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电机机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3899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00:50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机机壳。机壳包括筒状基体、内套筒和外套筒。筒状基体形成第一空间。第一空间用于收纳定子绕组。筒状基体间隔开设淋油孔和集油孔。内套筒套设于筒状基体外侧。内套筒的内壁与筒状基体的外壁之间形成冷却水腔。内套筒外表面设置多个轴向肋板。相邻两个轴向肋板之间形成冷却油流道。冷却油流道便于冷却油的环向分布,提高了换热效率。外套筒套设于内套筒外。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形成间隔的淋油腔和集油腔。淋油腔用于与冷却油泵的出油口和淋油孔连通。集油腔用于与冷却油泵的进油口和集油孔连通。电机机壳通过水冷和油冷结合的方式,实现定子绕组的快速降温,提高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Motor hou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机壳
本申请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机机壳。
技术介绍
一般车载冷却系统以水泵为动力源,采用水冷方式。车用电机的主要热源为定子绕组。现有车用电机采用冷却水进行降温时,通常冷却水先经过定子轭部和电机机壳,再将冷却水传递到机壳内的水套进行降温。车用电机的冷却水路径较长,冷量耗散严重,不能及时有效降低定子绕组温度,降低了电机的功率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怎样有效降低定子绕组温度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机机壳。一种电机机壳包括筒状基体、内套筒和外套筒。所述筒状基体围够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用于收纳定子绕组。所述筒状基体间隔开设淋油孔和集油孔。所述内套筒套设于所述筒状基体外侧。所述内套筒的内壁与所述筒状基体的外壁之间形成冷却水腔。所述冷却水腔用于与冷却水泵连通。所述内套筒包括内套筒外表面。所述内套筒外表面设置多个轴向肋板。相邻两个所述轴向肋板之间形成冷却油流道。所述外套筒套设于所述内套筒远离所述筒状基体的一侧。所述外套筒的内壁与所述内套筒外表面之间形成间隔设置的淋油腔和集油腔。所述淋油腔和所述集油腔分别收纳多个所述冷却油流道。所述淋油腔用于与所述冷却油泵的出油口和所述淋油孔连通。所述集油腔用于与冷却油泵的进油口和所述集油孔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筒外表面轴向间隔设置第一轴向肋板组和第二轴向肋板组。所述第一轴向肋板组和所述第二轴向肋板组分别包括多个所述轴向肋板。所述第一轴向肋板组的多个所述轴向肋板阵列分布。所述第二轴向肋板组的多个所述轴向肋板阵列分布。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状基体包括第一筒状基体端面和与所述第一筒状基体端面连接的筒状基体外表面。所述筒状基体外表面开设环向凹槽。所述环向凹槽的底部设置多个第一肋板。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肋板之间形成冷却水流道。所述冷却水流道用于与所述冷却水泵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肋板为环形肋板结构。每个环形肋板结构开设开口。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肋板为螺旋环形肋板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状基体端面间隔开设冷却水进口、冷却水出口、冷却油进口和冷却油出口。所述冷却水进口用于与所述冷却水泵的出水口和所述冷却水流道连通。所述冷却水出口用于与所述冷却水泵的进水口和所述冷却水流道连通。所述冷却油进口用于与所述淋油腔和所述冷却油泵的出油口连通。所述冷却油出口用于与所述集油腔和所述冷却油泵的进油口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筒外表面环向间隔设置第一分隔台和第二分隔台。所述第一分隔台和所述第二分隔台远离所述内套筒外表面的表面用于与所述外套筒的内壁贴合,并形成所述淋油腔和所述集油腔。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筒包括外套筒内表面。所述环向凹槽的两个侧壁分别相对开设定位槽。所述外套筒卡设于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侧壁间隔设置两个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分隔台和第二分隔台分别与两个第一凸台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内套筒设置于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一凸台之间。所述第一凸台远离所述环向凹槽底部的表面用于与所述外套筒内表面贴合。所述环向凹槽的侧壁、所述内套筒的端面和所述外套筒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隔的淋油槽和集油槽。所述淋油槽底部开设所述淋油孔。所述集油槽底部开设所述集油孔。与所述淋油槽相对设置的所述冷却油流道与所述淋油槽连通。与所述集油槽相对设置的所述冷却油流道与所述集油槽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淋油腔与所述集油腔的环向分布角度相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淋油孔为多个,多个所述淋油孔环向分布,多个所述淋油孔环向分布角度小于180°。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淋油孔靠近所述筒状基体的两个端面设置。所述电机机壳包括筒状基体、内套筒和外套筒。所述筒状基体围够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用于收纳定子绕组。所述筒状基体间隔开设淋油孔和集油孔。所述内套筒套设于所述筒状基体外侧。所述内套筒的内壁与所述筒状基体的外壁之间形成冷却水腔。所述冷却水腔用于与冷却水泵连通。所述内套筒包括内套筒外表面。所述内套筒外表面设置多个轴向肋板。所述外套筒套设于所述内套筒远离所述筒状基体的一侧。所述外套筒的内壁与所述内套筒外表面之间形成间隔设置的淋油腔和集油腔。所述淋油腔和所述集油腔分别包含多个所述冷却油流道。所述淋油腔用于与所述冷却油泵的出油口和所述淋油孔连通。所述集油腔用于与冷却油泵的进油口和所述集油孔连通。所述电机机壳通过所述筒状基体、所述内套筒和所述外套筒构建冷却油循环和冷却水循环的双冷循环。冷却油循环定子绕组的热量传递到冷却油中。所述内套筒外表面设置多个轴向肋板。相邻两个所述轴向肋板之间形成冷却油流道。所述冷却油流道便于冷却油的环向分布,提高了换热效率。冷却油与冷却水的大面积热交换,使冷却油热量被冷却水带走。所述冷却水腔相对于所述淋油腔和所述集油腔更靠近定子。冷却水还用来吸收来自定子铁芯的热量,进一步缩短了热量传递路径。所述电机机壳通过电机机壳内的水油双冷循环,提高了电机冷却能力,降低了电机在额定功率与峰值功率运行的定子绕组温度、铁芯温度。进而,所述电机机壳降低了转子永磁体温度,防止永磁体高温退磁,提升了电机使用寿命和电机功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电机机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电机机壳的A-A截面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筒状基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内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外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淋油孔和集油孔的分布图;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筒状基体加装所述内套筒后的侧视图;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筒状基体加装所述内套筒后的二测视图;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冷却水进口处和所述冷却水出口处的横剖图;图10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冷却水进口处和冷却油出口的B局部的放大图;图1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冷却油进口处的剖面图;图1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所述冷却油进口处的C局部的放大图。附图标号:电机机壳10冷却水进口101冷却水出口102冷却油进口103冷却油出口104第一轴向肋板组110第二轴向肋板组120筒状基体20第一空间201淋油孔202集油孔203开口204第一筒状基体端面210筒状基体外表面220环向凹槽230第一肋板240冷却水流道250定位槽260第一凸台270淋油槽280集油槽290内套筒30端面300冷却水腔301内套筒外表面310第一分隔台311第二分隔台312轴向肋板320分油口321冷却油流道330外套筒40淋油腔401集油腔4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n筒状基体(20),围够形成第一空间(201),所述第一空间(201)用于收纳定子绕组,所述筒状基体(20)间隔开设淋油孔(202)和集油孔(203);/n内套筒(30),所述内套筒(30)套设于所述筒状基体(20)外侧,所述内套筒(30)的内壁与所述筒状基体(20)的外壁之间形成冷却水腔(301),所述冷却水腔(301)用于与冷却水泵连通,所述内套筒(30)包括内套筒外表面(310),所述内套筒外表面(310)设置多个轴向肋板(320),相邻两个所述轴向肋板(320)之间形成冷却油流道(330);/n外套筒(40),所述外套筒(40)套设于所述内套筒(30)远离所述筒状基体(20)的一侧,所述外套筒(40)的内壁与所述内套筒外表面(310)之间形成间隔设置的淋油腔(401)和集油腔(402),所述淋油腔(401)和所述集油腔(402)分别收纳多个所述冷却油流道(330),所述淋油腔(401)用于与所述冷却油泵的出油口和所述淋油孔(202)连通,所述集油腔(402)用于与冷却油泵的进油口和所述集油孔(203)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状基体(20),围够形成第一空间(201),所述第一空间(201)用于收纳定子绕组,所述筒状基体(20)间隔开设淋油孔(202)和集油孔(203);
内套筒(30),所述内套筒(30)套设于所述筒状基体(20)外侧,所述内套筒(30)的内壁与所述筒状基体(20)的外壁之间形成冷却水腔(301),所述冷却水腔(301)用于与冷却水泵连通,所述内套筒(30)包括内套筒外表面(310),所述内套筒外表面(310)设置多个轴向肋板(320),相邻两个所述轴向肋板(320)之间形成冷却油流道(330);
外套筒(40),所述外套筒(40)套设于所述内套筒(30)远离所述筒状基体(20)的一侧,所述外套筒(40)的内壁与所述内套筒外表面(310)之间形成间隔设置的淋油腔(401)和集油腔(402),所述淋油腔(401)和所述集油腔(402)分别收纳多个所述冷却油流道(330),所述淋油腔(401)用于与所述冷却油泵的出油口和所述淋油孔(202)连通,所述集油腔(402)用于与冷却油泵的进油口和所述集油孔(203)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外表面(310)轴向间隔设置第一轴向肋板组(110)和第二轴向肋板组(120),所述第一轴向肋板组(110)和所述第二轴向肋板组(120)分别包括多个所述轴向肋板(320),所述第一轴向肋板组(110)的多个所述轴向肋板(320)阵列分布,所述第二轴向肋板组(120)的多个所述轴向肋板(320)阵列分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基体(20)包括第一筒状基体端面(210)和与所述第一筒状基体端面(210)连接的筒状基体外表面(220),所述筒状基体外表面(220)开设环向凹槽(230),所述环向凹槽(230)的底部设置多个第一肋板(240),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肋板(240)之间形成冷却水流道(250),所述冷却水流道(250)用于与所述冷却水泵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板(240)为环形肋板结构,每个环形肋板结构开设开口(20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板(240)为螺旋环形肋板结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状基体端面(2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