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控制单元包括:功率模块,该功率模块具有向电动机的电动机绕组提供电流的多个开关元件;控制基板,该控制基板向所述多个开关元件输出控制信号;散热器,该散热器安装有所述功率模块,对所述多个开关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壳体,该壳体构成所述控制单元的外壳;电源连接器;以及信号连接器,所述控制基板配置成与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平行,突出部形成为在所述壳体的反输出侧的底部向反输出侧突出,将所述控制基板的反输出侧的端部插入至所述突出部内,将所述电源连接器与所述信号连接器配置在所述底部的外壁面避开了所述突出部的区域。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电动机和控制单元一体化后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尤其涉及控制单元的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包括:电动机;以及排列于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轴向并与电动机一体化后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基板;以及具有圆筒状的周壁及堵住周壁的一侧开口的底部,并在底部安装有连接器的连接器组装体。将周壁的另一侧开口朝向电动机侧,连接器组装体配置在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侧相反的一侧。控制基板以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即横向放置地配置在连接器组装体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的电动机模块包括:电动机;以及排列于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轴向并与电动机一体化后的模块。模块包括:控制基板;以及具有圆筒状的周壁及堵住周壁的一侧开口的底部,并在底部一体形成有连接器的盖子。将周壁的另一侧开口朝向电动机侧,盖子配置在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侧相反的一侧。控制基板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轴向平行地,即纵向放置地配置在盖子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专利第WO20016/024358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6-1634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现有装置中,控制基板横向放置地配置在连接器组装体内。由此,能使控制单元在输出轴的轴向上的尺寸变短,能实现装置在轴向上的小型化。然而,例如,在设为将冗余性考虑在内的2个系统的电路结构的情况下,安装于控制基板的组件数量将增大。因此,需要增大控制基板在与输出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即径向上的尺寸,从而存在导致装置在径向上的尺寸大型化的问题。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现有装置中,控制基板纵向放置地配置在盖子内。由此,能使模块在径向上的尺寸变短,能实现装置在径向上的小型化。然而,例如,在设为将冗余性考虑在内的2个系统的电路结构的情况下,安装于控制基板的组件数量将增大。因此,需要维持模块在径向上的尺寸,增大控制基板在输出轴的轴向上的尺寸,从而存在导致装置在轴向上的尺寸大型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装置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既能确保基于将控制基板纵向放置地配置在壳体内的径向上的小型化,又能实现轴向上的尺寸的小型化。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包括电动机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轴向上的反输出侧,并与所述电动机一体化。控制单元包括:具有多个开关元件的功率模块,该功率模块向所述电动机的电动机绕组提供电流;控制基板,该控制基板向所述多个开关元件输出控制信号;散热器,该散热器安装有所述功率模块,对所述多个开关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壳体,该壳体构成所述控制单元的外壳;电源连接器;以及信号连接器。所述控制基板配置成与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平行,在所述壳体的反输出侧的底部形成有向反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部,将所述控制基板的反输出侧的端部插入至所述突出部内,将所述电源连接器和所述信号连接器配置在所述底部的外壁面避开了所述突出部的区域。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控制基板配置成与输出轴的轴向平行。由此能力图实现产品在径向上的小型化。将控制基板的反输出侧的端部插入至形成在壳体底部的突出部内。电源连接器和信号连接器形成在底部的外壁面避开了突出部的区域。由此,能将配置电源连接器和信号连接器的底部的区域向输出侧凹入与突出部的突出高度相应的大小,能力图实现产品在轴向上的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电路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从反输出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透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电路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从反输出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透视图。在图1及图2中,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备控制单元1和电动机2。控制单元1在电动机2的输出轴21的轴向一侧与电动机2排成一列,并与电动机2一体化。控制单元1包括搭载有CPU30、各种电路等的控制基板3、向电动机2的电动机绕组24提供电流的逆变器电路6、电源用继电器65及滤波器36等。此外,对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经由装载于车辆的电池34、点火开关35来供电,并输入有来自传感器8的各种信息。而且,电动助力转向装置配置成将电动机2的输出轴21的轴向设为上下方向,且使控制单元1位于上方。电动机2的输出从输出轴21的下端部输出到例如减速器(未图示)。即,图2中,输出轴21的下端侧作为输出侧,输出轴21的上端侧作为反输出侧。首先,对控制单元1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从搭载于车辆的电池34经由点火开关35向控制单元1供电。将来自对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检测的车速传感器、搭载于方向盘附近对转向转矩进行检测的转矩传感器等传感器8的信息传输给CPU30。CPU30基于上述的信息来运算用于使电动机2旋转的控制量即电流值,并进行输出。驱动电路31接受CPU30的输出信号,将驱动逆变器电路6的各开关元件的驱动信号输出至逆变器电路6。驱动电路31由于仅有小电流流过,因此虽然安装于控制基板3,但也能配置在逆变器电路6。另外,电源系统(+B,接地)中插入有由电容器和线圈构成的滤波器36,以抑制因逆变器电路6的PWM驱动而导致的噪声的释放。并且,将对+B电源线进行开闭的电源用继电器65插入至+B电源线。该电源用继电器65包括2个开关元件、以及与电流供给方向相同方向和相反方向的2个寄生二极管。在逆变器电路6或电动机2产生了故障等情况下,电源用继电器65能强制切断供电。此外,在将电池34反向连接的情况下,电源继电器65能切断电流流过的线路,还承担着所谓的电池反向连接保护的作用。逆变器电路6具备与电动机绕组24的各相相对应的3个电路部6U、6V、6W。这里,3个电路部6U、6V、6W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仅对电路部6U进行说明。电路部6U包括上桥臂用开关元件61U、下桥臂用开关元件62U、以及继电器用开关元件64U,该继电器用开关元件64U具有对上下桥臂用开关元件61U、62U的连接点与U1相绕组之间进行开关的继电器功能。上下桥臂用开关元件61U、62U基于CPU30的指令进行PWM驱动。因此,出于抑制噪声的目的,将滤波电容器7U与上下桥臂用开关元件61U、62U并联连接。此外,将用于检测电动机2中流过的电流的分流电阻63U与上下桥臂用开关元件61U、62U串联连接。电路部6U、6V、6W对于U相、V相及W相的各绕组具有相同的电路结构,能独立向各绕组进行电流供给。另外,将分流电阻63的两端之间的电位差、电动机绕组端子的电压等也输入到输入电路32。这些信息也输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包括电动机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轴向的反输出侧,并与所述电动机一体化,/n所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n控制单元包括:/n功率模块,该功率模块向所述电动机的电动机绕组提供电流并具有多个开关元件;控制基板,该控制基板向所述多个开关元件输出控制信号;散热器,该散热器安装有所述功率模块,对所述多个开关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壳体,该壳体构成所述控制单元的外壳;电源连接器;以及信号连接器,/n所述控制基板配置成与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平行,/n在所述壳体的反输出侧的底部形成有向反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部,/n将所述控制基板的反输出侧的端部插入至所述突出部内,/n将所述电源连接器与所述信号连接器配置在所述底部的外壁面的避开了所述突出部的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包括电动机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轴向的反输出侧,并与所述电动机一体化,
所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
控制单元包括:
功率模块,该功率模块向所述电动机的电动机绕组提供电流并具有多个开关元件;控制基板,该控制基板向所述多个开关元件输出控制信号;散热器,该散热器安装有所述功率模块,对所述多个开关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壳体,该壳体构成所述控制单元的外壳;电源连接器;以及信号连接器,
所述控制基板配置成与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平行,
在所述壳体的反输出侧的底部形成有向反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部,
将所述控制基板的反输出侧的端部插入至所述突出部内,
将所述电源连接器与所述信号连接器配置在所述底部的外壁面的避开了所述突出部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贯穿所述底部的孔部,
从所述电源连接器和所述信号连接器中的至少一方连接器的接触引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川崇敬,森昭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