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一种给煤机,包括机架、皮带输送设备和入料管道,皮带输送设备(200)设置在机架(100)上,入料管道(300)设置在机架(100)上,皮带输送设备(200)包括皮带(210),入料管道(300)的卸料口与皮带(210)的一端相对设置,卸料口包括前侧边缘(310)和后侧边缘(320),后侧边缘(320)与前侧边缘(310)在皮带(210)的移动方向依次分布,给煤机还包括设置在卸料口之内的导流板(400),导流板(400)的第一端连接在后侧边缘(320)所在的内壁上,导流板(400)的第二端朝向靠近皮带(210)的方向倾斜延伸。解决了目前给煤机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Coal feeder and power plant pulveriz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给煤机及电厂制粉系统
本技术涉及火电厂
,尤其涉及一种给煤机及电厂制粉系统。
技术介绍
给煤机是电厂的重要设备之一,给煤机通常设置在原煤斗与磨煤机之间,给煤机能够将原煤斗的原煤输送给磨煤机中,从而实现磨煤机将煤块制成煤粉。给煤机作为原煤的重要输送设备,直接决定磨煤机的生产效率。目前的给煤机通常包括入料管道和皮带机,入料管道将输入其中的原煤泄放到皮带机上,然后通过皮带机将原煤输送到磨煤机中。入料管道通常设置在皮带机的皮带的一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原煤通过入料管道被泄放到皮带的一端,在皮带运转的过程中原煤被输送到皮带的另一端,最终被泄放到磨煤机中。入料管道倾泻的原煤量较多,在原煤比较潮湿的情况下,原煤被倾斜到皮带上之后较容易在入料管道的后侧与皮带之间发生堆积,进而导致原煤与皮带之间发生较大的摩擦,进而较容易导致给煤机跳闸,最终会影响磨煤机的正常运行。给煤机的故障导致磨煤机无法正常运转,进而导致较多的电厂需要投入较多的燃油来为火力发电机进行稳燃。可见,目前的给煤机存在工作不稳定的弊端。与此同时,较多的原煤堆积在入料管道的后侧与皮带之间,原煤会加剧皮带的磨损,导致皮带的更换频率较高,这会导致较高的设备维修成本,而且同样会导致给煤机的运行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一种给煤机,以解决目前的给煤机工作不稳定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给煤机,包括机架、皮带输送设备和入料管道,所述皮带输送设备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入料管道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皮带输送设备包括皮带,所述入料管道的卸料口与所述皮带的一端相对设置,所述卸料口包括前侧边缘和后侧边缘,所述后侧边缘与所述前侧边缘在所述皮带的移动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给煤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卸料口之内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后侧边缘所在的内壁上,所述导流板的第二端朝向靠近所述皮带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导流板的第一端距所述前侧边缘所在的内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导流板的第二端距所述前侧边缘所在的内壁的距离。优选的,上述给煤机中,所述导流板的第一端通过螺纹连接件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入料管道的内壁上。优选的,上述给煤机中,所述导流板为不锈钢导流板。优选的,上述给煤机中,所述导流板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倾斜角度为25°-45°。优选的,上述给煤机中,所述导流板的倾斜角度为30°。优选的,上述给煤机中,所述导流板的导流面的粗糙度小于所述导流板其它表面的粗糙度。优选的,上述给煤机中,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后侧边缘所在的内壁上,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支撑于所述导流板的第二端。优选的,上述给煤机中,所述入料管道的卸料口所在的表面包括斜切面,所述前侧边缘位于所述斜切面上,所述前侧边缘与所述皮带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后侧边缘与所述皮带之间的距离。优选的,上述给煤机中,所述斜切面与所述皮带机之间的夹角为30°。一种电厂制粉系统,包括磨煤机和给煤机,所述给煤机为上文所述的给煤机,所述给煤机的出料端与所述磨煤机的原煤入口连通。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的给煤机对现有的给煤机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在给煤机的入料管道内设置导流板,导流板倾斜延伸,使得导流板的第一端固定在后侧边缘所在的内壁,导流板的第二端向着靠近前侧边缘的方向倾斜延伸,最终能够使得原煤向着靠近前侧边缘的方向倾泻,避免原煤在入料管道的后侧边缘与皮带之间发生堆积,进而能够避免原煤堵塞以及缓解对皮带的磨损。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给煤机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机架、200-皮带输送设备、210-皮带、300-入料管道、310-前侧边缘、320-后侧边缘、400-导流板、500-支撑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请参考图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给煤机,所公开的给煤机包括机架100、皮带输送设备200、入料管道300和导流板400。机架100为给煤机的基础构件,机架100能够为给煤机的其它组成部分提供安装基础。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皮带输送设备200设置在机架100上。入料管道300设置在机架100上,为了有利于原煤的倾斜,在优选的方案中,入料管道300可以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皮带输送设备200用于输送原煤,具体的,皮带输送设备200包括皮带210,入料管道300的卸料口设置在皮带210的端部,皮带210能够接收卸料口泄放的原煤,从而将原煤输送走。卸料口包括前侧边缘310和后侧边缘320,后侧边缘320和前侧边缘310在皮带210的移动方向依次分布。导流板400设置在卸料口之内,导流板400的第一端连接在后侧边缘320所在的内壁上,导流板400的第二端朝向靠近皮带210的方向倾斜延伸。导流板400的第一端距前侧边缘310所在的内壁的距离小于导流板400的第二端距前侧边缘310所在的内壁的距离。此种情况下,入料管道300泄放的原煤在导流板400的引导下向着靠近前侧边缘310的方向倾泻。经过统计及分析,后侧边缘320与皮带210之间较容易发生原煤的堆积,进而导致整个入料管道300的堵塞。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给煤机对现有的给煤机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在给煤机的入料管道300内设置导流板400,导流板400倾斜延伸,使得导流板400的第一端固定在后侧边缘320所在的内壁,导流板400的第二端向着靠近前侧边缘310的方向延伸,最终能够使得原煤向着靠近前侧边缘310的方向倾泻,避免原煤在入料管道300的后侧边缘320与皮带210之间发生堆积,进而能够避免原煤堵塞以及缓解对皮带210的磨损。导流板400固定在入料管道300之内,具体的,导流板400的第一端通过螺纹连接件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入料管道300的内壁上。为了缓解腐蚀,在较为优选的方案中,导流板400为不锈钢导流板。当然,更为优选的方案中,导流板400的导流面可以设置防腐蚀层。具体的,导流板400的倾斜角度可以为25-45°,优选的方案中,导流板400的倾斜角度可以为30°。在更为优选的方案中,导流板400的导流面的粗糙度可以小于导流板400的其它表面的粗糙度,从而更利于对原煤的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给煤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00)、皮带输送设备(200)和入料管道(300),所述皮带输送设备(200)设置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入料管道(300)设置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皮带输送设备(200)包括皮带(210),所述入料管道(300)的卸料口与所述皮带(210)的一端相对设置,所述卸料口包括前侧边缘(310)和后侧边缘(320),所述后侧边缘(320)与所述前侧边缘(310)在所述皮带(210)的移动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给煤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卸料口之内的导流板(400),所述导流板(400)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后侧边缘(320)所在的内壁上,所述导流板(400)的第二端朝向靠近所述皮带(210)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导流板(400)的第一端距所述前侧边缘(310)所在的内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导流板(400)的第二端距所述前侧边缘(310)所在的内壁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给煤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00)、皮带输送设备(200)和入料管道(300),所述皮带输送设备(200)设置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入料管道(300)设置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皮带输送设备(200)包括皮带(210),所述入料管道(300)的卸料口与所述皮带(210)的一端相对设置,所述卸料口包括前侧边缘(310)和后侧边缘(320),所述后侧边缘(320)与所述前侧边缘(310)在所述皮带(210)的移动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给煤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卸料口之内的导流板(400),所述导流板(400)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后侧边缘(320)所在的内壁上,所述导流板(400)的第二端朝向靠近所述皮带(210)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导流板(400)的第一端距所述前侧边缘(310)所在的内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导流板(400)的第二端距所述前侧边缘(310)所在的内壁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给煤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400)的第一端通过螺纹连接件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入料管道(300)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煤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400)为不锈钢导流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煤机,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晓明,王清华,李兵,聊方伦,姜保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安庆皖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