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照明通风结构及其管控系统,在隧道内的两侧内壁下方设有用于指示车道线的示廓灯组,其上方设有两组用于照明的主线灯组,在隧道的顶部设有排风系统,所述排风系统为管道结构,并且在隧道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设置入口风扇和出口风扇,进入风扇和出口风扇处呈现碗状结构,并且管道上设有通风孔用于带动隧道内的空气流通。该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单元及控制电路实现对照明灯组的光照强度调节和排风系统的双向运作,并且在隧道口的顶部还设有设备腔室,所述的设备腔用于设置各类监测传感器、光敏电阻以及抓拍卡口,并且该系统还包括与控制平台的互联,实现对于隧道的智能管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照明通风结构及其管控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隧道内电气控制系统,涉及到隧道照明和通风,尤其涉及一种隧道智能管控系统。
技术介绍
隧道和桥梁是交通出行的咽喉要塞之地,但是对于贯穿在群山峻岭或海底深渊的隧道,内部的照明和通风问题是提高通行能力尤为重要的几项因素。在现有的隧道照明中,一般采用沿隧道布置灯组,然后该灯组也多数情况下采用常年开启,定期维修更换,并且不能对于光线的强度的感知,比如在阳光强烈的天气下司机进入隧道后会照明视觉模糊或出隧道口时出现短暂的视觉使命现象,造成不安全隐患。再者,对于夏季等关照强烈的情况下灯组常年工作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较长的隧道或隧道群而言,通风就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尤其在遇到长时间堵车等情况下也会造成司机缺氧倒是犯困,反应迟钝等现在的发生,还会因汽车尾气造成有害气体剧升。并且,现有技术在隧道中悬挂设立的几台风机对于短距离的隧道效果还行,对于长距离的隧道则效果不佳,严重的还会导致隧道内阴暗潮湿,冬季容易结冰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上述现有隧道照明通风及电气设备的控制不足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隧道照明通风结构及其管控系统。技术方案:一种隧道照明通风结构,在隧道主体的顶部通风装置、通风装置的两侧隧道内壁上设有照明灯组,所述的照明灯组包括主线灯组和示廓灯组,在隧道主体的外端面设有用于容纳监测单元的传感器、光敏电阻及管控系统的设备腔;所述的通风装置包括通风管道,在通风管道的两端均设有风扇,并且通风管道两端的直径大于中间直筒部分。进一步的,所述通风装置中入口风扇和出口风扇由控制单元和控制电路进行独立控制,包括在通风管道中形成单向气流或双向气流。所述通风管道直筒部分设有通风孔,其直筒部分包括设置排风扇。更进一步的,所述的隧道照明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管道内壁上设有翅片。更进一步的,所述的设备腔设有玻璃门,设备腔内的光敏电阻用于感知隧道外部的光照强度。一种隧道管控系统,包括控制单元,所述的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包括监测单元、光敏电阻和抓拍卡口,控制单元通过控制电路连接照明灯组和排风装置中的风扇,控制单元根据光敏电阻采集的外界光照强度调节隧道内的照明灯组的光照强度,根据监测单元采集的数据控制通风装置中风扇的运作状态,所述管控系统还包括在隧道口设置抓拍卡口,控制单元还通过传输单元向控制平台传输抓拍卡口采集的交通信息。进一步的,所述的监测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一氧化碳含义检测仪,设置在隧道入口或出口处,还包括分布在隧道各个待监测点上。更进一步的,所述管控系统中的控制单元通过控制电路分别控制通风装置中的入口风扇、出口风扇,包括单侧启动或双侧同时启动在通风管道中形成单向或双向的气流,还包括控制通风装置中部的排风扇以增强气流流动。更进一步的,所述的抓拍卡口单元包括摄像机和补光灯,采集车辆通行视频图像信息。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隧道智能管控系统综合了隧道交通和照明、排风为一体管控,并且设置了感觉外界不同的光照强度对隧道内的主线灯组实现自适应调节,降低了灯光对于司机的驾驶车辆进出隧道的视觉影响程度,提高驾驶安全,并且通过控制不同的灯组工作状态有利于节能减排;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系统中排风系统还通过控制单侧风扇启动或双向启动,设置了通风管道以形成单向或双向气流,尤其适用于群山之间隧道口的不同气温环境下进行通风选择,有助于提高隧道内的干燥和空气质量,更加的适用于长距离隧道。附图说明图1是隧道照明通风结构在隧道一侧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隧道照明通风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通风管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管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阐述。针对长距离隧道的照明及通风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隧道照明通风结构及其管控系统,实现集通行车辆的监视、有害气体监测、自适应照明和通风为一体的智能管控。如图1所示,在隧道内的两侧内壁下方设有用于指示车道线的示廓灯组,其上方设有两组用于照明的主线灯组,在隧道主体1顶部设有通风装置2,所述通风装置2为管道结构,并且在隧道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设置入口风扇和出口风扇,进入风扇和出口风扇处呈现碗状结构,并且通风管道7上设有通风孔8用于带动隧道内的空气流通。该照明通风结构通过控制单元及控制电路实现对照明灯组的光照强度调节和排风系统的双向运作,并且在隧道口的顶部还设有设备腔室,所述的设备腔用于设置各类监测传感器、光敏电阻以及抓拍卡口,并且所述管控统还包括与控制平台的互联,实现对于隧道的智能管控。下面结合图1-图3说明本专利技术所述照明通风结构在隧道口的一种安装方式,在某隧道的入口处,隧道主体1的底部两侧设置示廓灯组5,用于提醒机动车道线和检修人员通道,避免车辆碰壁,在隧道主体1的顶部安装有入口风扇2,入口风扇2后端连接的是通风管道7,如图3所述,通风管道7两端连接入口风扇2或出口风扇,端口处呈碗状接头,中部为设有通风孔8的管道,并且为了提高通风的效果,可以根据需要在通风管道7的中部设中排风扇。对于排风系统的工作,首先是初始状态下控制低速单侧的风扇启动,然后气流会沿通风管道7向后流动,通风管道7上的通风孔8也会释放一部分风,带动隧道内的气体流动,但是主通道中的风还是有向前推进的趋势,故会形成一定的回旋气流缠绕在通道管道7的四周,并向出口推进,加速了隧道内控制的流通。另外,在监测单元检测到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一氧化碳浓度超标的时候可以控制单侧风扇的加速运转,以形成更大的气体,并且还可以控制出口风扇启动形成反向的气流,或同时启动向隧道内注入空气。图1中,主线照明灯组设置在隧道内壁上,对称设置,并且由若干个沿直线分布的LED灯3构成,对于主线灯组,其控制电路实现不同的组合照明,包括间隔点亮,照明亮度调节。在隧道口的上方,为设备腔室4,用于存在隧道口的监测单元、卡扣抓拍、控制单元和相应的控制电路,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更换和修改。如图4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管控系统,输入端的设备包括监测单元、光敏电阻和抓拍卡口,进一步地说,监测单元主要包括设置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一氧化碳含量检测仪,用于采集隧道口外部和隧道内部的各项监测数据,并由此为输入变量进行调控照明灯组及排风系统。对于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一氧化碳含量检测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隧道内设置多个检测点,但是包括设置在隧道进出口的设备腔室内,用于检测隧道口的环境变量。光敏电阻设置在隧道口端的设备腔室内,用于采集外界的光照强度,然后通过转换电路将信号输入到控制单元,由控制单元控制预设的主线灯组的照明组合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调节控制电路中的电阻实现主线灯组照明强度的调节。对于抓拍卡口用于抓拍交通违章行为,通过照相或视频图像采集的方式进行储存在控制单元中,控制单元包括缓存器或外接存储设备用于备份,形成该隧道视频资料的记录数据。对于缓存则是及时的传输到控制平台,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照明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隧道主体(1)的顶部通风装置(2)、通风装置(2)的两侧隧道内壁上设有照明灯组,所述的照明灯组包括主线灯组(3)和示廓灯组(5),在隧道主体(1)的外端面设有用于容纳监测单元的传感器、光敏电阻及管控系统的设备腔(4);所述的通风装置(2)包括通风管道(7),在通风管道(7)的两端均设有风扇,并且通风管道(7)两端的直径大于中间直筒部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照明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隧道主体(1)的顶部通风装置(2)、通风装置(2)的两侧隧道内壁上设有照明灯组,所述的照明灯组包括主线灯组(3)和示廓灯组(5),在隧道主体(1)的外端面设有用于容纳监测单元的传感器、光敏电阻及管控系统的设备腔(4);所述的通风装置(2)包括通风管道(7),在通风管道(7)的两端均设有风扇,并且通风管道(7)两端的直径大于中间直筒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照明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2)中入口风扇和出口风扇由控制单元和控制电路进行独立控制,包括在通风管道(7)中形成单向气流或双向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照明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7)直筒部分设有通风孔(8),其直筒部分包括设置排风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照明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7)内壁上设有翅片(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照明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设备腔(4)设有玻璃门,设备腔(4)内的光敏电阻用于感知隧道外部的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正康,张砾华,周军,束雪琼,陈青,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城建隧桥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