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缓冲谐振静音式消声器及发电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918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孔缓冲谐振静音式消声器及发电机组,设有缓冲谐振筒,在缓冲谐振筒开有连通多个缓冲谐振孔,且在缓冲谐振筒内设有盲板,发动机废气通过缓冲谐振筒的前腔的缓冲谐振孔进入缓冲谐振腔,形成缓冲并降低背压,气体在缓冲谐振腔内迂回进入后腔,通过缓冲谐振孔排出至缓冲谐振腔并频率具有叠加从而与缓冲谐振腔内的气体相互作用,产生具有规律的谐振,实现明显的降噪减振;通过缓冲和谐振的气体与后腔内的的气体形成谐振后排入排气腔,达到较佳的缓冲谐振效果,还利于提高发动机的运行效率;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消声器结构简单,利用现有的型材简单加工即可成型,并可根据发动机排量的大小灵活改变大小,而保持结构不变。

Porous buffer resonance silent muffler and generator s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孔缓冲谐振静音式消声器及发电机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电机组排气降噪静音的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谐振效果达到静音的发动机消声器及其发动机。
技术介绍
发电机组属于常用的通用机械,小型发电机组多采用发动机驱动,由于使用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发动机噪声则是发电机组的主要环保指标之一。发动机消声器是发动机的主要部件之一,是发动机运行静音降噪的必备条件。由于发动机依靠燃料的爆燃产生高压从而产生驱动动力,因此排气噪声较大,如何尽最大程度的消除噪声,则是发动机领域技术人员长期思考的重要问题。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消声器已经能够较多的消除发动机排气噪声,但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降低噪声。现有的消声器较多的采用传统的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以及两者复合型消声器,较多的在消声器内部结构做改进,期待形成较好的消声效果。但是,现有技术的改进并没有考虑到消声器本身内部结构以外的因素,因此,造成消声器整体内部结构复杂,且运行背压较高,还通过厚度较高的吸声层辅助实现最大的消声目的,增加了制造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较为简单的消声器结构如图1所示,进气管11和排气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孔缓冲谐振静音式消声器,包括进气管、排气管和消声筒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消声筒体腔内的内缓冲谐振组件,所述内缓冲谐振组件包括前隔板、后隔板和缓冲谐振筒,所述前隔板和后隔板按照气体流向前后并列密封设置于消声筒体内腔,且将消声筒体内腔分隔成位于前隔板前的且连通进气管的进气腔、位于前隔板和后隔板之间的缓冲谐振腔和位于后隔板后的且连通排气管的排气腔,所述缓冲谐振筒两端对应支撑于所述前隔板和后隔板;所述缓冲谐振筒前端开口连通于进气腔,后端开口连通于排气腔,连通于所述缓冲谐振筒内与所述缓冲谐振腔之间在缓冲谐振筒筒体上设置多个缓冲谐振孔,且所述缓冲谐振筒内设有将缓冲谐振筒内腔密封分割成前腔和后...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817 CN 2018109430253;20181211 CN 2018115125011.一种多孔缓冲谐振静音式消声器,包括进气管、排气管和消声筒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消声筒体腔内的内缓冲谐振组件,所述内缓冲谐振组件包括前隔板、后隔板和缓冲谐振筒,所述前隔板和后隔板按照气体流向前后并列密封设置于消声筒体内腔,且将消声筒体内腔分隔成位于前隔板前的且连通进气管的进气腔、位于前隔板和后隔板之间的缓冲谐振腔和位于后隔板后的且连通排气管的排气腔,所述缓冲谐振筒两端对应支撑于所述前隔板和后隔板;所述缓冲谐振筒前端开口连通于进气腔,后端开口连通于排气腔,连通于所述缓冲谐振筒内与所述缓冲谐振腔之间在缓冲谐振筒筒体上设置多个缓冲谐振孔,且所述缓冲谐振筒内设有将缓冲谐振筒内腔密封分割成前腔和后腔的盲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缓冲谐振静音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谐振孔为径向通孔,且近似均匀的分布在缓冲谐振筒筒体或者将缓冲谐振筒筒体分区块在区块范围内近似均匀的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孔缓冲谐振静音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谐振筒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孔缓冲谐振静音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谐振筒缓冲谐振筒的内腔横截面积总和与进气管插入消声筒体的管段的内腔横截面积之比为1-1.5: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孔缓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东升严天雄高中华杨林刘进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威能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