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冲压工艺的分布式电磁控压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压工艺的压边系统及控制方法,一种冲压工艺的分布式电磁控压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作为制造技术中重要的加工方式,冲压成形利用模具使板料发生分离或者变形,包括落料、拉深、弯曲、冲孔、翻边、整形等基本工序,具有生产效率高、废料少、表面粗糙度低、能加工形状复杂零部件的特点。压边力的控制有利于提升冲压件的成形质量,适当调整压边力的加载路径和加载位置,可以改善冲压过程板料的应力应变状态,进而影响其成形极限、破裂、起皱及回弹状态。当前的压边力控制方式主要包括单区域压边力曲线随时间变化的优化、周向分块压边力随位置变化的压边力控制方法,但是未考虑压边力的改变对装备能耗的影响,导致由路径变化/加载区域的增多带来装备能耗的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冲压工艺的分布式电磁控压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期通过分布式磁控压边力的加载,进一步分散冲压过程压边力的加载位置、优化各位置的加载路径,从而能实现更高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压工艺的分布式电磁控压边系统,其特征是应用于由上凹模(8)和下凸模(9)所组成的冲压模具中,并包括:上压边圈(1)、上压边圈导向装置(2)、上压边圈连接装置(3)、下压边圈(4)、支承外圈(5);/n将所述上压边圈(1)沿周向方向划分为m个区域,其中第i个区域沿径向方向并由内向外依次分为k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压工艺的分布式电磁控压边系统,其特征是应用于由上凹模(8)和下凸模(9)所组成的冲压模具中,并包括:上压边圈(1)、上压边圈导向装置(2)、上压边圈连接装置(3)、下压边圈(4)、支承外圈(5);
将所述上压边圈(1)沿周向方向划分为m个区域,其中第i个区域沿径向方向并由内向外依次分为ki个压边块,任意第j个压边块表示为Uij,i∈{1,2,…,m},j∈{1,2,…,ki};
所述上压边圈(1)中最内缘的所有压边块U11,U21,…,Ui1,…,Um1所围成的形状与所述上凹模(8)中冲压形状相同;
所述上压边圈(1)中最外缘的所有压边块所围成的形状与冲压板料的外周形状相同;
第i个区域中第j个压边块Uij的下方固定有多个沿周向分布的电磁线圈A(6),所述电磁线圈A(6)的磁力产生端朝向下凸模(9),且所有电磁线圈A(6)的磁力产生端处于同一平面α上,且所述平面α与上凹模(8)的运动方向垂直;
在第i个区域中第j个压边块Uij的上方设置有第i个区域中第j个上压边圈连接装置Dij,且第i个区域中第j个上压边圈连接装置Dij与第i个区域中第j-1个上压边圈连接装置Di(j-1)的径向半径之间的长度差为d;
所述第i个区域中第j个上压边圈连接装置Dij的末端固定有多个沿周向分布的电磁线圈B(7),所述电磁线圈B(7)的磁力产生端朝向所述下凸模(9),且所有电磁线圈B(7)的磁力产生端也处于所述平面α上;记所述电磁线圈B(7)的直径为d;且所述电磁线圈B(7)所产生的磁力大于通入同样电流的电磁线圈A(6)的磁力;
在沿着上凹模(8)运动方向上平行放置与所述第i个区域中第j个上压边圈连接装置Dij距离为L的第i个区域中第j+1个Di(j+1),其中,L为冲压板料厚度的1~2倍;
在所述第i个区域中第1个上压边圈连接装置Di1的上方通过连接杆与第i个区域中第1个上压边圈导向装置Mi1的运动件(M1j-a)固连;
所述第i个区域中第1个上压边圈导向装置Mi1的承导件(M1j-b)与所述上凹模(8)固连,使得所述第i个区域中第1个上压边圈导向装置Mi1的运动件(M1j-a)的运动方向与所述上凹模(8)的运动方向相同,且运动距离为2L;
所述第i个区域中第j个上压边圈连接装置Dij的上方通过连接杆与第i个区域中第j个上压边圈导向装置Mij的运动件(Mij-a)固连;且所述第i个区域中第j个上压边圈连接装置Dij的连接杆沿着下凸模(9)至上凹模(8)的方向顺次穿过j-1个上压边圈连接装置Di(j-1),Di(j-2),…,Di1;
所述第i个区域中第j个上压边圈导向装置Mij的承导件(Mij-b)与所述上凹模(8)固连,使得所述第i个区域中第j个上压边圈导向装置Mij的运动件(Mij-a)的运动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磊,黄海鸿,吕清宇,李新宇,刘志峰,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