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范卫东专利>正文

一种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5217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及其在血管、腔道造影中的应用。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包括猪尾导管,猪尾导管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组,猪尾导管内设置有与猪尾导管相配合的中空内芯管,内芯管伸入猪尾导管内的端部开口,内芯管在猪尾导管内沿猪尾导管长度方向移动,通过向内芯管内通入对比剂,对比剂经内芯管端部涌出并从猪尾导管上的通孔流出进行造影。本装置具有一次固定便能够在不同位置处进行造影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孔猪尾导管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多孔猪尾导管装置。
技术介绍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一种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冠脉造影是将导管如猪尾导管通过股动脉或其他血管伸到心脏主动脉根部进行对比剂喷射,在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主动脉内膜的撕裂,血流通过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而形成真腔和假腔。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覆膜支架植入术中,证实导管在真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点。对真腔和假腔的鉴别目前大多依赖有经验和手感的医生,凭借经验多次调整猪尾导管的位置,进行造影,以判断真假腔。目前,用普通的猪尾导管造影时,猪尾导管仅在头端和距离头端3cm处有数个通孔。但是,主动脉夹层造影需要鉴别真假腔的长度50-80cm左右。利用普通猪尾导管在进行主动脉夹层造影鉴别真假腔时,需要反复进出导丝导管,在真假识别难度大的病变中,会导致内膜损伤和真假识别不清,使手术失败支架放入假腔等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猪尾导管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时,反复出入导丝导管,造影时不能连续识别真假腔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实现连续准确定位造影;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为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在血管、腔道的造影中的应用,尤其是在主动脉夹层真假腔鉴别中的应用。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包括猪尾导管,呈卷曲猪尾状的一端为猪尾导管的头端,另一端为尾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猪尾导管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组;所述猪尾导管内设置有与猪尾导管相配合的内芯管;所述内芯管伸入猪尾导管内的端部开口;所述内芯管在猪尾导管内沿猪尾导管长度方向移动,内芯管内通入对比剂,对比剂从猪尾导管上的通孔组流出造影。进一步地,任一所述通孔组包括4~8个通孔,通孔组中的通孔沿猪尾导管的长度方向螺旋均匀分布;所述通孔组中相邻通孔的中心到猪尾导管轴线上的连线在猪尾导管水平截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相等。进一步地,两个相邻的通孔组之间的间距为5~20cm,即前一个通孔组中的最后一个通孔与后一个通孔组中的第一个通孔之间的间距为5~20cm。进一步地,两个相邻的通孔组之间的间距为10cm,即前一个通孔组中的最后一个通孔与后一个通孔组中的第一个通孔之间的间距为10cm。进一步地,任一通孔组中首尾两端的通孔在猪尾导管长度方向上的间距为1.5~5cm。进一步地,任一通孔组中首尾两端的通孔在猪尾导管长度方向上的间距为3cm。进一步地,猪尾导管上设有黄金码刻,黄金码刻与通孔组对应设置。进一步地,内芯管外壁上设有黄金码刻,内芯管伸入猪尾导管内的一端为码刻始端。上述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在血管、腔道的造影中的应用,尤其是在主动脉夹层真假腔鉴别中的应用。上述多孔猪尾导管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利用肝素盐水冲洗猪尾导管、内芯管的内部空腔,并将猪尾导管、内芯管浸入肝素盐水中,对猪尾导管、内芯管的外表面进行润滑;(2)采用经皮穿刺技术建立动脉入口,在导丝引导作用下,植入上述猪尾导管,将猪尾导管移动至目标位置,再将内芯管从猪尾导管的尾端插入,向内芯管内通入对比剂,对比剂从猪尾导管上的通孔流出进行造影;(3)根据需要对猪尾导管中的内芯管进行移动;内芯管在猪尾导管内移动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种:在内芯管插入猪尾导管后,将内芯管直接移动至猪尾导管上的指定位置处进行造影;在内芯管插入猪尾导管后,将内芯管直接移动至猪尾导管头端的通孔组处,使得内芯管伸入猪尾导管内的端部位于头端通孔组中靠近尾端的起始通孔的一侧,在头端的通孔组造影后,内芯管沿着猪尾导管长度方向向尾端移动,依次移动至下一组通孔组处进行造影;在内芯管插入猪尾导管后,将内芯管移动至猪尾导管尾端的通孔组处,使得内芯管伸入猪尾导管内的端部位于尾端通孔组中靠近尾端的起始通孔的一侧,在尾端的通孔组造影后,内芯管沿着猪尾导管长度方向向头端移动,依次移动至下一通孔组处进行造影;(4)调整猪尾导管中内芯管的位置,并向内芯管内通入对比剂,在猪尾导管的不同位置处进行造影,从而进行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鉴别。进一步地,步骤(4)中主动脉真假腔鉴别的方法如下:将内芯管伸入猪尾导管内并移动至头端,将内芯管从猪尾导管的头端向尾端方向依次移动至下一个通孔组处,向内芯管中通入对比剂进行造影,通过造影找到与头端最近处的原发破口,根据造影中原发破口至头端的影像,判断猪尾导管的头端处于主动脉夹层的真腔或假腔,从而进行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鉴别。进一步地,步骤(4)主动脉真假腔鉴别的方法如下:将内芯管伸入猪尾导管内,将内芯管从猪尾导管的尾端向头端方向依次移动至下一个通孔组处,向内芯管中通入对比剂进行造影,通过造影判断猪尾导管处于主动脉夹层的真腔或假腔,从而进行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鉴别。进一步地,步骤(4)主动脉真假腔鉴别的方法如下:将内芯管伸入至猪尾导管内的指定位置处,向内芯管中通入对比剂,进行造影,通过造影判断猪尾导管处于主动脉夹层的真腔或假腔,从而进行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鉴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猪尾导管内部设置可移动的内芯管,通过不断调整内芯管在猪尾导管内的位置,将对比剂通入内芯管并经猪尾导管上的通孔排出,进行造影,本专利技术仅移动内芯管即可实现在猪尾导管的不同位置进行多次造影,使得本专利技术装置在血管、腔道的造影中具有应用优势,此外,本装置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进行造影鉴别具有良好的效果;相对于现有仅在头端设有通孔的猪尾导管,在真假腔鉴别时需要不断调整猪尾导管的位置进行造影,并且在真假识别难度大的病变中,会导致内膜损伤和真假识别不清的问题,需要使用者的经验和手感来确定造影位置以判断真假腔,本专利技术多孔猪尾导管装置能够将猪尾导管一次固定后,无须移动猪尾导管仅调整猪尾导管中内芯管的位置,即可实现在不同位置处进行造影,便于对真假腔进行鉴别。本专利技术采用在猪尾导管或内芯管外壁上设置黄金码刻,在造影过程中,为内芯管的移动提供刻度标识,便于对内芯管的移动进行准确定位,从而有助于在指定目标位置处实现造影。支架单体的长度一般为10cm,本专利技术采用相邻两个通孔组之间的间距为5~20cm,优选为10cm,便于对植入支架的长度进行截取。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多孔猪尾导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多孔猪尾导管装置的A-A向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中通孔在猪尾导管的轴向螺旋分布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2中通孔在猪尾导管的轴向螺旋分布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3中多孔猪尾导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4中多孔猪尾导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5中多孔猪尾导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6中通孔在猪尾导管的轴向螺旋分布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7中通孔在猪尾导管的轴向螺旋分布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包括猪尾导管,呈卷曲猪尾状的一端为猪尾导管的头端,另一端为尾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猪尾导管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组;所述猪尾导管内设置有与猪尾导管相配合的内芯管;所述内芯管伸入猪尾导管内的端部开口;所述内芯管在猪尾导管内沿猪尾导管长度方向移动,内芯管内通入对比剂,对比剂从猪尾导管上的通孔组流出造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包括猪尾导管,呈卷曲猪尾状的一端为猪尾导管的头端,另一端为尾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猪尾导管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组;所述猪尾导管内设置有与猪尾导管相配合的内芯管;所述内芯管伸入猪尾导管内的端部开口;所述内芯管在猪尾导管内沿猪尾导管长度方向移动,内芯管内通入对比剂,对比剂从猪尾导管上的通孔组流出造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通孔组包括4~8个通孔,通孔组中的通孔沿猪尾导管的长度方向螺旋均匀分布;所述通孔组中相邻通孔的中心到猪尾导管轴线上的连线在猪尾导管水平截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所述通孔组之间的间距为5~20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所述通孔组之间的间距为10c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通孔组中首尾两端的通孔在猪尾导管长度方向上的间距为1.5~5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通孔组中首尾两端的通孔在猪尾导管长度方向上的间距为3cm。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多孔猪尾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猪尾导管上设有黄金码刻,所述黄金码刻与通孔组对应设置。


8.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卫东
申请(专利权)人:范卫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