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式垫圈装配专用简易折弯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04634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4: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手持式垫圈装配专用简易折弯模,包括一机架,机架包括一垫圈装配工位,垫圈装配工位包括一连杆,连杆的一端与一驱动机构连接,连杆的另一端固定有一冲击头,冲击头的前部设有用于与零件接触的导向部,导向部呈圆弧形;连杆的外部设有用于导向限位的壳体,冲击头位于壳体的内部,连杆的中心轴线、冲击头的中心轴线和壳体的中心轴线重合,冲击头的外径大于连杆的外径,且冲击头的外径小于壳体的内径;驱动机构是一气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压缩空气驱动,在气动控制回路控制下,通过连杆带动冲击头进行往复运动;冲击头前端圆弧导向部分接触零件边缘时,使材料侧向滑动,进而压平,实现垫圈固定卡爪的折弯动作;整体结构简单。

A simple bending die for hand-held washer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持式垫圈装配专用简易折弯模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垫圈装配专用简易折弯模。
技术介绍
此垫圈指垫在用于固定被连接件与螺母之间的零件。一般为扁平形的带倒刺金属环,用来保护被连接件的表面不受螺母擦伤,分散螺母对被连接件的压力为便于使用,通常装配于被连接上。现有的将垫圈装配到被连接零件上的无专用工具,操作繁琐并且较难保证装配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失败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手持式垫圈装配专用简易折弯模,以解决上述至少一种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持式垫圈装配专用简易折弯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架,所述机架包括一垫圈装配工位,所述垫圈装配工位包括一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一驱动机构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固定有一冲击头,所述冲击头的前部设有用于与零件接触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呈圆弧形;所述连杆的外部设有用于导向限位的壳体,所述冲击头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连杆的中心轴线、冲击头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冲击头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杆的外径,且所述冲击头的外径小于所述壳体的内径;所述驱动机构是一气动机构。本技术采用压缩空气驱动,在气动控制回路控制下,通过连杆带动冲击头进行往复运动;冲击头前端圆弧导向部分接触零件边缘时,使材料侧向滑动,进而压平,实现垫圈固定卡爪的折弯动作;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约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所述冲击头在所述壳体内往复运动。本技术通过壳体能够对冲击头起到保护作用。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穿过连杆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涂覆有润滑脂。本技术通过在通孔处增加润滑脂能够增加通孔处的强度,延长壳体的使用寿命。所述冲击头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空隙,所述空隙的间距不大于0.5mm。本技术通过该空隙能够排出壳体内的多余气体,防止内部压力过大。所述冲击头的底部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呈圆弧形,所述凹槽的深度不大于2mm,以所述凹槽作为所述导向部。本技术优化了导向部的深度能够确保材料的压平。所述冲击头的顶部设有一螺纹孔,所述连杆的下端部设有与所述螺纹孔相匹配的螺纹结构,所述连杆与所述冲击头采用螺纹连接。能够便于拆卸更换冲击头或者连杆,节约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使用状态图;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使用状态图。图中:1为连杆,2为驱动机构,3为冲击头,4为壳体,5为零件,6为垫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图3所示,一种手持式垫圈装配专用简易折弯模,包括一机架,机架包括一垫圈装配工位,垫圈装配工位包括一连杆1,连杆的一端与一驱动机构2连接,连杆的另一端固定有一冲击头3,冲击头的前部设有用于与零件5接触的导向部,导向部呈圆弧形;连杆的外部设有用于导向限位的壳体4,冲击头位于壳体的内部,连杆的中心轴线、冲击头的中心轴线和壳体的中心轴线重合,冲击头的外径大于连杆的外径,且冲击头的外径小于壳体的内径;驱动机构是一气动机构。本技术采用压缩空气驱动,在气动控制回路控制下,通过连杆带动冲击头进行往复运动;冲击头前端圆弧导向部分接触零件边缘时,使材料侧向滑动,进而压平,实现垫圈6固定卡爪的折弯动作;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约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冲击头在壳体内往复运动。本技术通过壳体能够对冲击头起到保护作用。壳体上设有用于穿过连杆的通孔,通孔的内壁涂覆有润滑脂。本技术通过在通孔处增加润滑脂能够增加通孔处的强度,延长壳体的使用寿命。冲击头与壳体之间设有空隙,空隙的间距不大于0.5mm。本技术通过该空隙能够排出壳体内的多余气体,防止内部压力过大。冲击头的底部设有一凹槽,凹槽的内壁呈圆弧形,凹槽的深度不大于2mm,以凹槽作为导向部。本技术优化了导向部的深度能够确保材料的压平。冲击头的顶部设有一螺纹孔,连杆的下端部设有与螺纹孔相匹配的螺纹结构,连杆与冲击头拧接。能够便于拆卸更换冲击头或者连杆,节约成本。连杆的外壁开设有至少三个条状沟槽,条状沟槽的长度方向与连杆的长度方向一致,条状沟槽等间距排布在连杆的外壁。本技术通过增加条状沟槽能够使连杆移动时释放多余的压力,移动更顺畅。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持式垫圈装配专用简易折弯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架,所述机架包括一垫圈装配工位,所述垫圈装配工位包括一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一驱动机构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固定有一冲击头,所述冲击头的前部设有用于与零件接触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呈圆弧形;/n所述连杆的外部设有用于导向限位的壳体,所述冲击头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连杆的中心轴线、冲击头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冲击头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杆的外径,且所述冲击头的外径小于所述壳体的内径;/n所述驱动机构是一气动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式垫圈装配专用简易折弯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架,所述机架包括一垫圈装配工位,所述垫圈装配工位包括一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一驱动机构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固定有一冲击头,所述冲击头的前部设有用于与零件接触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呈圆弧形;
所述连杆的外部设有用于导向限位的壳体,所述冲击头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连杆的中心轴线、冲击头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冲击头的外径大于所述连杆的外径,且所述冲击头的外径小于所述壳体的内径;
所述驱动机构是一气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式垫圈装配专用简易折弯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头在所述壳体内往复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宝山大陆汽车配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