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连接片和动力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103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连接片和动力电池,所述的动力电池连接片可构成电芯极柱之间的电导通连接,所述动力电池连接片包括两个对置的导电连接件,各导电连接件包括相串接的连接单元和勾接单元,且两导电连接件的连接单元铰接设置,两导电连接件的勾接单元分别勾在两电芯极柱上,且在两导电连接件的连接单元之间连接有弹性件,该弹性件可提供两勾接单元分别与两电芯极柱紧密贴合的弹性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动力电池连接片可省去连接片与电芯极柱之间的焊接工序,降低动力电池的成本,并可具有较好的导电连接效果。

Power battery connector and power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电池连接片和动力电池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动力电池连接片,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有该动力电池连接片的动力电池。
技术介绍
随着环保的日益趋严,以电力为能源的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步取代以汽油为能源的汽车,目前以电力为能源的新能源汽车的电力由多个电池包提供,而电池包又由多个电芯通过串并联构成,电芯间的串并联通过动力电池连接片构成,目前的电池连接片多为简单的金属片,在金属片两端附近开设有两个可分别套装在两电芯的极柱上的安装孔,并在金属片套装在极柱上以后电芯极柱和安装孔通过焊接固定,现有的连接片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对连接片上安装孔的间距公差的要求较高,提高了连接片的制造难度和成本;其次,在长时间颠簸行驶后,连接片和极柱之间可能存在部分位置脱焊,造成连接片和极柱之间的电阻增大、存在尖端放电的情形,影响车辆的行驶里程,同时电阻增大可能会引起温度升高,甚至会导致火灾。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动力电池连接片,以提高该动力电池连接片与极柱之间的连接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动力电池连接片,以可构成两电芯的极柱之间的电导通连接,所述动力电池连接片包括:第一导电件,包括第一连接单元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一端的第一勾接单元,且所述第一勾接单元可勾接在两所述极柱之一上,以构成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极柱间的电导通;第二导电件,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电导通连接的第二连接单元,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一端的第二勾接单元,且所述第二勾接单元可勾接在两所述极柱另一上,以构成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极柱的电导通,而构成两所述极柱之间的电导通;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之间,以可提供驱使所述第一勾接单元和第二勾接单元分别和与其勾接的所述极柱抵紧的弹性力。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铰接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夹成“V”形。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采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间的弹簧。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采用呈“V”形的连接片,且所述连接片的、夹成“V”形的两边分别卡装在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的底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勾接单元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极柱的直径。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勾接单元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极柱的直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件采用薄板弯折成型。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电件采用薄板弯折成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动力电池连接片,通过设置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一勾接单元,以及第二连接单元和第二勾接单元,通过在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之间设置弹性件,可保持第一勾接单元和第二勾接单元分别与两电芯的极柱紧密贴合,从而可保证两极柱之间的导通效果,并可减少电芯与极柱之间的焊接工序,降低动力电池包的生产成本。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电池,包括多个电芯,于所述动力电池中应用有如上所述的动力电池连接片,以构成电芯极柱间的导通。本技术的动力电池与上述的动力电池连接片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动力电池连接片于电芯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动力连接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动力连接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电芯,11-第一极柱,12-第二极柱,21-第一导电件,211-第一连接单元,212-第一勾接单元,2121-第一中间单元,2122-第一勾结部,22-第二导电件,221-第二连接单元,222-第二勾接单元,2221-第二中间单元,3-弹性件,4-夹置单元,41-夹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动力电池连接片,以可构成两电芯1的极柱之间的电导通连接,如图1和图3所示,该动力电池连接片包括第一导电件21,该第一导电件21具体包括第一连接单元211以及设置于该第一连接单元211一端的第一勾接单元212,该第一勾接单元212可勾接在两极柱之一上,而构成第一导电件21与该电芯1的极柱间的电导通;该动力电池连接片还包括第二导电件22,该第二导电件22具体包括与第一连接单元211电导通连接的第二连接单元221以及设置于该第二连接单元221一端的第二勾接单元222,该第二勾接单元222可勾接在两极柱另一上,以构成第二导电件22与该极柱的电导通,从而构成两极柱之间的电导通;此外,该动力电池连接片还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接单元211和第二连接单元221之间的弹性件3,该弹性件3可提供驱使第一勾接单元212和第二勾接单元222分别和与其勾接的电芯1极柱抵紧的弹性力。为了便于描述,下述时将与第一导电件21连接的电芯1极柱称为第一极柱11,而将与第二导电件22连接的电芯1极柱称为第二极柱12;第一导电件21的一种优选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该第一导电件21的第一连接单元211呈薄板状,且当该动力电池连接片安装于动力电池上后,该第一连接单元211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极柱11的轴向相平行;该第一导电件21的第一勾接单元212优选与该第一连接单元211一体成型,且该第一勾接单元212包括相对于第一连接单元211倾斜布置的第一中间单元2121,以及位于第一中间单元2121远离第一连接单元211一端的、呈勾状的第一勾接部2122,该第一勾接部2122可勾在第一极柱11的外圆周上,而与第一极柱11接触,从而构成第一导电件21与第一极柱11的导电连接。为了防止第一勾接单元212从第一极柱11上脱出,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勾接部2122开口的宽度被配置为小于第一极柱11的直径。在该第一勾接部2122勾在第一极柱11上时,只需将该第一勾接部2122的开口卡在第一极柱11上,并向第一极柱11卡入第一勾接部2122的方向拉动该第一勾接部2122,由于第一勾接部2122的弹性变形,从而可方便的构成第一勾接部2122和第一极柱11之间的连接。同时,为了保证第一勾接部2122与第一极柱11之间的导电效果,该第一勾接部2122的内壁优选为与第一极柱11的直径相等、或者略小于第一极柱11直径的圆形。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22与第一导电件21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一导电件21与第二导电件22的连接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在该动力电池连接片安装于电芯1上后,第一导电件21的第一中间单元2121与第二导电件22的第二中间单元2221平行设置,使得第一导电件21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电池连接片,以可构成两电芯(1)的极柱之间的电导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片包括:/n第一导电件(21),包括第一连接单元(21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211)一端的第一勾接单元(212),且所述第一勾接单元(212)可勾接在两所述极柱之一上,以构成所述第一导电件(21)与所述极柱间的电导通;/n第二导电件(22),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211)电导通连接的第二连接单元(22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221)一端的第二勾接单元(222),且所述第二勾接单元(222)可勾接在两所述极柱另一上,以构成所述第二导电件(22)与所述极柱的电导通,而构成两所述极柱之间的电导通;/n弹性件(3),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211)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221)之间,以可提供驱使所述第一勾接单元(212)和第二勾接单元(222)分别和与其勾接的所述极柱抵紧的弹性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连接片,以可构成两电芯(1)的极柱之间的电导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片包括:
第一导电件(21),包括第一连接单元(21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211)一端的第一勾接单元(212),且所述第一勾接单元(212)可勾接在两所述极柱之一上,以构成所述第一导电件(21)与所述极柱间的电导通;
第二导电件(22),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211)电导通连接的第二连接单元(22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221)一端的第二勾接单元(222),且所述第二勾接单元(222)可勾接在两所述极柱另一上,以构成所述第二导电件(22)与所述极柱的电导通,而构成两所述极柱之间的电导通;
弹性件(3),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211)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221)之间,以可提供驱使所述第一勾接单元(212)和第二勾接单元(222)分别和与其勾接的所述极柱抵紧的弹性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连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211)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221)铰接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单元(211)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221)夹成“V”形。


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道辉辛明
申请(专利权)人: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西藏;5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