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倍力薄型气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949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三倍力薄型气缸,包括前盖、后盖、第一输出单元、第二输出单元以及第三输出单元;第一输出单元包括第一中座、第一缸筒、第一活塞以及第一活塞杆,第一活塞杆的端部伸出于前盖的外部且与前盖滑动连接;第二输出单元包括第二中座、第二缸筒、第二活塞以及第二活塞杆,第二活塞杆的端部穿过第一中座并与第一活塞杆螺纹连接;第三输出单元包括第三缸筒、第三活塞以及第三活塞杆,第三活塞杆的端部穿过第二中座并与第二活塞杆螺纹连接;气体通过各缸筒上开设的工作口进入各缸筒内并推动相应活塞同步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运行稳定的优点。

A thin cylinder with three times fo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倍力薄型气缸
本技术涉及气动元件
,特别涉及一种三倍力薄型气缸。
技术介绍
倍力气缸是气缸的一种,由多层活塞相互叠加而成,输出压力为倍数增加,具有输出压力大的优点,适用于短行程高输出压力的无油操作场合。现有技术中,大都采用同一个活塞杆,在活塞杆上安装若干个活塞,若干活塞均安装在同一缸筒内,虽然能够输出多倍压力,但是,要保证若干活塞与缸筒均保持较好的密封性的同时,活塞和缸筒均需要较高精度,使得加工困难,若干活塞安装在同一活塞杆时也极为不便;再者,当其中某一个活塞出现故障时,维修难度较大,不便于进行日常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运行稳定的三倍力薄型气缸。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倍力薄型气缸,包括前盖、后盖以及串联设置于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之间的第一输出单元、第二输出单元以及第三输出单元,所述第一输出单元包括第一中座、设置于前盖和第一中座之间的第一缸筒、滑动连接于第一缸筒内壁的第一活塞、以及与第一活塞固定连接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端部伸出于前盖的外部且与前盖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输出单元包括第二中座、设置于第一中座和第二中座之间的第二缸筒、滑动连接于第二缸筒内壁的第二活塞、以及与第二活塞固定连接的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端部穿过第一中座并与第一活塞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三输出单元包括设置于第二中座和后盖之间的第三缸筒、滑动连接于第三缸筒内壁的第三活塞、以及与第三活塞固定连接的第三活塞杆,所述第三活塞杆的端部穿过第二中座并与第二活塞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缸筒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缸筒内腔连通的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所述第二缸筒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缸筒内腔连通的第三工作口和第四工作口,所述第三缸筒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三缸筒内腔连通的第五工作口和第六工作口;所述第一工作口、所述第三工作口以及所述第五工作口通过管路并联设置,所述第二工作口、所述第四工作口以及所述第六工作口通过管路并联设置,当气体充入各工作口时,气体进入各缸筒内并推动相应活塞同步运动。进一步的,所述前盖上、所述第一活塞上、所述第一中座上、所述第二活塞上、所述第二中座上以及所述第三活塞上的同侧均嵌设有防撞垫,保证运动的平稳性,减轻各活塞在运动时所带来的冲击。进一步的,所述前盖上、所述第一中座上、所述第二中座上均依次设有与相应活塞杆配合的导向套和Y型密封圈,保证各活塞杆运动的更加平稳可靠,以及提高各缸筒的密封性。进一步的,所述前盖上、所述第一中座上以及所述第二中座上均设有与相应缸筒配合的第一O型圈,保证各缸筒的密封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塞上、所述第二活塞上以及所述第三活塞上均依次设有与相应缸筒配合的磁环、X型密封圈和耐磨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塞杆与所述第一活塞连接处、所述第二活塞杆与所述第二活塞连接处均设有第二O型圈,保证各缸筒的密封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缸筒内设有螺帽,所述第二缸筒内设有通孔,所述第三缸筒内设有螺钉,所述螺钉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螺帽连接,安装方便,连接可靠。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前盖、后盖、第一输出单元、第二输出单元以及第三输出单元,每个缸筒上均设有两个工作口,使各输出单元均构成可独立工作的气缸,各输出单元之间通过活塞杆螺纹连接,从而共同构成三倍力的气缸;由此,一方面降低加工难度的同时还能保证运动的平稳,另一方面使得安装更加简单方便;总体而言,本技术具备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运行稳定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前盖;2-后盖;3-防撞垫;4-导向套;5-Y型密封圈;6-第一O型圈;7-X型密封圈;8-耐磨环;9-第二O型圈;14-螺帽;15-螺钉;10-第一中座;11-第一缸筒;111-第一工作口;112-第二工作口;12-第一活塞;13-第一活塞杆;20-第二中座;21-第二缸筒211-第三工作口;212-第四工作口;213-通孔;22-第二活塞;23-第二活塞杆;30-第三缸筒;301-第五工作口;302-第六工作口;31-第三活塞;32-第三活塞杆。具体实施方式为比较直观、完整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现就结合本技术附图进行非限制性的特征说明如下:如图1所示,一种三倍力薄型气缸,包括前盖1、后盖2以及串联设置于前盖1和后盖2之间的第一输出单元、第二输出单元以及第三输出单元,第一输出单元包括第一中座10、设置于前盖1和第一中座10之间的第一缸筒11、滑动连接于第一缸筒11内壁的第一活塞12、以及与第一活塞12固定连接的第一活塞杆13,第一活塞杆13的端部伸出于前盖1的外部且与前盖1滑动连接;第二输出单元包括第二中座20、设置于第一中座10和第二中座20之间的第二缸筒21、滑动连接于第二缸筒21内壁的第二活塞22、以及与第二活塞22固定连接的第二活塞杆23,第二活塞杆23的端部穿过第一中座10并与第一活塞杆13螺纹连接;第三输出单元包括设置于第二中座20和后盖2之间的第三缸筒30、滑动连接于第三缸筒30内壁的第三活塞31、以及与第三活塞31固定连接的第三活塞杆32,第三活塞杆32的端部穿过第二中座20并与第二活塞杆23螺纹连接;第一缸筒1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缸筒11内腔连通的第一工作口111和第二工作口112,第二缸筒2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缸筒21内腔连通的第三工作口211和第四工作口212,第三缸筒30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三缸筒30内腔连通的第五工作口301和第六工作口302;第一工作口111、第三工作口211以及第五工作口301通过管路并联设置,第二工作口112、第四工作口212以及第六工作口302通过管路并联设置,当气体充入各工作口时,气体进入各缸筒内并推动相应活塞同步运动。具体而言,第一活塞杆13的前端为输出端,输出端连接工件或其他设备,第一活塞杆13的后端设有螺纹结构,第二活塞杆23前端与第一活塞杆13后端螺纹固定,第二活塞杆23的后端也设有螺纹结构,第三活塞杆32前端与第二活塞杆23后端螺纹固定,在各缸筒安装后,三个活塞杆螺纹连接成一个整体。前盖1上、第一活塞12上、第一中座10上、第二活塞22上、第二中座20上以及第三活塞31上的同侧均嵌设有防撞垫3,保证运动的平稳性,减轻各活塞在运动时所带来的冲击。具体而言,前盖1中间嵌设有与第一活塞杆13滑动配合的导向套4,同理,第一中座10中间也嵌设有与第二活塞杆23滑动配合的导向套4,第二中座20中间也嵌设有与第三活塞杆32滑动配合的导向套4;保证了各活塞的平稳运动。前盖1中间嵌设有与第一活塞杆13滑动配合的Y型密封圈5,该Y型密封圈5的槽口朝内;同理,第一中座10中间嵌设有两个与第二活塞杆23滑动配合的Y型密封圈5,此处的两个Y型密封圈5的槽口分别朝向第一中座10两侧;第二中座20中间也嵌设有两个与第三活塞杆32滑动配合的Y型密封圈5,此处的两个Y型密封圈5的槽口分别朝向第二中座20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倍力薄型气缸,包括前盖(1)、后盖(2)以及串联设置于所述前盖(1)和所述后盖(2)之间的第一输出单元、第二输出单元以及第三输出单元,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一输出单元包括第一中座(10)、设置于前盖(1)和第一中座(10)之间的第一缸筒(11)、滑动连接于第一缸筒(11)内壁的第一活塞(12)、以及与第一活塞(12)固定连接的第一活塞杆(13),所述第一活塞杆(13)的端部伸出于前盖(1)的外部且与前盖(1)滑动连接;/n所述第二输出单元包括第二中座(20)、设置于第一中座(10)和第二中座(20)之间的第二缸筒(21)、滑动连接于第二缸筒(21)内壁的第二活塞(22)、以及与第二活塞(22)固定连接的第二活塞杆(23),所述第二活塞杆(23)的端部穿过第一中座(10)并与第一活塞杆(13)螺纹连接;/n所述第三输出单元包括设置于第二中座(20)和后盖(2)之间的第三缸筒(30)、滑动连接于第三缸筒(30)内壁的第三活塞(31)、以及与第三活塞(31)固定连接的第三活塞杆(32),所述第三活塞杆(32)的端部穿过第二中座(20)并与第二活塞杆(23)螺纹连接;/n所述第一缸筒(1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缸筒(11)内腔连通的第一工作口(111)和第二工作口(112),所述第二缸筒(2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缸筒(21)内腔连通的第三工作口(211)和第四工作口(212),所述第三缸筒(30)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三缸筒(30)内腔连通的第五工作口(301)和第六工作口(302);所述第一工作口(111)、所述第三工作口(211)以及所述第五工作口(301)通过管路并联设置,所述第二工作口(112)、所述第四工作口(212)以及所述第六工作口(302)通过管路并联设置,当气体充入各工作口时,气体进入各缸筒内并推动相应活塞同步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倍力薄型气缸,包括前盖(1)、后盖(2)以及串联设置于所述前盖(1)和所述后盖(2)之间的第一输出单元、第二输出单元以及第三输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出单元包括第一中座(10)、设置于前盖(1)和第一中座(10)之间的第一缸筒(11)、滑动连接于第一缸筒(11)内壁的第一活塞(12)、以及与第一活塞(12)固定连接的第一活塞杆(13),所述第一活塞杆(13)的端部伸出于前盖(1)的外部且与前盖(1)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输出单元包括第二中座(20)、设置于第一中座(10)和第二中座(20)之间的第二缸筒(21)、滑动连接于第二缸筒(21)内壁的第二活塞(22)、以及与第二活塞(22)固定连接的第二活塞杆(23),所述第二活塞杆(23)的端部穿过第一中座(10)并与第一活塞杆(13)螺纹连接;
所述第三输出单元包括设置于第二中座(20)和后盖(2)之间的第三缸筒(30)、滑动连接于第三缸筒(30)内壁的第三活塞(31)、以及与第三活塞(31)固定连接的第三活塞杆(32),所述第三活塞杆(32)的端部穿过第二中座(20)并与第二活塞杆(23)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缸筒(1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缸筒(11)内腔连通的第一工作口(111)和第二工作口(112),所述第二缸筒(2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缸筒(21)内腔连通的第三工作口(211)和第四工作口(212),所述第三缸筒(30)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三缸筒(30)内腔连通的第五工作口(301)和第六工作口(302);所述第一工作口(111)、所述第三工作口(211)以及所述第五工作口(301)通过管路并联设置,所述第二工作口(11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信强赵志强张奇峰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米克气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