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992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包括对称设置在路基两侧的挡墙和设置在所述挡墙的内部并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基层、应力吸收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其中,所述级配碎石基层、应力吸收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组成的纵截面呈梯形,梯形的上底和两侧设有浸透沥青土工布层,所述浸透沥青土工布层的顶部和其与所述挡墙的间歇设有透水沥青混合料层;所述挡墙的下部间隔设有多个排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快速排出路面上的雨水,提高雨天行车安全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本技术涉及公路建筑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沥青路面由于具有行车舒适、噪音低、维修养护方便等优点,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路面结构形式。现有的沥青路面结构中,为了避免路面的水渗入基层,造成水破坏,面层多采用致密的不透水沥青混合料层,但其在雨天时容易积水,导致行车时出现水漂、水雾,影响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其在能快速排出路面上的雨水,提高雨天行车安全。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包括对称设置在路基两侧的挡墙和设置在所述挡墙的内部并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基层、应力吸收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其中,所述级配碎石基层、应力吸收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组成的纵截面呈梯形,梯形的上底和两侧设有浸透沥青土工布层,所述浸透沥青土工布层的顶部和其与所述挡墙的间歇设有透水沥青混合料层;所述挡墙的下部间隔设有多个排水孔。优选的是,所述的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还包括,钢筋网,其设于所述挡墙的内部并覆盖所述多个排水孔,所述钢筋网的孔径小于组成所述透水沥青混合料层的颗粒的粒径;排水管道,其设于所述挡墙的外部,所述排水管道的上部与所述多个排水孔连通。优选的是,所述的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任一排水孔朝所述挡墙的外部向下倾斜设置。优选的是,所述的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所述挡墙为L形,包括一体成型的水平部和竖直部,所述水平部朝内设置,所述多个排水孔设于所述竖直部的下部,且所述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高度大于所述水平部的高度。优选的是,所述的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所述应力吸收层为SMA-5沥青混合料层,所述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为AC-16沥青混合料层。优选的是,所述的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所述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厚度为12-14cm;所述级配碎石基层的厚度为18-20cm;所述应力吸收层的厚度为2-4cm;所述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的厚度为8-10cm;所述浸透沥青土工布层的厚度为1-2cm;所述浸透沥青土工布层的顶部与所述挡墙的间距为25-30cm;位于所述浸透沥青土工布层的顶部上方的所述透水沥青混合料层的厚度为6-8c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之间设置级配碎石基层和应力吸收层,应力吸收层可粘结级配碎石基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提高级配碎石基层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应变能的吸收、消散效果,有效避免裂纹向上扩散,进而减少和延缓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通过将级配碎石基层、应力吸收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组成的纵截面设置为梯形,并在梯形的上底和两侧设置浸透沥青土工布层,在浸透沥青土工布层上和浸透沥青土工布层与挡墙之间设透水沥青混合料层,在挡墙的下部设置排水孔,浸透沥青土工布层可粘结透水沥青混合料层和级配碎石基层、应力吸收层、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有效避免路面分层,提高路面的承压能力,透水沥青混合料层能将渗入的雨水由排水孔快速排出,提高雨天行车安全。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包括对称设置在路基11两侧的挡墙1和设置在所述挡墙1的内部并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级配碎石基层3、应力吸收层4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5,其中,所述级配碎石基层3、应力吸收层4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5组成的纵截面呈梯形,梯形的上底和两侧设有浸透沥青土工布层6,所述浸透沥青土工布层6的顶部和其与所述挡墙1的间歇设有透水沥青混合料层7;所述挡墙1的下部间隔设有多个排水孔8。这里,应力吸收层选用SMA-5沥青混合料,其油石比为6.4%;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选用AC-16沥青混合料;浸透沥青土工布层选用SBS改性沥青浸透土工布;透水沥青混合料层选用空隙率大于20%的多孔透水沥青混合料。将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与挡墙底部连接,可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上层结构提供稳定的支撑;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之间设置级配碎石基层和应力吸收层,应力吸收层可粘结级配碎石基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提高级配碎石基层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应变能的吸收、消散效果,有效避免裂纹向上扩散,进而减少和延缓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同时,提高路面的承压能力;将级配碎石基层、应力吸收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组成的纵截面设置为梯形,并在梯形的上底和两侧设置浸透沥青土工布层,在浸透沥青土工布层上和浸透沥青土工布层与挡墙之间设透水沥青混合料层,在挡墙的下部设置排水孔,浸透沥青土工布层可粘结透水沥青混合料层和级配碎石基层、应力吸收层、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有效避免路面分层,提高路面的承压能力,透水沥青混合料层能将渗入的雨水由路面两侧的排水孔快速排出,提高雨天行车安全。如图1所示,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中,还包括,钢筋网9,其设于所述挡墙1的内部并覆盖所述多个排水孔8,所述钢筋网9的孔径小于组成所述透水沥青混合料层7的颗粒的粒径,一方面可避免透水沥青混合料层7中的颗粒堵塞排水孔8,另一方面可提高透水沥青混合料层与挡墙的粘结力,以提高路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排水管道10,其设于所述挡墙1的外部,所述排水管道10的上部与所述多个排水孔连通,用于收集排水孔8排出的雨水,并将其及时排出或导入市政排水管道。如图1所示,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中,任一排水孔8朝所述挡墙1的外部向下倾斜设置,以提高挡墙的横向承压能力。所述挡墙1为L形,包括一体成型的水平部101和竖直部102,所述水平部101朝内设置,所述多个排水孔8设于所述竖直部102的下部,且所述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的高度大于所述水平部101的高度,以使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和所述挡墙1连为一体,进一步提高路面的承压能力。如图1所示,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中,所述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的厚度为12-14cm;所述级配碎石基层3的厚度为18-20cm;所述应力吸收层4的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在路基两侧的挡墙和设置在所述挡墙的内部并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基层、应力吸收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其中,/n所述级配碎石基层、应力吸收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组成的纵截面呈梯形,梯形的上底和两侧设有浸透沥青土工布层,所述浸透沥青土工布层的顶部和其与所述挡墙的间歇设有透水沥青混合料层;所述挡墙的下部间隔设有多个排水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在路基两侧的挡墙和设置在所述挡墙的内部并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基层、应力吸收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其中,
所述级配碎石基层、应力吸收层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层组成的纵截面呈梯形,梯形的上底和两侧设有浸透沥青土工布层,所述浸透沥青土工布层的顶部和其与所述挡墙的间歇设有透水沥青混合料层;所述挡墙的下部间隔设有多个排水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钢筋网,其设于所述挡墙的内部并覆盖所述多个排水孔,所述钢筋网的孔径小于组成所述透水沥青混合料层的颗粒的粒径;排水管道,其设于所述挡墙的外部,所述排水管道的上部与所述多个排水孔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任一排水孔朝所述挡墙的外部向下倾斜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雪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