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在设有空气输入口、回气口、排气口、供气口、由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压缩机和膨胀阀构成的第一热介质循环通路、由第三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和循环泵构成的第二热介质循环通路的机体内形成有由回气口通过第三热交换器至供气口的第一空气流通路、与外面空气输入口相连通的在第三热交换器上流侧与第一空气流通路汇合的第二空气流通路、与空气输入口/回气口连通、通过第一热交换器连通到排气口的第三空气流通路。(*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空调机,特别关于内装以外面空气和/或回气作为热源的热泵单元的、能灵活地适应各个别空调空间的空调负荷要求的空调机。近年来办公大楼的空调设备方式,随着因筑物功能的智能化制冷负荷的增大以及为满足办公环境舒适化的要求,正从集中方式向个别分散式过渡。作为针对这种个别分散型的大楼空调方式的空调设备,已知的有日本专利公开平7-198161中所公开那样的空气热源型空调机。上述空气热源型空调机,依靠内部装设备置有多台热交换器的热泵回路、备置有气液接触型热交换器的排热通路和根据需要的蓄热槽,将仅为维持空调室内的室内空气质量而取入的外部空气量之内的空气使用作为热源,由此来构成无需表观上的热源的完全独立分散型式的空气热源型空调系统。而采用这样的结构,因热传送功率的减轻而能降低消耗能量,因利用便宜的液间电力而能实现高的运行效率,并由于减少了热源装置的容置和电力设备容量,而可能构成较之历来的设备在原始成本上、运行成本和使用寿命周期上均优越的系统。而且,如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在空调机中实现由采用温热控制功能和多个热交换器来向各种不同的空调地区供给舒适温度的进气,而可能在各个别空调空间良好地保持所要求的温热环境,从而能按照各个别空调空间作个别地控制,并能在居民楼之类中按照使用状况作租金分配,系统的保全性也好,另外虽然设备条件品种多样,但可省略配置制冷剂管道和热源水管道,现场施工的工作量减低,而能做到简单化和标准化。但是上述空调系统结构较复杂,因而存在要采用比较复杂的控制方法这样不利的问题。亦即,在上述空调系统中存在着,热泵回路为多路方式而必须专用的控制装置,蓄热槽蛇形管为直膨方式制冷剂充入量增加,而且与供气空气作热交换的空调机蛇形管与直膨胀型热交换器及水用热交换器串行配置控制重复等问题。因而在技术上就要求能以较简单的结构和控制方法来达到比此更好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即为出于这样的技术立足点形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以较简单的结构灵活地适应各个别空调空间中所要求的多样化空调要求、而在原始投资、运行成本和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方面优越的、并能在施工和建筑物内的机器配置上实现标准化的、新型和更完善的空气热源型空调系统。为解决上述课题,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观点,所提出的设置的特点是,在内装有以外面空气和/或回气作为热源的热泵单元的空调机中设置输入外面空气的外面空气输入口(OA)、由室内输入回气的回气口(RA)、向屋外排气的排气口(EA)和给空调对象空间进行供气的供气口(SA);由至少在排放空气与第一热介质间进行热交换的气液接触型第一热交换器(EX1)、在第一热介质与第二热介质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EX2)、压缩机(COM)和膨胀阀(EV)构成的、能由转换阀手段(2Q)变换第一热介质的循环方向的第一热介质循环通路;和由至少在供气空气与第二热介质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三热交换器(EX3)、第二热交换器(EX2)和循不泵(P1)构成的第二热介质循环通路,而在机体内,形成有由回气口(RA)通过第三热交换器(EX3)至供气口(SA)的第一空气流通路(AF1)、与外面空气输入口(OA)相连通的在第三热交换器(EX3)上流侧与第一空气流通路(AF1)汇合的第二空气通路(AF2)和与前述外部空气输入口(OA)和/或回气口(RA)连通不经过所述第三热交换器(EX3)分流而通过第一热交换器(EX1)连动到排气口(EA)的第三空气流通路(AF3)。而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观点所提供的设置的特点是,为使得能灵活地适应冷暖同时的负荷要求,在由装有以外面空气和/或回气作为热源的热泵单元的空调机中,设置输入外面空气的外面空气输入口(OA)、由室内输入回气的回气口(RA)、向屋外排气的排气口(EA)、对第一空调对象空间进行供气的第一供气口(SA1)和对第二空调对象空间进行供气的第二供气口(SA2);至少由在排气空气与第一热介质间进行热交换的气液接触型第一热交换器(EX1)、在第一热介质与第二热介质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EX2)、压缩机(COM)和膨胀阀(EV)构成的并能以转换阈手段(QV)变换第一热介质的循环方向的第一热介质循环通路;和至少由供气空气与第二热介质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三热交换器(EX3)、第二热交换器(EX2)、和循环泵(P1)构成的第二热介质循环通路,而在机体内形成有,由回气口(RA)通过第三热交换器(EX3)至第一供气口(SA1)的第一空气流通路(AF1)、与外面空气输入口(CA)连通的在第三热交换器(EX3)上流侧与第一空气流通路(AF1)汇合的第二空气流通路(AF2)、与前述外空气输入口(OA)和/或回气口(RA)连通不经由前述第三热交换器(EX3)分流而通过前述第一热交换器连通到前述排气口的第三空气流通路(AF3),将外面空气输入口(OA)与第二供气口(SA2)连通的第四空气流通路(AF4)、将回气口(RA)与第二供气口(SA2)连通的第五空气流通路(AF5)和将第一供气口(SA1)与第二供气口(SA2)连通的第六空气流通路(AF6);设置有调节流过第四空气流通路(AF4)的空气量、和/或流过第五空气流通路(AF5)的空气量、和/或流过前述第六空气流通路(AF6)的空气量的调节器手段(D1、D2、D3);操作调节器手段(D1、D2、D3)、使得能将所希望量的外面空气和/或所希望量的回气和/或所希望量的通过第三热交换器(EX3)的空气送到第二供气口(SA2)。在基于上述第一和第二观点所构成的空调机中,亦可设置蓄热槽(HB),而在蓄热槽(HB)内设置与第二热介质循环通路内的第三热交换器(EX3)串行连接的热交换蛇形管(EX4)。而且在上述空调机的第三热交换器(EX3)和热交换蛇形管(EX4)内的第二热介质的循环量可以各自个别独立调节的同时,如将其作成使热交换蛇形管(EX4)能有选择地进行迂回的结构,则能适应更多种的负荷要求。而在上述空调机的第二热介质循环通路中,如作成在第三热交换器(EX3)的下流侧顺序串行连接第二热交换机(EX2)和热交换蛇形管(EX4)的结构,则能构成效益系数更高的系统。而且按照必须还可设置加热蓄热槽(HB)内的蓄热水的加热手段(H1)、对在第二热介质循环通路中循环的第二热介质放热的加热手段(H2)、或者对流过第三空气流通路(AF3)的排气空气加热的加热手段(H3)。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专利技术构成的空气热源性空调机的恰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同一功能结构的结构部件以加以同一的参照符号来避免重复说明。对附图的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关于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基本构成的结构图;图2为表示图1所示空调机上另外设置蓄热槽的变形例的基本构成的结构图;图3为表示限定图2所示空调机的第二热介质循环通路的循环方面的变形例的基本构成的结构图;图4为表示图2所示空调机上还设置有加热装置的变形例的基本构成的结构图;图5为表示关于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基本构成的结构图;图6为表示图5所示空调机中还设置有蓄热槽的变形例的基本构成的结构图;图7为表示限定图6所示空调机的第二热介质循环通路的循环方向的变形例的基本构成的结构图;图8为表示图6所示空调机上还设置有加热装置的变形热例的基本构成的结构图;和图9为表示关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空调机,内装有以外面空气和/或回气作为热源的热泵单元,其特征是其中设置有: 输入外面空气的外面空气输入口、由室内输入回气的回气口、向室外排放气体的排气口和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供气的供气口; 至少由排放空气与第一热介质间进行热交换的气液接触型的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介质与第二热介质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压缩机和膨胀阀构成的、能由转换阀手段改换所述第一热介质的循环方向的第一热介质循环通路;和 至少由供给空气与第二热介质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三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和循环泵构成的第二热介质循环通路; 而在机体内形成有:由所述回气口通过所述第三热交换器至所述供气口的第一空气流通路;与所述外面空气输入口连通的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上流侧与所述第一空气流通路汇合的第二空气流通路;和与所述外面空气输入口和/或回气口连能、不经由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分流而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连通到所述排气口的第三空气流通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利雄,国府田祈男,藤本正和,藤,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高砂热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