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内外双循环保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2575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实时内外双循环保温装置,是由壳体、加热器、控温保温系统组成的,其特征在于科学实验仪器位置空间3置于保温支承壳体4的中央位置,在保温支承壳体4内的适当位置上,与底面垂直装置内隔板2,把保温支承壳体4内部分成两个空间部位,在内隔板2上靠近对角线的两端处,分别安装加热轴流风机5和内循环风机7,在加热轴流风机5的左边安装加热器6,使两者同轴;在靠近内循环风机7的保温支承壳体4的端面上,被内隔板2分成的两个部位,左边安装外循环风机9,右边安装单向透气阀1,使内循环风机7的轴和外循环风机9的轴到内隔板2与保温支承壳体4的交线距离相等,两轴相互垂直且在同一平面高度上,换向循环开关8的轴与90有限转角微控电机10的轴固定相连并与内循环风机7和外循环风机9的轴所在的平面垂直,置于内循环风机7和外循环风机9之间的内隔板2与保温支承壳体4的交线位置,科学实验仪器安装在处于科学实验仪器位置空间3的内隔板2上。(*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电自动化领域中的一种科学实验应用设备。在工农业生产以及国防建设中,特别是在科学实验中,为了要完成对野外大气环境中某一特定目标的长期观测,其科学实验仪器要暴露在低温-45℃以及在高温38℃大气环境中连续使用,而在高温大气环境中使用时,由于太阳直射科学实验仪器表面和仪器内部工作热积累而引起的科学实验仪器内部升温可达65℃。由于构成科学实验仪器的大多数元器件在低温或较高温度的环境中应用时,其工作性能不稳定或根本不能工作,这就势必造成科学实验仪器工作的可靠性降低,对目标的测量精确度也将严重下降,从而降低了测量数据的可信度和实用价值。因此,为了保证科学实验仪器工作的可靠性,提高所测数据的实用价值,某些科学实验仪器在野外恶劣大气环境中使用时,都加有一定的保温措施。从另一方面而言,由于采用了一定的保温措施,对构成科学实验仪器的大量元器件可降低要求,不必采用军品,可直接用民品或工业品,就能满足性能要求,从而节省了大量科研经费。本技术以前,一般所见到的保温装置仅是简单的加温、控温、保温过程,这种保温装置虽然能够满足某些科学实验仪器在较低环境温度条件下的保温,但随着大气环境温度的升高,由于保温装置的保温作用和其内部的科学实验仪器长时间的工作热积累,致使其保温装置内部的温度逐渐上升,以致超过65℃,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科学实验仪器,其工作的可靠性和对目标测量的精确度将严重下降,直接影响到测量数据的实用价值。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的保温装置,这种装置既能保证安装在里面的科学实验仪器在低温大气环境中的保温,又能保证在高温大气环境中的散热,从而使安装在保温装置里的科学实验仪器在野外长期连续工作时,可始终处于较理想的常温环境之中(例如25~38℃),充分保证了科学实验仪器的性能稳定和测量的精确度,提高了所测数据的实用价值。本技术的详细内容如图1所示是由内循环系统(2、4、5、6、7、8、10)、外循环系统(1、2、4、5、8、9、10)和科学实验仪器位置空间3组成的。内循环系统包括内隔板2、保温支承壳体4、加热轴流风机5、加热器6、内循环风机7、换向循环开关8、90°有限转角微控电机10。外循环系统包括单向透气阀1、内隔板2、保温支承壳体4、加热轴流风机5、换向循环开关8、外循环风机9、90°有限转角微控电机10。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的公共部件是内隔板2、保温支承壳体4、加热轴流风机5、换向循环开关8、90°有限转角微控电机10。科学实验仪器位置空间3置于保温支承壳体4的中央位置;在保温支承壳体4内的适当位置上,与底面垂直装置内隔板2,把保温支承壳体4内部分成两个空间部位;在内隔板2上靠近对角线的两端处,分别安装加热轴流风机5和内循环风机7,在加热轴流风机5的左边安装加热器6,使两者同轴;在靠近内循环风机7的保温支承壳体4的端面上,被内隔板2分成的两个部位,左边安置外循环风机9,右边安装单向透气阀1,并使内循环风机7的轴和外循环风机9的轴到内隔板2与保温支承壳体4的两者交线距离相等,两轴相互垂直且在同一平面高度上,换向循环开关8的轴与90°有限转角微控电机10的轴固定连接并与内循环风机7和外循环风机9的轴所在的平面垂直,置于内循环风机7和外循环风机9之间的内隔板2与保温支承壳体4的交线位置;科学实验仪器安装在处于科学实验仪器位置空间3的内隔板2上。工作原理说明图2是本技术工作原理平面示意图,当热敏电阻测得保温装置内部的温度低于所设定的保温的下限值(例如25℃),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换向循环开关8打向外循环风机9,在关闭外循环风机9的同时,打开内循环风机7,使保温装置内部与外界空气隔绝,内循环风机7通电并与加热轴流风机5共同完成内循环,其内循环通道由图2中密虚线所示。在启动内循环时,加热器6通电加热,致使保温装置内部的温度逐渐升高至保温下限温度值(如图25℃),此时,加热器6断电,停止加热。当保温装置内部的温度不高于所设定的保温上限温度值(例如38℃)时,内循环仍然在进行,以使保温装置内的温度迅速达到热平衡;当热敏电阻测得的保温装置内部温度高于所设定的高温上限温度值(例如38℃)时,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换向循环开关8打向内循环风机7,在关闭内循环风机7的同时打开外循环风机9,外循环风机9通电并与加热轴流风机5及单向透气阀1共同形成外循环,其外循环通道由图2中疏虚线所示。在外循环启动时,加热器6始终处于断电不加热状态。在外循环的作用下,保温装置内部的温度逐渐降低至略高于外界环境温度水平,当保温装置内部的温度不低于所设定保温温度下限温度值(例如25℃)时,外循环始终存在,以使科学实验本身的工作热得以迅速散发到外界大气环境中去。以上所述的内外两个循环过程通过控制电路中热敏电阻测量保温装置内部所设定的保温的上下限温度值而实时交替进行,从而使保温装置内部始终处于所设定的温度下限值(例如25℃)和所设定的温度上限值(例如38℃)的范围内,能充分发挥科学实验仪器的性能,保证其测量的精确度高,提高所测数据的实用价值。本技术的积极效果由于采用了实时内外循环保温原理,使保温装置既达到了在低温大气环境中的保温效果,又克服了在高温大气环境中的太阳直射和由于科学实验仪器本身的工作热而引起的保温装置内部的热积累。从而使保温装置内部的科学实验仪器始终处于所设定的保温上、下限温度值(例如25℃~38℃)范围之内工作。实时内外双循环保温装置,充分保证了处于它内部的科学实验仪器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保证了科学仪器的测量精确度,提高了测量数据的实用价值。并节省了大量的科研经费。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平面工作原理图,摘要附图采用图1。最佳实施例为了减轻重量及达到有效的保温效果,科学实验仪器在研制初始时,最好以散件的形式直接设计安装在内隔板2上,从而使科学实验仪器与保温装置溶为一体,同时也减少了体积;如需要对现成的科学仪器保温,在把科学实验仪器放在保温装置内前,须折掉仪器的固有外壳,并将其固定在内隔板2上以达到理想的快速升温或散热效果;为了减少保温装置内部的温度梯度,充分达到热平衡状态,内循环风机7和加热轴流风机5,以内隔板2对角线的位置安装在内隔板2上;外循环风机9、单向透气阀1以及信号、控制与电源线可在保温支承壳体4的六面体的同一个面上安装,以达到灵活拆卸和充分保温的目的;如若科学实验仪器在大气环境温度变化不频繁的情况下应用时,为了降低成本,可以把90°有限转角微控电机10换成机械蜗轮蜗杆传动装置,并采用手动式控制内、外双循环过程。权利要求1.实时内外双循环保温装置,是由壳体、加热器、控温保温系统组成的,其特征在于科学实验仪器位置空间3置于保温支承壳体4的中央位置,在保温支承壳体4内的适当位置上,与底面垂直装置内隔板2,把保温支承壳体4内部分成两个空间部位,在内隔板2上靠近对角线的两端处,分别安装加热轴流风机5和内循环风机7,在加热轴流风机5的左边安装加热器6,使两者同轴;在靠近内循环风机7的保温支承壳体4的端面上,被内隔板2分成的两个部位,左边安装外循环风机9,右边安装单向透气阀1,使内循环风机7的轴和外循环风机9的轴到内隔板2与保温支承壳体4的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宝江施志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