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485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包括底板,底板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支撑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框,固定框顶部与底部的正面均开设有凹槽,固定框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并且固定框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转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包装设备技术领域。该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电机工作带动转动板转动,单次输送固定数量的工件,使该结构能够按一定的数量分批下料,方便后续进行打包或包装,使整个包装流程能够有序进行,提高了实用性,工件进入固定框后,伸缩杆工作能够将偏移或歪斜的工件推到正常方向,防止发生卡料的现象,提高了可靠性及工作效率。

An automatic cutting mechanism of the bind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
本技术涉及包装设备
,具体为一种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
技术介绍
包装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所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达到上述目的在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为了使各种柱状工件方便装卸、盘点、码垛,且为了保护工件不受损,在工件加工完成后,需要对工件进行包装,在对管道或者其他柱状物体进行包装时,经常在工件捆绑完成后,需要利用下料结构将工件转移,远离扎带机器,并进入下一工序进行打包,以方便运输。现有的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一般只是将捆扎好的工件从扎带机器上取下,无法控制每次出料的个数,实用性较低,且现有的下料机构下料过程中工件杂乱,容易导致工件在进入下一工序时产生卡顿现象,这时就需要人工去调整工件的摆放,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解决了无法控制每次出料的个数,实用性较低,及笑料过程中工件杂乱,易卡顿,降低工作效率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框,并且固定框顶部与底部的正面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固定框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并且固定框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相对一侧之间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并且转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顶部与底部及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顶部贯穿凹槽并延伸至凹槽的正上方,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支撑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杆。优选的,所述活动杆远离电机的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板并延伸至第二支撑板的左侧,所述活动杆位于第二支撑板左侧的一端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板的右侧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转动杆的表面且位于固定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活动杆的表面且位于第二支撑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的表面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框的背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输出轴的一端贯穿固定框并延伸至固定框的内部。优选的,所述伸缩杆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并且固定框内壁的底部开设有与推板相适配的滑槽。优选的,所述固定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料斗,并且固定框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出料斗。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通过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相对一侧之间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并且转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的顶部与底部及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板,底板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支撑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杆,电机工作带动转动板转动,单次输送固定数量的工件,使该结构能够按一定的数量分批下料,方便后续进行打包或包装,使整个包装流程能够有序进行,提高了实用性。(2)、该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通过固定框的背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伸缩杆输出轴的一端贯穿固定框并延伸至固定框的内部,伸缩杆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并且固定框内壁的底部开设有与推板相适配的滑槽,工件进入固定框后,伸缩杆工作能够将偏移或歪斜的工件推到正常方向,防止发生卡料的现象,提高了可靠性及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转动板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固定框内部结构的右视图。图中:1底板、2支撑腿、3固定框、4凹槽、5第一支撑板、6第二支撑板、7固定块、8转动杆、9转动板、10电机、11活动杆、12第一皮带轮、13第二皮带轮、14皮带、15伸缩杆、16推板、17滑槽、18进料斗、19出料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该下料机构适用于杆状工件,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2,支撑腿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框3,固定框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料斗18,并且固定框3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出料斗19,固定框3的背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5,伸缩杆15通过导线与控制系统及外部电源连接,伸缩杆15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16,并且固定框3内壁的底部开设有与推板16相适配的滑槽17,伸缩杆15输出轴的一端贯穿固定框3并延伸至固定框3的内部,并且固定框3顶部与底部的正面均开设有凹槽4,固定框3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5并且固定框3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6,第一支撑板5与第二支撑板6相对一侧之间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8,转动杆8的表面且位于固定块7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12,活动杆11的表面且位于第二支撑板6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13,第一皮带轮12与第二皮带轮13的表面之间通过皮带14传动连接,并且转动杆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7,固定块7的顶部与底部及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板9,转动板9的数量为4个,其转动方向与工件输送的方向相同,相邻的两个转动板9能够隔离出固定数量的工件,转动板9的顶部贯穿凹槽4并延伸至凹槽4的正上方,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支撑板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机10,电机10通过导线与控制系统及外部电源连接,电机10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杆11,活动杆11远离电机10的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板6并延伸至第二支撑板6的左侧,活动杆11位于第二支撑板6左侧的一端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板5的右侧转动连接。使用时,捆扎好的工件落入进料斗18,然后进入固定框3,伸缩杆15工作,带动推板16沿着滑槽17发生运动,将工件向前推,然后捆扎好的工件继续下落,直到第一个工件贴在转动板9的表面后,控制系统使电机10工作,带动活动杆11转动,并通过第一皮带轮12、第二皮带轮13和皮带14相互配合带动转动杆8发生转动,从而带动固定块7和转动板9发生转动,水平位置上固定块7后方的转动板9逐渐向上转动,将靠前的工件向前输送,每次转动板9转动,能够分隔出靠前的固定数量的工件,分隔出的工件继续向前运动,最后沿着出料斗19运动,进入后续加工工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框(3),并且固定框(3)顶部与底部的正面均开设有凹槽(4),所述固定框(3)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5)并且固定框(3)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6),所述第一支撑板(5)与第二支撑板(6)相对一侧之间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8),并且转动杆(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7),所述固定块(7)的顶部与底部及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板(9),所述转动板(9)的顶部贯穿凹槽(4)并延伸至凹槽(4)的正上方,所述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支撑板(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机(10),所述电机(10)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杆(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框(3),并且固定框(3)顶部与底部的正面均开设有凹槽(4),所述固定框(3)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5)并且固定框(3)底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6),所述第一支撑板(5)与第二支撑板(6)相对一侧之间的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8),并且转动杆(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7),所述固定块(7)的顶部与底部及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转动板(9),所述转动板(9)的顶部贯穿凹槽(4)并延伸至凹槽(4)的正上方,所述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第二支撑板(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机(10),所述电机(10)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杆(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扎带机器自动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11)远离电机(10)的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板(6)并延伸至第二支撑板(6)的左侧,所述活动杆(11)位于第二支撑板(6)左侧的一端通过轴承与第一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前军黄露瑶范秀强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吉诺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