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能循环空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139 阅读:2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EER空气调节机,主要是利用空气的能量来冷却或加热工作介质,其是由空气能加热管、空气能超冷凝管、低压缩比的压缩机及辅助水泵构成,其它构造与一般空调机类似。(*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调节机,尤其是一种空气能循环空调机。传统空调机一般主要是以制冷剂作为主要制冷能量,没有充分利用空气的量,所以热效率较低,亦即能源效率比值(EER)比较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能循环空调机,这种空调机能充分利用空气能量,其能源效率比值较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能循环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其是由工作介质加热管,超冷凝管,低压缩比压缩机及辅助水泵构成,其他构造则与一般空调机类似。工作介质循环过程包括低压连续不等温吸热过程,压缩升温过程,高压连续不等温放热过程,及膨胀降温过程,如上述过程循环不已,空气的变化方向则正好相反,但其特点为每一循环过程均是使用新鲜空气,工作介质是由冷却剂与吸收剂组成的工作介质配对,但亦可使用单一传统冷媒,热交换器的加热管与冷凝管均为特殊设计,其传热效率极高,几乎将空气的能量完全利用,因此工作介质高压侧的压力只有12~13kg·f/cm2,也就可以使用低压缩比(约为2)的压缩机。前述的空气能循环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其可用于窗型家用空调(含分离式),大型商用空调机以及中央系统空调等方面。前述的空气能循环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其可做为冷气机,暖气机或冷暖兼用机。前述的空气能循环空调机,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器部份包含加热管及冷凝器,使用多孔吸水性较佳的材料特殊设计以提高膜面载水性、吸水性及蒸发面积,直接增加导热性,使得温差极小之下亦能完全导热。前述的空气能循环空调机,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器也可用于冷冻设备方面。本专利技术的一项优点是可节省能源,高EER是指其能源效率比值可达4.2(经台湾大电力研究试验中心试验证实),本机的EER值比起一般空调机(EER值约2.4)高出许多,因此可大大节省能源。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点是本机利用低压缩比的压缩机,其不仅节省能源,更可降低噪音。另外本机是利用空气能进行热交换,所以所有进入室内的空气均为新鲜空气。简而言之,本机具有省能源、低噪音及空气品质佳的优点。本机的再一重大优点是如果热交换器(即加热管及冷凝管)的工作介质采用冷却剂与吸收剂的介质配对,即可不用传统的制冷媒质氟氯碳化物(CFC)而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更有利于环境保护。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主要构造及作为冷气机时冷却过程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II-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1中所示III-I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作为窗型机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介质加热循环系统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冷凝器示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导热管组件的示意图。本机的热交换器内的工作介质的循环过程如下(1)从低温T1到高温T2的等低压P1连续不等温吸热过程。(2)从高温T2到更高温T3的压缩升温过程。(3)从温度T3到次低温T4的等高压P2连续不等温放热过程。(4)从温度T4到低温T1的膨胀降温过程。在图1中可以见本专利技术的8字循环空调机分成A区及B区两个部份,配合图2、3所示的剖面图来看,可以了解到本专利技术的A区是导热片5和微分绝热片组成的工作介质流道,是工作介质从温度T1上升到温度T2的连续不等温吸热区,B区是导热片5和波纹导热片7组成的空气流道,是被冷却空气从温度T2下降到温度T1的连续不等温放热区;图中所示的J1为空气能加热管,其一端与工作介质分配管3相连接,另端则与回路管11相连接,在A区的导热片5间设有波纹导热片7,在导热片5与工作介质分配管3及回路管11间设有垫片4,并在侧边以夹板8定位,而可在一侧设置接水盘10,在A区另侧为一送风扇12;在B区中的J2为空气能超冷凝管,其间之结构配置与A区雷同,其中设置有工作介质分配管3、垫片4、导热片5,导热片5间设有膜式蒸发片6,在侧边以夹板8定位,并于一侧设有积水盘9,另侧则设有一排风扇19;在A区与B区之间以液气输送管13及一输液管16相连,在液气输送管13上设有一低压缩比的压缩机M,在输液管16上则设有一节流阀17。在图1中,利用空气能量的加热管J1是由导热片导热的,其平行排列的平面状金属导热片二侧是A区和B区,其中工作介质的微分绝热片是用热阻较大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波纹型绝热分割片,在其流向绝热分割导热片的换热区;波纹导热片用较薄的金属材料压制成的波纹型次翅片在空气流向的导热量可视为零,可在空气流向绝热分割导热片的换热温区和增大导热片与被冷却空气的换热面积,因此导热片被绝热分割为无限多个微等温面,每一微等温面(例如dxn,dyn)和相邻的微等温面的温度不相等而温差很小,所以工作介质吸热温升弧线是和被冷却空气的放热温降弧线流向相反的接近重合曲线,即工作介质的吸热温升过程是对应于被冷却空气的放热过程。这时室外空气(温度为T2),在风扇作用下借着加热管的空气流道充份地连续降温,放出热量的加热导热片使另一边的工作介质升温带走热量,一直到空气温度降到略高于最初工作介质温度T1,再经出风口的调节窗导输入室内。有关工作介质在加热管的流动情形说明如下工作介质的入口处和出口处是与工作介质分配管3相连。工作介质分配管3上均匀分布着工作介质流体分配孔,工作介质流道的出口并联后接液汽输送管13,流道的入口并联后接输液管16,回流板用来分隔工作介质流道,回路管11是在流道的拐弯处。工作介质在回流板两侧以U字型流动,其形成的稀溶液g1在输液管16上经节流阀17等焓节流降压为P1在加热管的入口处均匀分配给各个工作介质分配管3,从其上的流体分配孔中喷入平行排列的工作介质流道,工作介质g1在流动过程中被空气流道内的被冷却空气连续而充分地加热,空气流道的被冷却空气也从室外温度T2因放热降温至冷风温度T1而输入室内,加热后的介质在其流道出口处的工作介质分配管3汇合后进入液汽输送管13再被压缩机M压至压力为P2后送到冷凝管J2的入口。由于热交换过程是在微等温面上进行的,而每个微等温面又总是使其导热片两面的冷却工作介质配对和被冷却空气的温度尽其可能地趋于等温,使其终点传热温差趋近于零,而实际热交换的传热温差约为0.1~0.5℃。图1中,超冷凝管J2也是由导热片5换热,其平行排列的平面状金属导热片5将其分隔为C区和D区。C区是导热片5和微分绝热片组成的工作介质配对从温度T3降到温度T4的连续不等温被冷凝而液化的放热区。与C区对应于空气侧则是D区。D区是导热片和微分绝热片组成的室内冷空气连续不等温吸湿吸热区。导热片5的外侧贴合着多孔吸水材料制成的膜式蒸发面6,其膜面具有良好载水、吸水性和较大的多孔表面积。载水性可大大提高膜式蒸发面6和导热片5的传热系数;多孔性可形成较大的湿蒸发面积,使其冷凝过程成为温度较低的放热过程。工作介质与空气流道的微分绝热片均采用热阻较大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可将导热片两面均割为无限多个微等温导热面(例如dxn,dyn),因而使冷凝器J2的导热片5为连续变温导热面。从加热管J1输出的冷风(如图1中的a3)在室内吸热吸湿后,成为人体舒适所需温湿度的温度(如图1中的a4),被风扇吸入D区的空气流道内沿着冷凝器上膜式蒸发面上充份吸收水汽,空气温度则由T4升至T3而排出室外。从加热管J1流出的压力为P1的工作介质被增压至P2,经液气输送管13及各个工作介质分配管3从喷孔喷入C区的工作介质流道内,连续不等温放热降温而逐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能循环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其是由工作介质加热管,超冷凝管,低压缩比压缩机及辅助水泵构成,其他构造则与一般空调机类似,工作介质循环过程包括:低压连续不等温吸热过程,压缩升温过程,高压连续不等温放热过程,及膨胀降温过程,如上述过程循 环不已,空气的变化方向则正好相反,但其特点为每一循环过程均是使用新鲜空气,工作介质是由冷却剂与吸收剂组成的工作介质配对,但亦可使用单一传统制冷媒质,热交换器的加热管与冷凝管均为特殊设计,其传热效率极高,几乎将空气的能量完全利用,因此工作介质高压侧的压力只有12~13kg.f/cm↑[2],也就可以使用低压缩比(约为2)的压缩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胜辉刘宇洲李宗晏
申请(专利权)人:诠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