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1449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热交换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移动基站机房的新型热交换器。其包括热交换器机芯、热交换器壳体和控制系统,所述的热交换器壳体内还设有空调压缩机、冷凝器、控制系统和电源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热交换器内置空调模块进行降温,在环境温度低于T1的条件下,仅通过内循环风机和外循环风机同时对热交换器机芯吹风(抽风)来实现降温。在环境温度高于T1的条件下,通过控制系统在驱动内循环风机和外循环风机工作的基础上再启动空调压缩机和冷凝器来达到降温的目的,因为热交换器的能耗主要来自风机,耗电量低,在实际使用中空调压缩机的使用时间和频率将相比传统空调会大大的降低,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较大的节约电费和维护成本。(*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热交换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移动基站机房的新 型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移动基站的载波设备和电源设备是一种发热量较大的设备, 一旦温度不能 有效的降低,将导致设备瘫痪,传统的降温方式是空调降温,耗电量大,故障 率高,不符合我国目前大力提倡的"节能减排"政策,在我们基站机房多属于 室内型机房,数量众多。目前的空调降温方式主要有两种主要缺.陷, 一是能耗.大,在室内型基站机房, 一般使用2匹以上功率的空调,空调一年四季被设置到 26度或者更低的温度,能耗巨大。空调的滤网、压縮机因为常年连续使用,对 滤网的更换和压縮机的维护频率非常高,耗费大量的维护成本。基于现有移动基站机房散热方式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人设计了本技术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 于移动基站机房的新型热交换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热交换器,其包括热交换器机芯、热交换器壳体和控制系统,所述的热交换器壳体内还设有空调压缩机、冷凝器和含电源模块的控制系统。当机 房内温度低于某设定值时,温度采集器采集到的温度值反馈到控制系统,热交 换器仅开启内外循环风机,使基站机房内外相互隔离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机芯 导热进行非接触式的热量交换,从而降低基站(机房)内由于设备发热而升高 的空气温度。当机房内温度高于某一设定值时,热交换器中的控制系统启动冷. 凝器及空调压缩机工作,实现类似空调的散热功能,并且根据基站(机房)内 高温空气温度情况,控制系统自动调节热交换器的风机转速,当高温空气温度 较高时,转速提高,反之,转速降低。另外,控制系统可实现故障告警,将运行参数、故障告警等信息通过RS232/RS485接口传递给中心机房,实现集中管 理。所述的热交换器壳体内设有内循环风机和外循环风机,通过风机使机房主设 备的高温空气以及室外的环境温度空气被动的在热交换器机芯内循环,-达到有. 效的热传导。,所述的控制系统设有用于采集温度值且将此温度值传递给控制系统的温度 传感器。本技术的主要结构是在普通热交换器中增加空调压縮机,冷凝器及电 源模块,采用温度传感器采集基站(机舆)的温度值,将此温度值传递给与控 制系统,通过控制风机组、空调压縮机和冷凝器来达到控温节能的目的。本技术在环境温度低于Tl (18°C《T1《48°C)的条件下,仅通过控制. 系统驱动内循环M机和外循环风机同时对热交换器机芯吹风(抽风)来实现热 交換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在环境温度高于Tl (18°C《T1《48'C)的条件下, 可以在通过控制系统驱动内循环风机和外循环风机工作的基础上再启动空调压縮机和冷凝器来达到降温的目的。本技术一种新型热交换器的有益效果是使用带有空调模块的热交换器方式进行降温,在环境温度低于T1 a8°C《Tl《48°C)时,只使用热交换器 内外循环风机进行降温,且控制部分根据.检测基站温度情况适时控制风机转速, 达到最优节能效果。在环境温度高于T1 (18°C《T1《48°C)时,通过热交换器 的控制系统,启动内置空调模块协同降温。因为热交换器的能耗主要来自风机, 所以耗电量大大的低于空调的压缩机,同时,在我国乃至世界大多数地区,一 年中,环境温度高于25度的情况都是不多的,空调实际使用的时间和频率将会 大大的降低,所以使用本技术可以较大的节约电费和维护成本,保证资源 的有效利用。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正视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左视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后视图4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5是本技术安装于基站(机房)内墙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安装于基站(机房)通讯主设备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 、热交换器 11、热交换器机芯 12、热交换器壳体13> 、控制系统 14、空调压缩机 15、冷凝器16 、电源模块17、内循环风机18、外循环风机1&、内循环191、内循环进风口192、内循环出风口20、外循环201、外循环进风口202、外循环出风口30、机房31、外循环通风口32、外循环进风风道33、外循环出风风道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6,本技术是这样实施的在图1至图4中,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10)包括热交换器机芯(11)、热交换 器壳体(12)和控制系统(13),热交换器壳体(12)内还设有空调压縮机(14)、 冷凝器(15)、控制系统(13)、电源模块(16)、内循环风机(17)、外循环风机 (18)以及内循环(19)和外循环(20),内循环(19)包括内循环进风口 (191) 和内循环出风口 (192),外循环(20)包括外循环进风口 (201)和外循环出 风口 (202)。在图5中,热交换器(10)安装于机房(30)内墙上,机房(30)相应墙 壁上开两个外循环通风口 (31),通过热交换器(10)内循环风机(17)及外循 环风机(18)做动力,热交换器机芯(11)按图5中箭头所示方向进行机房(30) 内高温空气和室外环境低温空气进行非接触式热交换,实现机房(30)内通讯 主设备(40)散热。在图6中,热交换器(10)安装于基站机房(30)的通讯主设备(40)上, 引入外循环进风风道(32)和外循环出风风道(33)使热交换器(10)外循环 (20)与机房(30)外界环境空气相通。通过热交换器(10)内循环风机(17)及外循环风机(18)做动力,热交换器机芯(11)按图6箭头所示方向直接将 机房通讯主设备(40)内高温空气和室外环境低温空气进行非接触式热交换, 实现机房(30)内通讯主设备(40)散热。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一种新型热交换器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 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上面实 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的范围 内。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热交换器,其包括热交换器机芯(11)、热交换器壳体(12)和控制电路板(13),本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交换器壳体(12)内还设有空调压缩机(14)、冷凝器(15)、控制电路板(13)和电源模块(16)。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交换器 壳体(12)内还设有内循环风机(17)和外循环风机(18)。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电路 板(13)设有用于采集温度且将此温度传递给控制电路板(13)的温度传感器。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到一种热交换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移动基站机房的新型热交换器。其包括热交换器机芯、热交换器壳体和控制系统,所述的热交换器壳体内还设有空调压缩机、冷凝器、控制系统和电源模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热交换器内置空调模块进行降温,在环境温度低于T1的条件下,仅通过内循环风机和外循环风机同时对热交换器机芯吹风(抽风)来实现降温。在环境温度高于T1的条件下,通过控制系统在驱动内循环风机和外循环风机工作的基础上再启动空调压缩机和冷凝器来达到降温的目的,因为热交换器的能耗主要来自风机,耗电量低,在实际使用中空调压缩机的使用时间和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其包括热交换器机芯(11)、热交换器壳体(12)和控制电路板(13),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交换器壳体(12)内还设有空调压缩机(14)、冷凝器(15)、控制电路板(13)和电源模块(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代锋何伯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兴新地通信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