱赶船驱赶鱼群;(4)当鱼群被驱赶涌入前端网具时,操作员操作操作杆将固定杆(连接捕有鱼群的网具)抬起水面,鱼群随水流与重力作用向下流动。其中规格小于网具网目大小的幼鱼、小鱼则通过网目逃逸;(5)鱼群通过前端网具后进入后端筛网。筛网内网目较小,水流不会很快溢出,鱼群可在内游动。并且,筛网质地柔软,对鱼体不会造成大的伤害;(6)鱼群通过后端筛绢后,直接进入含有海水的开孔的圆桶;开孔的圆桶上端的开孔可以溢出过量的海水,防止鱼群回游。上述实例只是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以及技术特点,并不能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主体为捕捞船的船体(7),其特征在于:/n所述的船体配设有捕捞网,捕捞网包括前端网具(2)和后端筛网(3),二者相连通:所述的前端网具,整体形状为漏斗状,前端的喇叭口大,后端的漏斗口小,所述的后端筛网,整体形状为圆桶状,前端开口和后端开口大小相同;所述的后端筛网,前端开口套在前端网具的外部且通过绳线相固定,从而使前端网具的漏斗口位于后端筛网的内部;所述的后端筛网,后端开口与收集银鲳的圆桶(5)相连通;/n所述的船体配设有捕捞杆,捕捞杆的主体为两根固定杆(1),船体前端的船壁上对称的固定设有两个转动环(6),两根固定杆分别穿过两个转动环后末端交叉设置在一起;交叉设置在一起的两根固定杆的前端与前端网具的外部用尼龙绳相连接,从而将前端网具的喇叭口撑开;/n所述的固定杆配设有操作杆(4),操作杆的末端与两根固定杆末端的交叉处固定连接在一起,操作杆带动固定杆伸入或抬起水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赶协作型银鲳活体捕捞船,主体为捕捞船的船体(7),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船体配设有捕捞网,捕捞网包括前端网具(2)和后端筛网(3),二者相连通:所述的前端网具,整体形状为漏斗状,前端的喇叭口大,后端的漏斗口小,所述的后端筛网,整体形状为圆桶状,前端开口和后端开口大小相同;所述的后端筛网,前端开口套在前端网具的外部且通过绳线相固定,从而使前端网具的漏斗口位于后端筛网的内部;所述的后端筛网,后端开口与收集银鲳的圆桶(5)相连通;
所述的船体配设有捕捞杆,捕捞杆的主体为两根固定杆(1),船体前端的船壁上对称的固定设有两个转动环(6),两根固定杆分别穿过两个转动环后末端交叉设置在一起;交叉设置在一起的两根固定杆的前端与前端网具的外部用尼龙绳相连接,从而将前端网具的喇叭口撑开;
所述的固定杆配设有操作杆(4),操作杆的末端与两根固定杆末端的交叉处固定连接在一起,操作杆带动固定杆伸入或抬起水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玮玮王亚军胡佳宝孙弋博孙嘉初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