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隔震支座抗拉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1),碟形弹簧(2),连接板(3)以及内导向杆(4),橡胶隔震支座(1)与碟形弹簧(2)串联,一个碟形弹簧(2)内穿设一条内导向杆(4),连接板(3)固定连接各个内导向杆(4),碟形弹簧(2)在内导向杆(4)的限值下,只能发生竖向变形,橡胶隔震支座(1)为橡胶支座或橡胶摩擦滑移支座,其橡胶层有效承压面与橡胶支座中间的开孔直径之间的差值与单一层橡胶厚度的4倍的比值大于15,其橡胶支座有效承压体的直径和橡胶总厚度的比值大于5,碟形弹簧(2)为叠合、对合或叠合对合复合。装置通过降低支座的竖向刚度避免拉应力产生来达到抗拉目的,无需设置竖向限值装置。
A tensile device of isolation bea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震支座抗拉装置
本技术涉及抗拉装置
,特别是一种隔震支座抗拉装置。
技术介绍
建筑基础隔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当中,有着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目前普遍使用的隔震支座抗拉刚度相对于压缩刚度而言比较低,在高层隔震建筑中容易产生拉应力而致使上部结构发生倾覆破坏,现有技术中实用化的成果比较少。抗拉的隔震支座要求支座同时具有水平隔震和竖向抗拉的功能,所以需要设计新的方案保证支座的承载力,水平隔震和震后支座的复位能力,支座抗拉功能的实现,同时避免支座水平刚度和竖向刚度发生耦合,这些要求彼此联系,现有技术中没有一种材料或者装置能满足水平隔震的要求同时具有竖向抗拉的功能,因此需要设计新的水平隔震和竖向抗拉相互独立的构件来使用,组成复合抗拉隔震支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结构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隔震支座抗拉装置,解决了以往方式无法同时实现隔震和抗拉功能的矛盾,其设计构思在于通过降低支座的竖向刚度避免拉应力产生来达到抗拉目的,从而不需要设置竖向限值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震支座抗拉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1),碟形弹簧(2),连接板(3)以及内导向杆(4),所述橡胶隔震支座(1)与所述碟形弹簧(2)串联,一个所述碟形弹簧(2)内穿设一条内导向杆(4),所述连接板(3)固定连接各个内导向杆(4),所述碟形弹簧(2)在所述内导向杆(4)的限值下,只能发生竖向变形。优选的,所述橡胶隔震支座(1)为橡胶支座或橡胶摩擦滑移支座。优选的,所述橡胶隔震支座(1)的橡胶层有效承压面与橡胶支座中间的开孔直径之间的差值与单一层橡胶厚度的4倍的比值大于15,所述橡胶隔震支座(1)的橡胶支座有效承压体的直径和橡胶总厚度的比值大于5。优选的,所述碟形弹簧(2)为多片同方向、同规格的一组碟簧叠合而成。优选的,所述碟形弹簧(2)由多个相向同规格的一组弹簧对合组成。优选的,所述碟形弹簧(2)由叠合片数大于1的碟簧叠合组合以及对合片数大于1且与叠合片数不同的碟簧对和组合后复合而成。优选的,所述连接板(3)与所述内导向杆(4)之间的缝隙大于所述碟形弹簧(2)的工作允许形变量。优选的,所述内导向杆(4)与所述碟形弹簧(2)之间的缝隙大于1mm。实际使用时根据隔震支座的上部结构形式合理控制支座的竖向位移,防止上部结构因支座位移过大或沉降不均发生墙体和连梁构件的开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降低支座的竖向刚度避免拉应力产生来达到抗拉目的,从而不需要设置竖向限值装置,解决了以往方式无法同时实现隔震和抗拉功能的矛盾。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本技术的目标及特征考虑到如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将更加明显,附图中:附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隔震支座抗拉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碟形弹簧布置方式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的隔震支座抗拉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1,碟形弹簧2,连接板3以及内导向杆4,橡胶隔震支座1为橡胶支座或橡胶摩擦滑移支座,与碟形弹簧2串联,橡胶隔震支座1的橡胶层有效承压面与橡胶支座中间的开孔直径之间的差值与单一层橡胶厚度的4倍的比值大于15,橡胶隔震支座1的橡胶支座有效承压体的直径和橡胶总厚度的比值大于5,这样才能满足工程使用要求,受压稳定性好,失稳临界载荷大,水平刚度大,水平极限变形能力小。每个碟形弹簧2内穿设一条内导向杆4,连接板3固定连接各个内导向杆4,碟形弹簧2在内导向杆4的限值下,只能发生竖向变形,通过调整碟形弹簧2的规格、组合方式和并联数量获得设计需要的刚度,然后再与橡胶隔震支座1的刚度串联,柔性抗拉支座总的竖向刚度将会得到有效降低。碟形弹簧2的组合形式一般有叠合、对合和复合的组合形式,以满足不同的变形量和载荷值。叠合方式是碟形弹簧2为n个同方向、同规格的一组碟簧叠合而成,如图2(a)所示。对合方式是碟形弹簧2由i个相向同规格的一组弹簧对合组成,如图2(b)所示。复合方式是碟形弹簧2由叠合片数为n的碟簧叠合组合以及对合片数为i的碟簧对和组合后复合而成,如图2(c)所示。该装置设置在隔震支座上,竖向位移相比普通支座而言行变比较大,因此,连接板3与内导向杆4之间的缝隙大于碟形弹簧2的工作允许形变量。同时,内导向杆4与碟形弹簧2之间的缝隙满足变形要求,即大于1mm,保证碟形弹簧2的竖向位移和横向位移不受限制。实际使用时根据隔震支座的上部结构形式合理控制支座的竖向位移,防止上部结构因支座位移过大或沉降不均发生墙体和连梁构件的开裂。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震支座抗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橡胶隔震支座(1),碟形弹簧(2),连接板(3)以及内导向杆(4),所述橡胶隔震支座(1)与所述碟形弹簧(2)串联,一个所述碟形弹簧(2)内穿设一条内导向杆(4),所述连接板(3)固定连接各个内导向杆(4),所述碟形弹簧(2)在所述内导向杆(4)的限值下,只能发生竖向变形;所述橡胶隔震支座(1)为橡胶支座或橡胶摩擦滑移支座;所述橡胶隔震支座(1)的橡胶层有效承压面与橡胶支座中间的开孔直径之间的差值与单一层橡胶厚度的4倍的比值大于15,所述橡胶隔震支座(1)的橡胶支座有效承压体的直径和橡胶总厚度的比值大于5;所述碟形弹簧(2)为多片同方向、同规格的一组碟簧叠合而成;所述碟形弹簧(2)由多个相向同规格的一组弹簧对合组成;所述碟形弹簧(2)由叠合片数大于1的碟簧叠合组合以及对合片数大于1且与叠合片数不同的碟簧对和组合后复合而成;所述连接板(3)与所述内导向杆(4)之间的缝隙大于所述碟形弹簧(2)的工作允许形变量;所述内导向杆(4)与所述碟形弹簧(2)之间的缝隙大于1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震支座抗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橡胶隔震支座(1),碟形弹簧(2),连接板(3)以及内导向杆(4),所述橡胶隔震支座(1)与所述碟形弹簧(2)串联,一个所述碟形弹簧(2)内穿设一条内导向杆(4),所述连接板(3)固定连接各个内导向杆(4),所述碟形弹簧(2)在所述内导向杆(4)的限值下,只能发生竖向变形;所述橡胶隔震支座(1)为橡胶支座或橡胶摩擦滑移支座;所述橡胶隔震支座(1)的橡胶层有效承压面与橡胶支座中间的开孔直径之间的差值与单一层橡胶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启飞,
申请(专利权)人:王启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