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1502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8:41
一种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包括装夹部分及与所述装夹部分连接的润滑部分;所述装夹部分呈圆柱形且底端设有呈圆柱形的肩托位,所述肩托位的截面半径大于所述装夹部分的截面半径;所述润滑部分连接在所述装夹部分远离所述肩托位的一端,所述润滑部分的表面设有呈螺旋形的导油槽及环绕在所述润滑部分表面的“O”形油槽,所述“O”形油槽位于所述导油槽的上方且与所述导油槽连通,所述润滑部分远离所述装夹部分的一端设有R角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呈螺旋形的导油槽,可以提高润滑液的储存量,有效降低磨损,不会造成气爆噪音,有效增强强度与韧度。

A kind of quick lubrication chip removing spiral oil groove guide p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
本技术涉及塑胶模胚
,具体的涉及一种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
技术介绍
导柱,英文Guiderod或Guidepin,在模具生产活动中,定模和动模之间需要设置合模导向机构,以确保工作时动模与定模能够准确合模。一般是带肩圆柱形,一般会有油槽。导柱的材质一般选用轴承钢、热作模具钢、易车铁等,而以轴承钢SUJ2的使用量较大,使导柱在导向性能上的耐用性与可换性大大加强。导柱与组件组成外导柱组件与内导柱组件。导柱传统油槽“O”形油槽的数量随着导柱的程度加长而增加,极限最多的油槽一般是8个。现有的导柱主要有以下缺点:1、现有传统导柱是分段式“O”形油槽,导柱在受到一定横向剪切力作用下油槽部位易造成应力集中而产生开裂或者断裂;2、模具生产过程中,动定模一直进行活动,导柱会裸露外部,生产场所环境易造成粉尘粘附,导柱与导套因磨合也产生铁屑,现有传统导柱是分段式“O”形油槽排屑有限,当油槽被粉填满后则失去润滑作用,造成导柱与导套剧烈磨损,致使定位作用失效,无法进行后续生产,不适合模具的长期生产使用;3、现有传统导柱是分段式“O”形油槽润滑不全面,因分段而致合润滑液集中在一段,当局部润滑液使用消耗大时,另一局部使用消耗少时无法流动互补;4、导柱及导套是精密配合定位件,两者间隙非常小,在润滑液隔离下产生真空,现有传统导柱是分段式“O”形油槽容积小,合模过程中易压缩空气,开模过程中易产生真空。所以产生的噪音的分呗高。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旨在实现提高润滑液的储存量,润滑更持久,容纳更多的粉尘及颗粒,不需频繁检查清除,有效降低磨损,增长使用寿命,开合模中不会造成气爆噪音,增强强度与韧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包括装夹部分及与所述装夹部分连接的润滑部分;所述装夹部分呈圆柱形且底端设有呈圆柱形的肩托位,所述肩托位的截面半径大于所述装夹部分的截面半径;所述润滑部分连接在所述装夹部分远离所述肩托位的一端,所述润滑部分的表面设有呈螺旋形的导油槽及环绕在所述润滑部分表面的“O”形油槽,所述“O”形油槽位于所述导油槽的上方且与所述导油槽连通,所述润滑部分远离所述装夹部分的一端设有R角结构。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装夹部分、润滑部分及托位一体成型而成。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为轴承钢SUJ2材料。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装夹部分与所述托位连接处设有“O”形排气槽。进一步地,所述装夹部分及与所述润滑部分的截面半径大小一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呈螺旋形的导油槽,导油槽之间相互连通,可以提高润滑液的储存量,润滑更持久;导油槽内可以容纳更多的粉尘及颗粒,粉尘及颗粒在导油槽内可以进行移动互补,不需频繁检查清除,有效降低磨损,增长使用寿命;与导套之间不会形成真空,开合模中不会造成气爆噪音,更流畅;受横向剪切力时能均匀的传递到整体,不易产生切面开裂或者断裂,有效增强强度与韧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的主视图。图3为图2所示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的A-A面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100。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100包括装夹部分10及与所述装夹部分10连接的润滑部分20。具体的,所述装夹部分10呈圆柱形且底端设有呈圆柱形的肩托位30,所述肩托位30的截面半径大于所述装夹部分10的截面半径;所述润滑部分20连接在所述装夹部分10远离所述肩托位30的一端,所述润滑部分20的表面设有呈螺旋形的导油槽21及环绕在所述润滑部分20表面的“O”形油槽22,所述“O”形油槽22位于所述导油槽21的上方且与所述导油槽21连通,所述润滑部分20远离所述装夹部分10的一端设有R角结构23。可以理解的是,使用时,将所述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100装进模板B的导柱孔内,所述肩托位30可用于与模板B的托位配合,以防止脱出;注塑机执行合模时,所述润滑部分20插入在模板A中的导套内,所述R角结构23能减少阻力,方便插入,所述润滑部分20与导套产生磨合,所述导油槽21内储存的润滑液受摩擦及空气压缩作用而溢出导油槽21,进而起润滑作用,并将接触面的粉尘及颗粒通过导套的推动落入油槽,进而减小摩擦力。所述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100采用呈螺旋形的导油槽21,所述导油槽21之间相互连通,可以提高润滑液的储存量,按体积换算是传统分段式油槽储存的润滑液储存量的1.5倍,润滑更持久,同时所述导油槽21内可以容纳更多的粉尘及颗粒,粉尘及颗粒在所述导油槽21内可以进行移动互补,不需频繁检查清除,有效降低磨损,增长使用寿命;并且与导套之间不会形成真空,开合模中不会造成气爆噪音,噪音小,更流畅;受横向剪切力时能均匀的传递到整体,不易产生切面开裂或者断裂,有效增强强度与韧度。进一步地,所述装夹部分10、润滑部分20及托位一体成型而成。制造方便,结构强度高。进一步地,所述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100为轴承钢SUJ2材料。SUJ2材料具备了轴承的耐磨性也加强了顶针钢性加工性。进一步地,所述装夹部分10与所述托位连接处设有“O”形排气槽11。所述“O”形排气槽11有利于开合模时空气的进出。进一步方便排气降噪。进一步地,所述装夹部分10及与所述润滑部分20的截面半径大小一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呈螺旋形的导油槽,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装夹部分及与所述装夹部分连接的润滑部分;/n所述装夹部分呈圆柱形且底端设有呈圆柱形的肩托位,所述肩托位的截面半径大于所述装夹部分的截面半径;所述润滑部分连接在所述装夹部分远离所述肩托位的一端,所述润滑部分的表面设有呈螺旋形的导油槽及环绕在所述润滑部分表面的“O”形油槽,所述“O”形油槽位于所述导油槽的上方且与所述导油槽连通,所述润滑部分远离所述装夹部分的一端设有R角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润滑排屑螺旋油槽导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装夹部分及与所述装夹部分连接的润滑部分;
所述装夹部分呈圆柱形且底端设有呈圆柱形的肩托位,所述肩托位的截面半径大于所述装夹部分的截面半径;所述润滑部分连接在所述装夹部分远离所述肩托位的一端,所述润滑部分的表面设有呈螺旋形的导油槽及环绕在所述润滑部分表面的“O”形油槽,所述“O”形油槽位于所述导油槽的上方且与所述导油槽连通,所述润滑部分远离所述装夹部分的一端设有R角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定山杨世峰张晓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观兰圣都模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