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侧面发光型的发光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发光装置中,在背面侧具备电路基板,因而存在发光面与背面之间的厚度增厚的趋势。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419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准备中间构造体,上述中间构造体通过在光反射部件内沿第1方向排列包括第1层叠体以及与第1层叠体邻接的第2层叠体的多个层叠体而成,各层叠体具备沿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依次排列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与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连接的半导体层叠体、配置于半导体层叠体上的透光性部件,上述中间构造体具有供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从光反射部件露出的第1面;在第1面中,在位于第1层叠体的第1电极与第2层叠体的第1电极之间的光反射部件形成第1孔,在位于第1层叠体的第2电极与第2层叠体的第2电极之间的光反射部件形成第2孔;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如下工序:/n准备中间构造体,所述中间构造体通过在光反射部件内沿第1方向排列包括第1层叠体以及与所述第1层叠体邻接的第2层叠体的多个层叠体而成,各所述层叠体具备沿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依次排列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连接的半导体层叠体、配置于所述半导体层叠体上的透光性部件,所述中间构造体具有供所述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从所述光反射部件露出的第1面;/n在所述第1面中,从所述第2方向观察在位于所述第1层叠体的第1电极与所述第2层叠体的第1电极之间的所述光反射部件形成第1孔,从所述第2方向观察在位于所述第 ...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5 JP 2018-214461;20190930 JP 2019-1793031.一种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如下工序:
准备中间构造体,所述中间构造体通过在光反射部件内沿第1方向排列包括第1层叠体以及与所述第1层叠体邻接的第2层叠体的多个层叠体而成,各所述层叠体具备沿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依次排列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连接的半导体层叠体、配置于所述半导体层叠体上的透光性部件,所述中间构造体具有供所述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从所述光反射部件露出的第1面;
在所述第1面中,从所述第2方向观察在位于所述第1层叠体的第1电极与所述第2层叠体的第1电极之间的所述光反射部件形成第1孔,从所述第2方向观察在位于所述第1层叠体的第2电极与所述第2层叠体的第2电极之间的所述光反射部件形成第2孔;
在所述第1层叠体以及所述第2层叠体各自的所述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的在所述第1面中的露出面、所述第1孔内以及所述第2孔内形成导电膜;以及
在穿过所述第1孔以及所述第2孔的位置切断所述光反射部件以及所述导电膜而得到多个发光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第1孔以及所述第2孔的工序中,
所述第1孔以及所述第2孔形成为在所述第1面开口,在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不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田忠昭,桥本启,
申请(专利权)人: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