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用密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9688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用密封,在造型为中粗形状的同时,侧唇的壁厚不会变得过厚,在侧唇前端的磨损发展时,表面压力不会降低而密封性不会降低。侧唇(6A)为,确定侧唇(6A)的厚度的内周侧面(8)和外周侧面的形状(9)为,内周侧面(8)为圆锥的侧面状,外周侧面(9)为如下的中粗形状:包括随着从小径侧向大径侧而所述厚度逐渐增加的圆锥的侧面状的第一外周部(B1)和所述厚度逐渐减小的圆锥或圆柱的侧面状的第二外周部(B2),第一外周部(B1)和第二外周部(B2)的边界的中粗部(C)的厚度最厚。相对于侧唇(6A)的基端部的厚度(T),侧唇(6A)的前端部厚度(T1)为0.5~0.7T,中粗部(C)的厚度(T2)为1.2~1.5T。侧唇(6A)的前端部的角度(A)为10°~30°。

Seal for ro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用密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转用密封,是对旋转部进行密封的接触密封。
技术介绍
作为对旋转部进行密封的接触密封即旋转用密封,例如具有在汽车的车轮支承用的轴承装置等中使用的组合型的旋转用密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这样的旋转用密封的侧唇(轴向唇)以保持弹性且能够应对紧密结合和磨损的方式,从侧唇的基部扩径突出,并与安装在内侧部件上的甩油环的径向侧周面(向外凸缘的径向周面)倾斜地滑动接触。作为这种侧唇,有的将其外周侧部造型为唇中途部成为厚度增大的膨胀形状(在以下,称为“中粗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专利文献2的图5和图7以及专利文献3的图1~图4)。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旋转用密封(图1)中,由侧唇3的所述中粗形状引起的外周部的壁厚部分(膨胀部31)承受而阻止由于过盈量而向外径侧扩径的应力,并将该应力传递到唇基部。由此,专利文献1的旋转用密封为,不是允许侧唇3本身的形状变形,而是唇基部成为支点而唇角度变化,因此即使位于外前端的接触部的磨损发展,唇角度也不会示出较大的角度变化,而成为不使密封力变化的耐久性良好的密封。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4-6296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173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6603号公报但是,专利文献1的旋转用密封(图1)中的侧唇3,没有考虑到所述接触部的磨损发展了的情况下的接触面压力的变化。由于唇形密封的密封性依赖于表面压力,所以需要保持即使所述接触部磨损也能够确保密封性的极限的表面压力以上。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旋转用密封(图5、图7)中的侧唇2a、2c具有所述中粗形状,但是在表示接触载荷(压迫力)与过盈量之间的关系的表1中用虚线表示的现有形状,压迫力由于过盈量的变化而有较大地变动。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的旋转用密封(图1~图4)中的侧唇22b、22c为,通过所述中粗形状,使最大壁厚部37的厚度t1为基端部的最小壁厚部36的厚度t2的2倍以上([0034]),由此能够与过盈量的变化无关地抑制接触载荷(压迫力)的变化([0031])。但是,专利文献3的侧唇22b、22c为,当壁厚变得过厚、并且侧唇22b、22c前端的接触部的磨损发展时,接触面积的变化量变大。当由于磨损而唇前端部的接触面积增加时,表面压力降低而变得无法确保密封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鉴于所述情况,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旋转用密封,在造型为中粗形状的同时,侧唇的壁厚不会变得过厚,在侧唇前端的磨损发展时,表面压力不会降低而密封性不会降低。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旋转用密封包括:芯棒,包括圆筒状的芯棒圆筒、以及从所述芯棒圆筒的轴向的一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芯棒凸缘;以及密封部件,包括与所述芯棒接合的基部以及密封唇部,在该旋转用密封中,所述密封唇部包括从所述基部扩径突出的侧唇,在所述侧唇中,关于确定所述侧唇的厚度的内周侧面和外周侧面的形状,所述内周侧面为圆锥的侧面状,所述外周侧面包括随着从小径侧朝向大径侧、所述厚度逐渐增加的圆锥的侧面状的第一外周部以及所述厚度逐渐减小的圆锥或圆柱的侧面状的第二外周部,所述第一外周部与所述第二外周部之间的边界的中粗部是厚度最厚的中粗形状,相对于所述侧唇的基端部的厚度T,所述侧唇的前端部的厚度为0.5~0.7T,所述中粗部的厚度为1.2~1.5T,所述内周侧面的圆锥的母线与所述第二外周部的圆锥或圆柱的母线所成的角度为10°~30°在此,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内周侧面的圆锥的母线与所述第二外周部的圆锥或圆柱的母线所成的角度为15°~25°。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旋转用密封,将侧唇造型为中粗形状,相对于侧唇的基端部的厚度T,使侧唇的前端部厚度为0.5~0.7T、中粗部的厚度为1.2~1.5T,使侧唇的前端部的角度为10°~30°、更优选为15°~25°。由此,在造型为中粗形状的同时,侧唇的壁厚不会变得过厚,即使侧唇前端的磨损发展,也不会使初始设定的表面压力大幅度地减少,密封性不会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旋转用密封用于汽车的车轮支承用的轴承装置的例子的局部纵剖面示意图。图2是内侧的旋转用密封周围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图3是内侧的旋转用密封单体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图4是外侧的旋转用密封周围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图5是外侧的旋转用密封单体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图6是侧唇为一个的内侧的旋转用密封周围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图7是侧唇为一个的内侧的旋转用密封单体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图8是表示侧唇的各要素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例1及比较例的过盈量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10是比较例的内侧的旋转用密封周围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图11是比较例的内侧的旋转用密封单体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图12A是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用密封磨损了0.2mm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12B是表示同样磨损了0.3mm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12C是表示同样磨损了0.4mm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12D是表示同样磨损了0.5mm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12E是表示同样磨损了0.6mm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13是表示实施例1~5及比较例的唇的磨损量与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的图表。符号的说明1A、1B、1C、1A'旋转密封2、3芯棒2A、3A芯棒圆筒2B、3B芯棒凸缘4、5密封部件4A、5A基部4B、5B密封唇部6A、6B侧唇7A、7B、7C、7D、7E径向唇8内周侧面9外周侧面10甩油环10A套筒10B凸缘11轴承装置12内圈(径向内侧部件)12A轨道面13外圈(径向外侧部件)13A轨道面14滚珠(滚动体)A前端部的角度B1第一外周部B2第二外周部C中粗部D1、D2密封的厚度E1、E2密封的宽度F径向面G外周面H径向面I外周面T侧唇的基端部的厚度T1侧唇的前端部的厚度T2中粗部的厚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汽车的车轮支承用的轴承装置中安装了旋转用密封的状态下,将所述轴承装置的旋转轴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另外,将从汽车的车身朝向车轮侧的方向称为“外侧”,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内侧”。<使用了旋转用密封的轴承装置的结构例>图1的局部纵剖面示意图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旋转用密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用密封,包括:/n芯棒,包括圆筒状的芯棒圆筒、以及从所述芯棒圆筒的轴向的一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芯棒凸缘;以及/n密封部件,包括与所述芯棒接合的基部以及密封唇部,/n在该旋转用密封中,/n所述密封唇部包括从所述基部扩径突出的侧唇,/n在所述侧唇中,/n关于确定所述侧唇的厚度的内周侧面和外周侧面的形状,/n所述内周侧面为圆锥的侧面状,/n所述外周侧面包括随着从小径侧朝向大径侧、所述厚度逐渐增加的圆锥的侧面状的第一外周部以及所述厚度逐渐减小的圆锥或圆柱的侧面状的第二外周部,/n所述第一外周部与所述第二外周部之间的边界的中粗部是厚度最厚的中粗形状,/n相对于所述侧唇的基端部的厚度T,所述侧唇的前端部的厚度为0.5~0.7T,所述中粗部的厚度为1.2~1.5T,/n所述内周侧面的圆锥的母线与所述第二外周部的圆锥或圆柱的母线所成的角度为10°~30°。/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3 JP 2018-2129411.一种旋转用密封,包括:
芯棒,包括圆筒状的芯棒圆筒、以及从所述芯棒圆筒的轴向的一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芯棒凸缘;以及
密封部件,包括与所述芯棒接合的基部以及密封唇部,
在该旋转用密封中,
所述密封唇部包括从所述基部扩径突出的侧唇,
在所述侧唇中,
关于确定所述侧唇的厚度的内周侧面和外周侧面的形状,
所述内周侧面为圆锥的侧面状,
所述外周侧面包括随着从小径侧朝向大径侧、所述厚度逐渐增加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孝彦明石真一饭泽佑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西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