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器皿烧制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3279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玻璃器皿烧制工艺,属于玻璃仪器制备的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降低玻璃器皿因内应力较大而被损坏的几率;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如下步骤:(1)配料:按所需原料配比将石英砂、碎玻璃、纯碱、氯化钠等玻璃器皿烧制所需原料混合均匀,将原料粉碎成细粉颗粒,所述细粉颗粒的粒径为0.05mm‑4mm;(2)玻璃熔制:将混合料在1550‑1700℃保温2‑4h,得到玻璃熔融液;(3)吹制成型:将玻璃熔融液在3‑10转/分钟的搅拌条件下降温至1220℃‑1320℃,将玻璃熔融液转入所需要的模具中,通过吹气成型法制得成型玻璃;(4)退火:将成型玻璃在520℃‑580℃退火2‑3hr,降温制得玻璃器皿。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的优点。

A firing process of glasswa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玻璃器皿烧制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玻璃容器制造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玻璃器皿烧制工艺。
技术介绍
玻璃仪器一般是指用石英砂、玻璃、纯碱、硝酸钠等多种原料经均匀混合、高温熔融、成型等工艺制作出来具有特定形状的一种容器或设备。玻璃仪器因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优良的硬度,在食品和生化研发等行业都具有广泛的应用。申请公布号为CN109206011A的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新型玻璃工艺品加工工艺,该技术方案将玻璃配合料放入池窑或坩埚窑后,对整个池窑或坩埚窑内部进行真空操作后再进行加热,加热过后再次进行真空操作,将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抽出池窑或坩埚窑,避免制成的玻璃制品内部产生气泡,提高了玻璃制品的质量。该技术方案的玻璃原料经高温熔融、快速冷却、吹气成型等工序得到玻璃制品,在玻璃溶液快速冷却工序过程中不同部位的玻璃溶液之间温差较大,较大的温差会产生较大的热应力,造成玻璃制品在包装或者运输过程中的容易被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内应力的玻璃器皿烧制工艺,本专利技术具有高强度的优点。...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玻璃器皿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1)配料:按所需原料配比将石英砂、碎玻璃、纯碱、氯化钠混合均匀,粉碎成细粉颗粒,所述细粉颗粒的粒径为0.05mm-4mm;/n(2)玻璃熔制:将细粉颗粒在1550-1700℃保温2-4h,得到玻璃熔融液;/n(3)吹制成型:将玻璃熔融液在3-10转/分钟的搅拌条件下降温至1220℃-1320℃,转入所需要的模具中,通过吹气成型法制得成型玻璃;/n(4)退火:将成型玻璃于520℃-580℃退火2-3hr,降温制得玻璃器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璃器皿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配料:按所需原料配比将石英砂、碎玻璃、纯碱、氯化钠混合均匀,粉碎成细粉颗粒,所述细粉颗粒的粒径为0.05mm-4mm;
(2)玻璃熔制:将细粉颗粒在1550-1700℃保温2-4h,得到玻璃熔融液;
(3)吹制成型:将玻璃熔融液在3-10转/分钟的搅拌条件下降温至1220℃-1320℃,转入所需要的模具中,通过吹气成型法制得成型玻璃;
(4)退火:将成型玻璃于520℃-580℃退火2-3hr,降温制得玻璃器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器皿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细粉颗粒的粒径为0.1mm-2.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器皿烧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如下步骤:
(2A)除杂阶段:将细粉颗粒从室温升至1000℃保温20min,在惰性气体吹扫带动下玻璃原料中低熔点杂物形成气泡挥发,余下的料为第一中间产物;
(2B)熔融阶段:将第一中间产物的温度从1000℃升至1500℃,第一中间产物融化形成玻璃初融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正刚
申请(专利权)人:崇州市蜀玻科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