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排、电芯并联结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104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汇流排、电芯并联结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汇流排所述汇流排包括板件,所述板件表面的一端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伸出电芯极耳(1)的第一通槽(2),所述板件表面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支撑弯折后的电芯极耳(1)的支撑部(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汇流排能够用于多个电芯的并联,且并联过程中多个电芯的极耳能够分别从汇流排的两端伸出并分别朝向两边弯折,由此使得极耳弯折后在位置上相互错开,恰好能位于所有电芯厚度范围内,不会出现极耳超出电芯的情况,避免造成空间浪费。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汇流排使得电芯组件的并联连接结构简单,空间占据小,空间利用率高。

Bus bar, parallel structure of cell,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汇流排、电芯并联结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汇流排、电芯并联结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在新能源软包电池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单个电芯电流往往满足不了整车系统的要求,因此,需要将多个软包电芯通过并联来实现电流的增大,在并联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并联连接汇流排,可见,汇流排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系统的总电量是否满足要求。常见的汇流排结构用于伸出极耳的通槽开设在汇流排的同一端,使得极耳只能从同一端伸出并均往同一边弯折再焊接,对于一串的模组来说,前一电芯的极耳将搭接在相邻电芯的上方,而位于边缘的电芯的极耳弯折后将超出电芯,则会导致一个电芯厚度的空间浪费,导致包络空间利用率低,系统重量能量密度低以及体积能量密度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节省电芯组件的并联连接结构占据空间的汇流排。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汇流排,所述汇流排包括板件,所述板件表面的一端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伸出电芯极耳的第一通槽,所述板件表面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支撑弯折后的电芯极耳的支撑部。可选地,所述第一通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一通槽平行设置在所述板件表面。可选地,所述板件包括主体部和至少两个端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一侧的第一连接部,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所述第一通槽。可选地,所述板件包括端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和用于穿设紧固件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为所述支撑部。可选地,所述安装部设置为突出于所述主体部所在平面,所述安装部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紧固件的通孔。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芯并联结构,包括多个电芯、极耳支架以及上述任意方案所述的汇流排,所述极耳支架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槽相对应的第二通槽和与所述板件的侧边相对应的第三通槽,两个所述汇流排并排设置在所述极耳支架的上方且分别用于穿过所述电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可选地,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三通槽平行设置。可选地,所述电芯并联结构包括第一电芯和至少一个第二电芯,所述第一电芯的极耳穿过位于所述极耳支架一侧的所述第三通槽后沿所述板件一侧侧边伸出并沿第一方向弯折支撑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上,其中:所述第二电芯的极耳穿过位于所述极耳支架另一侧的所述第三通槽后沿所述板件另一侧侧边伸出并沿第二方向弯折支撑固定在电芯端部;和/或所述第二电芯的极耳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槽和所述第一通槽后沿第二方向弯折支撑固定在电芯端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相反。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上述方案所述的电芯并联结构,相邻两个所述电芯并联结构之间通过紧固件和连接件相连,所述连接件的一端通过紧固件与其中一个电芯并联结构的汇流排相连,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紧固件与其相邻的电芯并联结构的汇流排相连。本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电池模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汇流排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的汇流排能够用于多个电芯的并联,且并联过程中多个电芯的极耳能够分别从汇流排的两端伸出并分别朝向两边弯折,由此使得极耳弯折后在位置上相互错开,恰好能位于所有电芯厚度范围内,不会出现极耳超出电芯的情况,避免造成空间浪费。采用本技术的汇流排使得电芯组件的并联连接结构简单,空间占据小,空间利用率高,明显提升电池系统的总电量,电池系统的体积能量密度高、质量密度高。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汇流排的主视图;图3为图1的汇流排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电芯并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电芯并联结构的主视图;图6为图4的电芯并联结构的侧视图;图7为图4中极耳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极耳支架的主视图;图9为图7的极耳支架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极耳、2—第一通槽、3—支撑部、4—主体部、5—第一连接部、6—安装部、7—通孔、8—电芯、9—极耳支架、10—第二通槽、11—第三通槽、12—正极极耳、13—负极极耳、14—定位柱、15—定位孔、16—凸出部、17—插接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结合图1-图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汇流排,所述汇流排包括板件,所述板件表面的一端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伸出电芯极耳1的第一通槽2,所述板件表面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支撑弯折后的电芯极耳1的支撑部3。具体来说,汇流排是在多个电芯并联情况下使用。当多个电芯并联时,电芯的极耳1不仅能够从板件表面的第一通槽2中伸出,还能够从板件的两侧伸出。因此,使用本技术的汇流排时,从板件任一侧伸出的极耳1以及从第一通槽2中伸出的极耳1均朝向同一方向弯折,使得极耳1能够搭接在板件表面,而从板件另一侧伸出的极耳1将朝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弯折,使得极耳1能够搭接在支撑部3上。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配合汇流排的结构,需对多个电芯的极耳1进行不同裁切,具体来说,裁切后的从板件另一侧伸出的极耳1与其余电芯的极耳1分别位于板件的两端,即图2所示的左端和右端,并分别从板件的两端伸出,由此,在朝向两个方向弯折后的极耳1在空间上相互错开,均能支撑于板件表面,而不会出现超出汇流排所在平面的情况,避免空间浪费,如图4所示。另外,极耳弯折后,通过激光焊接将极耳焊接在汇流排上。本技术的汇流排能够用于多个电芯的并联,且并联过程中多个电芯的极耳能够分别从汇流排的两端伸出并分别朝向两边弯折,由此使得极耳弯折后在位置上相互错开,恰好能位于所有电芯厚度范围内,不会出现极耳超出汇流排的情况,避免造成空间浪费。采用本技术的汇流排使得电芯组件的并联连接结构简单,空间占据小,空间利用率高,明显提升电池系统的总电量,电池系统的体积能量密度高、质量密度高。其中,可根据并联电芯数量的多少调整所开设的第一通槽2的数量,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槽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一通槽2平行设置在所述板件表面。通过将第一通槽2平行设置,保证多个电芯能够并排叠设在一起,使得每个电芯的极耳1恰好能够从第一通槽2或板件的侧边伸出。当然,板件可以设置为任意结构,只要满足在其两端能够形成第一通槽2和支撑部3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部3主要用于支撑从板件侧边伸出的极耳1,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包括板件,所述板件表面的一端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伸出电芯极耳(1)的第一通槽(2),所述板件表面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支撑弯折后的电芯极耳(1)的支撑部(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包括板件,所述板件表面的一端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伸出电芯极耳(1)的第一通槽(2),所述板件表面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支撑弯折后的电芯极耳(1)的支撑部(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槽(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一通槽(2)平行设置在所述板件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件包括主体部(4)和至少两个端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4)一侧的第一连接部(5),相邻所述第一连接部(5)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所述第一通槽(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件包括端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4)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和用于穿设紧固件的安装部(6),所述安装部(6)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为所述支撑部(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6)设置为突出于所述主体部(4)所在平面,所述安装部(6)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紧固件的通孔(7)。


6.一种电芯并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芯(8)、极耳支架(9)以及两个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排,所述极耳支架(9)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槽(2)相对应的第二通槽(10)和与所述板件的侧边相对应的第三通槽(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财福廖能韦钟远楷
申请(专利权)人: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