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19321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收集池、水解酸化池、沉淀池、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分散分布在每户人家;所述人工湿地包括固定层、承托层、壤土层、活性介质层,所述固定层设置在最外围区域,所述承托层设置于所述固定层内部,所述承托层之间依次设置壤土层、活性介质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成本低、工艺流程短、能耗低、脱氮除磷效果好、操作及维护管理简便,维护费用低,而且增加农村的生态景观。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ystem of water environ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生活污水的排放也随着加大,进一步加剧该区域水域的污染负荷。因此,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是保护水质的重要一环,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实施污水处理项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达到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目标、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所必需的。现有技术中,尤其是农村区域,生活用水主要为自来水及井水。但居民餐厨、浴洗、卫生等用水已趋城镇化,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氨氮及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排入地表环境:①直接洒向地面;②通过下水道排入附近的沟渠;③就近排入附近河道或鱼塘。生活污水通过独立分散的家用化粪池排放,污水横流、个别人员密集地方臭气熏天,滋生大量蚊蝇,威胁居民健康。若长此以周边环境造成极大威胁,最终危及河湖以及地下水,对饮用水及人体健康构成安威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解决生活污水污染防治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及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新农村的形象及可持续发展。生活污水最终排放出路一般为江河等水体,但水体受纳污水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污水中的污染物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水体将不再保持原有的形态和功能,会逐渐降低水体的水质等级,形成低劣的水环境,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一系列环境污染,甚至危及人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本专利技术方法成本低、工艺流程短、能耗低、脱氮除磷效果好、操作及维护管理简便,维护费用低,而且增加农村的生态景观。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收集池、水解酸化池、沉淀池、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分散分布在每户人家;所述人工湿地包括固定层、承托层、壤土层、活性介质层,所述固定层设置在最外围区域,所述承托层设置于所述固定层内部,所述承托层之间依次设置壤土层、活性介质层。本申请中,独创性的提出提出的“分散式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促进了企业对先进的水污染防治技术采用,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从整体上降低区域水污染治理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多要素、全过程的综合调控模式,为系统湿地治理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点源面源防治方面的政策、组织及机制创新设计,突破了传统湿地污染治理的软瓶颈制约。进一步的,所述人工湿地的前端设有前置过滤装置。进一步的,所述前置过滤装置内分别设有隔网、挡板,所述挡板的高度是隔网高度的1/2-2/3。进一步的,所述壤土层上方设有植被层。进一步的,所述承托层为卵石承托层。进一步的,所述活性介质层包括基质层和处理层,所述处理层分散分布在基质层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基质层为活性炭颗粒层。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组分:聚丙烯酰胺20-50份,二硫代氨基甲酸酯10-20份,膦基聚羧酸10-20份,改性膨润土5-15份,竹炭-壳聚糖复合吸附剂15-22份,海藻酸钠20-30份,乳酸菌5-10份,放线菌5-10份,酵母菌6-12份,双岐菌6-12份,光合细菌5-15份,芽孢杆菌5-10份,土著菌5-15份。本专利技术通过基质层与处理层相结合,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反应速度快,反应过程无有毒物质产生,实现生活污水处理的生态化、资源化处理,无需再设污泥处理系统,无二次污染,污水悬浮物去除率达到99.9%,BOD去除率为99%,COD去除率为99%,处理效果稳定。进一步的,所述活性炭介质层连接有加料通道,所述加料通道依次贯通壤土层、承托层与活性介质层内部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加料通道上方设有盖体,在需要投料增加处理层时,才打开盖体,避免平时雨水等污水渗入。本专利技术中,可以根据村落环境的分布情形与排水状况,利用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理念,生活污水拟通过管网收集至微型分散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村落附近的水塘和河道进行清理垃圾及淤泥,然后通过生态途径对其进行生态改造,最终基本消除村落脏、乱、散、差现象,提升村落水源的水质状况。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降低水污染,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以达到惠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指标,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如BOD、氮磷等污染物的浓度,而且降低生活污水污染地下水的风险,减轻生活污水对鱼塘的污染负荷;(2)生态治理,无二次污染:本方案所采用的技术无需使用化学药学,避免了二次污染,同时,本方案无需投入大量用电设备,无需要大量土建工程,使其真正做到环保节能减碳。(3)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避免农村生活污水横流的现象。建造的花园式微型人工湿地可以为村民增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4)本专利技术方法成本低、工艺流程短、能耗低、脱氮除磷效果好、操作及维护管理简便,维护费用低,而且增加农村的生态景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人工湿地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收集池1、水解酸化池2、沉淀池3、人工湿地4,所述人工湿地分散分布在每户人家;所述人工湿地包括固定层41、承托层42、壤土层43、活性介质层44,所述固定层设置在最外围区域,所述承托层设置于所述固定层内部,所述承托层之间依次设置壤土层、活性介质层。本申请中,独创性的提出提出的“分散式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系统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促进了企业对先进的水污染防治技术采用,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从整体上降低区域水污染治理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多要素、全过程的综合调控模式,为系统湿地治理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点源面源防治方面的政策、组织及机制创新设计,突破了传统湿地污染治理的软瓶颈制约。进一步的,所述人工湿地的前端设有前置过滤装置45。进一步的,所述前置过滤装置内分别设有隔网451、挡板452,所述挡板的高度是隔网高度的1/2-2/3。进一步的,所述壤土层上方设有植被层46。进一步的,所述承托层为卵石承托层。进一步的,所述活性介质层包括基质层和处理层,所述处理层分散分布在基质层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基质层为活性炭颗粒层。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组分:聚丙烯酰胺34份,二硫代氨基甲酸酯13份,膦基聚羧酸16份,改性膨润土8份,竹炭-壳聚糖复合吸附剂18份,海藻酸钠24份,乳酸菌8份,放线菌6份,酵母菌9份,双岐菌11份,光合细菌8份,芽孢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收集池、水解酸化池、沉淀池、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分散分布在每户人家;/n所述人工湿地包括固定层、承托层、壤土层、活性介质层,所述固定层设置在最外围区域,所述承托层设置于所述固定层内部,所述承托层之间依次设置壤土层、活性介质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收集池、水解酸化池、沉淀池、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分散分布在每户人家;
所述人工湿地包括固定层、承托层、壤土层、活性介质层,所述固定层设置在最外围区域,所述承托层设置于所述固定层内部,所述承托层之间依次设置壤土层、活性介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的前端设有前置过滤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过滤装置内分别设有隔网、挡板,所述挡板的高度是隔网高度的1/2-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壤土层上方设有植被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层为卵石承托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东升谭琦慧彭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千秋伟业环境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