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前支柱构造,具备:前侧支柱骨架构件及后侧支柱骨架构件,构成在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的前支柱;透明构件,架设于所述前侧支柱骨架构件与所述后侧支柱骨架构件之间,并且在俯视下沿着相对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交叉的方向配置;平面部,以朝向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前侧支柱骨架构件,所述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从车辆前方侧安装于该平面部;及角度吸收构件,设置于所述透明构件的车辆前方侧端部,从车辆前方侧安装于所述平面部。
Front pilla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支柱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前支柱构造。
技术介绍
前支柱由前部前支柱、后部前支柱及它们之间的副窗玻璃构成且在构成前部前支柱的骨架构件安装有前窗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和副窗玻璃的前端部的构造是以往已知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3-276638号公报)。然而,在上述构造的骨架构件中,由于安装前窗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的第一面和安装副窗玻璃的前端部的第二面在俯视下沿着交叉的方向配置(由于第一面朝向车辆前方侧且第二面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所以存在如下的不良情况:在从驾驶席侧和副驾驶席侧观察前支柱的情况下,前部前支柱的宽度即死角会变得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谋求前支柱的窄幅化而减少由前支柱引起的死角的前支柱构造。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所记载的前支柱构造具备:前侧支柱骨架构件及后侧支柱骨架构件,构成在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的前支柱;透明构件,架设于所述前侧支柱骨架构件与所述后侧支柱骨架构件之间,并且在俯视下沿着相对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交叉的方向配置;平面部,以朝向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前侧支柱骨架构件,所述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从车辆前方侧安装于该平面部;及角度吸收构件,设置于所述透明构件的车辆前方侧端部,从车辆前方侧安装于所述平面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在供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从车辆前方侧安装的平面部经由角度吸收构件而从车辆前方侧安装有透明构件的车辆前方侧端部。也就是说,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和透明构件的车辆前方侧端部分别安装于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同一平面部。因此,与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和透明构件的车辆前方侧端部分别安装于朝向车辆前方侧的面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面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前侧支柱骨架构件的窄幅化,结果能够谋求前支柱的窄幅化。由此,能够减少由前支柱引起的死角。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以第一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为基础,所述角度吸收构件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后方侧配置直角部的俯视大致直角三角形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角度吸收构件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后方侧配置直角部的俯视大致直角三角形状。因此,即使透明构件在俯视下沿着相对于前挡风玻璃交叉的方向配置,该透明构件的车辆前方侧端部也良好地安装于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平面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以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为基础,所述角度吸收构件具有相对于所述平面部的定位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角度吸收构件具有相对于平面部的定位部。因此,与在角度吸收构件另外设置相对于平面部的定位构件的结构相比,能够谋求部件件数的减少,并且高精度地安装角度吸收构件。如以上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谋求前支柱的窄幅化,能够减少由前支柱引起的死角。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将会基于以下的附图来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示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A柱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图1的X-X线向视剖视图;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图2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作用的相当于图3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比较例的前支柱构造的相当于图3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将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UP设为车辆上方向,将箭头FR设为车辆前方向,将箭头RH设为车辆右方向。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没有特别说明而记载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如图2所示,在车辆12设置有随着朝向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且将车室14的内侧与车室14的外侧隔开的前挡风玻璃(以下称作“前玻璃”)18。并且,如图1所示,在前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前门26中的前侧窗28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10的左右一对的前支柱(以下称作“A柱”)20。左右一对的A柱20分别沿着前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参照图2)而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左右一对的A柱20分别随着朝向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需要说明的是,A柱20的左侧(例如副驾驶席侧)和右侧(例如驾驶席侧)左右对称而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右侧的A柱2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A柱20具有作为前侧支柱骨架构件的前柱30和作为后侧支柱骨架构件的后柱40。前柱30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构成为包括钢板制的前侧支柱外板32和钢板制的前侧支柱内板34。如图3所示,前侧支柱外板32的与长度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C字形状,前侧支柱内板34的与长度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S字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前侧支柱内板34的车辆后方侧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的棱线部(角部)34D。并且,成为了由前侧支柱外板32和前侧支柱内板34形成闭合截面形状的结构。即,在前侧支柱外板32的大致车辆后方侧以对向的方式设置有前侧支柱内板34,前侧支柱外板32与前侧支柱内板34通过点焊及线焊而接合。若详细说明,则前侧支柱外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即外侧凸缘部32A与前侧支柱内板3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即外侧凸缘部34A互相重叠,该重叠的部分被点焊。也就是说,在外侧凸缘部32A及外侧凸缘部34A以在其长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点焊部36。另一方面,前侧支柱外板32的朝向车室14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即内侧凸缘部32B与前侧支柱内板34的朝向车室14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即内侧凸缘部34B互相重叠,该重叠的部分被设为重叠部37。并且,内侧凸缘部34B的缘端部34C呈线状地焊接于该内侧凸缘部32B。也就是说,在内侧凸缘部32B及内侧凸缘部34B以在其长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线焊部38。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将内侧凸缘部32B与内侧凸缘部34B呈线状地焊接的手段,可举出电弧焊、激光焊等。另外,如图3所示,在前柱30上经由聚氨酯粘接剂52及缓冲橡胶54而接合有前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若详细说明,则在构成前柱30的前侧支柱外板32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平面部32C,在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外侧凸缘部32A以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连续。也就是说,外侧凸缘部32A成为了平面部32C的一部分。因此,以下的“平面部32C”也包括外侧凸缘部32A。另一方面,在前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的朝向车室14侧的内表面18B设置有聚氨酯粘接剂52,在比该聚氨酯粘接剂52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表面18B以与聚氨酯粘接剂52相邻的方式设置有定位用的缓冲橡胶54。因此,前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成为了相对于前侧支柱外板32的平面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支柱构造,具备:/n前侧支柱骨架构件及后侧支柱骨架构件,构成在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的前支柱;/n透明构件,架设于所述前侧支柱骨架构件与所述后侧支柱骨架构件之间,并且在俯视下沿着相对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交叉的方向配置;/n平面部,以朝向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前侧支柱骨架构件,所述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从车辆前方侧安装于该平面部;及/n角度吸收构件,设置于所述透明构件的车辆前方侧端部,从车辆前方侧安装于所述平面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3 JP 2018-2132951.一种前支柱构造,具备:
前侧支柱骨架构件及后侧支柱骨架构件,构成在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的前支柱;
透明构件,架设于所述前侧支柱骨架构件与所述后侧支柱骨架构件之间,并且在俯视下沿着相对于所述前挡风玻璃交叉的方向配置;
平面部,以朝向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前侧支柱骨架构件,所述前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从车辆前方侧安装于该平面部;及
角度吸收构件,设置于所述透明构件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田光希,神村信哉,宫本吉贵,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