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质灾害站点用可调节立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7506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4: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质灾害站点用可调节立柱,旨在解决现有的地质灾害站点的立柱不具有调节的问题,包括固定座和连接杆,所述固定座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在基座上,固定座的上端开设有环形滑槽,所述连接杆设置有若干个,且连接杆连接在无缝立柱的下端面,所述连接杆下端连接有滑动块,滑动块滑动设置在环形滑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将无缝立柱旋转设置,这样无缝立柱在安装基座上以后,可以对无缝立柱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可以对无缝立柱上的监测设备进行适当的角度调节。

Adjustable column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质灾害站点用可调节立柱
本技术涉及地质灾害监测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地质灾害站点用可调节立柱。
技术介绍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坍陷和地缝等,它们是比较工人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滑坡的发生分三个阶段:蠕动变形阶段、滑坡破坏阶段和渐趋稳定阶段。在蠕动变形阶段,斜坡内部某一部分抗剪强度小于剪切力而首先变形,产生微小的移动;变形进一步发展,直至坡面出现断续的拉张裂缝;随着拉正裂缝的出现,涉水作用加强,变形进一步发展,后缘拉张,裂缝加宽。逐渐发展到滑坡破坏阶段。基于此滑坡变化规律,实时监测滑坡体地面变形的大小、速率,监控滑坡的发展变化情况。实时掌握滑坡体的位移变化信息,实现为预防滑坡灾害做好预测预报。但是现有的地质灾害站点的立柱不具有调节的问题,这样在底座安装在无缝立柱上以后,就无法实现无缝立柱角度的调节,也就无法实现设备角度的调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中,提出了一种地质灾害站点用可调节立柱。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地质灾害站点用可调节立柱,以解决现有的地质灾害站点的立柱不具有调节的问题。(2)技术方案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质灾害站点用可调节立柱,包括无缝立柱和基座,所述无缝立柱和基座之间通过调节装置进行连接;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座和连接杆,所述固定座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在基座上,固定座的上端开设有环形滑槽,所述连接杆设置有若干个,且连接杆连接在无缝立柱的下端面,所述连接杆下端连接有滑动块,滑动块滑动设置在环形滑槽内;所述固定座上板设置限位管,限位管设置在无缝立柱外;所述限位管内侧壁上开设的滑动槽内滑动设置有固定环,固定环套设在无缝立柱外,所述固定环上开设有若干个螺纹槽,其中一个螺纹槽内螺纹设置有锁定螺钉,锁定螺钉与限位管上开设的螺纹孔螺纹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无缝立柱外套设有转动盘,转动盘上开设有防滑纹。进一步地,所述锁定螺钉位于螺纹槽内的一端设置有防卡凸起。进一步地,所述若干个螺纹槽环形等距离设置在固定环的圆周上,且相邻的两个螺纹槽之间间距设置为0.1mm。进一步地,所述无缝立柱外设置有支撑组件。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环和支撑杆,所述支撑环转动设置在无缝立柱外,所述支撑杆连接在基座的上板上,所述支撑杆连接在支撑环的下板上。(3)有益效果:本技术中,通过将无缝立柱旋转设置,这样无缝立柱在安装基座上以后,可以对无缝立柱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可以对无缝立柱上的监测设备进行适当的角度调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A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B结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无缝立柱1、基座2、调节装置3、固定座31、固定螺钉32、环形滑槽33、滑动块34、连接杆35、限位管36、固定环37、滑动槽38、螺纹槽39、锁定螺钉310、螺纹孔311、防卡凸起312、转动盘4、支撑组件5、支撑环51、支撑杆5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地质灾害站点用可调节立柱,包括无缝立柱1和基座2,无缝立柱1和基座2之间通过调节装置3进行连接;调节装置3包括固定座31和连接杆35,固定座31通过固定螺钉32固定在基座2上,固定座31的上端开设有环形滑槽33,连接杆35设置有若干个,且连接杆35连接在无缝立柱1的下端面,连接杆35下端连接有滑动块34,滑动块34滑动设置在环形滑槽33内;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无缝立柱1旋转设置,这样无缝立柱1在安装基座2上以后,可以对无缝立柱1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可以对无缝立柱1上的监测设备进行适当的角度调节;具体地调节过程如下:在无缝立柱1通过固定座31和固定螺钉32固定在基座2上以后,为了实现无缝立柱1的角度调节,转动无缝立柱1,由于环形滑槽33、滑动块34和连接杆35组合结构的设置,因此可以实现无缝立柱1角度的调节。如图2所示,固定座31上板设置限位管36,限位管36设置在无缝立柱1外;本实施例中,限位管36的设置,用于起到限位作用,这样无缝立柱1在转动时,可以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避免无缝立柱1在运动时,发生倾斜的问题。如图2和图3所示,限位管36内侧壁上开设的滑动槽38内滑动设置有固定环37,固定环37套设在无缝立柱1外,固定环37上开设有若干个螺纹槽39,其中一个螺纹槽39内螺纹设置有锁定螺钉310,锁定螺钉310与限位管36上开设的螺纹孔311螺纹设置;本实施例中,螺纹槽39、锁定螺钉310和螺纹孔311组合结构的增加,是为了起锁定功能的,在无缝立柱1的角度调节好以后,需要对当下的角度进行固定,具体地:在无缝立柱1的角度调节好以后,拧动锁定螺钉310,使得锁定螺钉310依次与螺纹孔311和螺纹槽39进行螺纹连接,从而通过该组合结构实现对无缝立柱1的锁定。如图1所示,无缝立柱1外套设有转动盘4,转动盘4上开设有防滑纹;本实施例中,转动盘4的设置又浓于起到便捷转动无缝立柱1的作用;同时,转动盘4外设置有防滑纹,这样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起到防滑的效果。如图3所示,锁定螺钉310位于螺纹槽39内的一端设置有防卡凸起312;本实施例中,防卡凸起312的设置,用于避免锁定螺钉310进入螺纹槽39内时,被卡住的情况发生,由于安装时,是无法看到螺纹槽39和螺纹孔311的对准位置的,因此为了避免锁定螺钉310无法进入到螺纹槽39内,从而设置了防卡凸起312;为了确保锁定螺钉310能够更加便捷的进入到螺纹槽39内,若干个螺纹槽39环形等距离设置在固定环37的圆周上,且相邻的两个螺纹槽39之间间距设置为0.1mm。如图1所示,无缝立柱1外设置有支撑组件5,支撑组件5包括支撑环51和支撑杆52,支撑环51转动设置在无缝立柱1外,支撑杆52连接在基座2的上板上,支撑杆52连接在支撑环51的下板上;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5的设置,用于对无缝立柱1起支撑作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中,通过将无缝立柱1旋转设置,这样无缝立柱1在安装基座2上以后,可以对无缝立柱1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可以对无缝立柱1上的监测设备进行适当的角度调节。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技术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质灾害站点用可调节立柱,包括无缝立柱(1)和基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缝立柱(1)和基座(2)之间通过调节装置(3)进行连接;/n所述调节装置(3)包括固定座(31)和连接杆(35),所述固定座(31)通过固定螺钉(32)固定在基座(2)上,固定座(31)的上端开设有环形滑槽(33),所述连接杆(35)设置有若干个,且连接杆(35)连接在无缝立柱(1)的下端面,所述连接杆(35)下端连接有滑动块(34),滑动块(34)滑动设置在环形滑槽(33)内;/n所述固定座(31)上板设置限位管(36),限位管(36)设置在无缝立柱(1)外;/n所述限位管(36)内侧壁上开设的滑动槽(38)内滑动设置有固定环(37),固定环(37)套设在无缝立柱(1)外,所述固定环(37)上开设有若干个螺纹槽(39),其中一个螺纹槽(39)内螺纹设置有锁定螺钉(310),锁定螺钉(310)与限位管(36)上开设的螺纹孔(311)螺纹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质灾害站点用可调节立柱,包括无缝立柱(1)和基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缝立柱(1)和基座(2)之间通过调节装置(3)进行连接;
所述调节装置(3)包括固定座(31)和连接杆(35),所述固定座(31)通过固定螺钉(32)固定在基座(2)上,固定座(31)的上端开设有环形滑槽(33),所述连接杆(35)设置有若干个,且连接杆(35)连接在无缝立柱(1)的下端面,所述连接杆(35)下端连接有滑动块(34),滑动块(34)滑动设置在环形滑槽(33)内;
所述固定座(31)上板设置限位管(36),限位管(36)设置在无缝立柱(1)外;
所述限位管(36)内侧壁上开设的滑动槽(38)内滑动设置有固定环(37),固定环(37)套设在无缝立柱(1)外,所述固定环(37)上开设有若干个螺纹槽(39),其中一个螺纹槽(39)内螺纹设置有锁定螺钉(310),锁定螺钉(310)与限位管(36)上开设的螺纹孔(311)螺纹设置。


2.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波汤永忠许文新何博罗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徽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