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多层房屋10的通风装置,该房屋的每一层具有多个起居室11。其中,在每个起居室的下部和上部分别提供一个用来引入室外空气的供气孔12以及一个排气孔13,每个起居室的一个供气道16和一个排气道17分别连通所述供气孔12和排气孔13,而在每一层中提供均沿着垂直方向延伸的所述供气道和排气道。(*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房屋内部的通风装置,尤其是涉及使用自然通风的通风装置,所述自然通风基于在起居室空间中产生的热。在最近几年里,无论是独立的住宅还是复杂的居住房屋,房屋内的气密程度变得越来越高。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起居室空间的通风和换气要求也已变得更为强烈,以便将新鲜空气引入起居空间。通常用它或机械能来通风换气及其控制,因而造成较大的能量消耗,节约能源变得日益迫切。此外,在自然灾害,例如地震的情况下,所谓的安全线下降,电力供应也停止了,于是通风或换气功能丧失,有时由于缺氧可能危及人类生命。此外,如果在房屋内的高度气密空间中发生火情,由于排烟功能下降,充满该空间的烟也将危及人类生命。在此假设,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开口朝向大气的一个供气孔2设置在起居室1的下部,而排气孔3设置在该起居室上部与供气孔高度差为H之处。此处,假定室外空气的比重为τd,室外空气的温度为Td,而室内空气的比重为τr,室内空气的温度为Tr,则起居室1内产生的抽力Pch可用下面的表达式(1)来表示Pch=H·(τd-τr) (1)此处,假定空气压力为P,比容为V,而气体常数为R,对于该气体而言,等式PV=RT以及V=1/τ成立,表达式(1)可改写为下面的表达式(2)Pch=PoH/R·(1/Td-1/Tr) (2)在此表达式中,Po表示大气压力。此外,当一个人直进起居室1时,由于其体温,或者由于人携带的各种类型的装置产生的热,使得起居室1内产生并容纳热量,于是Td变为小于Tr(Td<Tr)。由于这一原因,在表达式(2)中,Pch变得大于零(Pch>0),在起居室中产生抽力(图1中用箭头标出)。于是,室外空气经过供气孔2进入起居室,然后从排气孔3排出。应该指出,由于起居室1内的空气温度增加伴随着其体积的膨胀,排气孔3的横截面积必需大于供气孔2的横截面积。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一个包括垂直通道4、5和水平通道6的“U”形空气通道中,假设在垂直通道4中的空气比重为τd,空气温度为Td,在垂直通道5中的空气比重为τu,空气温度为Tu,流过通道(用点a、b、c和d标出)的空气抽力Pch可用下面的与表达式(1)形式类似的表达式(3)表示Pch=H·(τd-τu) (3)与表达式(2)的情况相同,表达式(3)也能改写成下面的表达式(4)Pch=PoH/R·(1/Td-1/Tu) (4)在表达式(4)中,如果Td等于Tu(Td=Tu),Pch就变为零(Pch=0),不再产生抽力。此处,假设图1所示的起居室1被安置在图2所示“U”形抽气通道的水平段6内,而供应孔2开设在垂直通道4一侧,排气孔3开设在垂直通道5一侧。如上所述,在起居室1内部产生热,从而产生一个气流,其中,垂直通道4中的空气流过供气孔2进入起居室1,而被加热空气通过排气孔3排出,进入垂直通道5。其结果是,在表达式(4)中,Td变得低于Tu〔Td<Tu(=Tr)〕,也就是说,Pch变得大于零(Pch>0),产生一个抽力,致使空气从点a流到点b到点c然后流到点d。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特别注重如上所述的由于一个起居室内部生热而产生的自然抽力,并以这一发现为基础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基于上述技术环境,并达到下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考虑到所几年的高气密性房屋结构,提供房屋内部的通风装置,以便节省通风和换气能量。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为提高房屋内部通风装置,它的通风或换气功能甚至在自然灾害中安全线下降的情况下也不会丧失。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房屋内部通风装置,其中多个空气通道和构件结构均相同,并可在不同场合共用。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为提供房屋内部通风装置,它允许缩小混凝土跨距从而简化该结构,并且还允许改善每间房屋的抗震能力。本专利技术提供用来实现上述目标的房屋通风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通风装置,其特征为,在一个起居室的下部提供一个用来引入室外空气的供气孔,而在该起居室的上部提供一个排气孔。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在每一层具有多个起居室的多层房屋内部通风装置,该通风装置的特征为,在每个起居室的下部和上部分别提供一个用来引入室外空气的供气孔和一个排气孔,而且其特征为,多个供气道和排气道都沿垂直方向延伸,并与每层每个起居室的供气孔和排气孔连通。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特征在于供气道和排气道在一个房屋框架外侧形成。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在于供气道和排气道在所述房屋框架内部形成,并延伸通过每层的每个起居室。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气道的一个出口部分提供一台排气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特征在于供气道和排气道用设置一个双层筒体的方法做出,所述双层筒体由一个内筒体和一个外筒体组成。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在于在外筒体和房屋框架内的每根柱之间提供一个间隔构件。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特征在于沿着外筒体的外周边设置多个筒体结构支承物,在所述结构支承物和所述房屋框架柱之间提供一个间隔构件,而且在所述外筒体和所述结构支承物之间确定的一个空间中容纳着各种类型的设备导管。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特征在于在房屋框架的屋顶部分形成一个收集雨水的集水区,所述内、外筒体伸入集水区,而且在排气道中接纳一根雨水排出管,所述排出管在集水区内开口。图1是一张本专利技术原理说明图;图2是一张另外的本专利技术原理说明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断面图;图4是沿图3的A-A线剖切的断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水平断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水平断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水平断面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水平断面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水平断面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水平断面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水平断面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断面图;图13是该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的水平断面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第十实施例断面图;图15是沿图14的B-B线剖切的断面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第十一实施例的前视图,画出房屋的一个屋顶部分;而图17是沿图16的C-C线剖切的断面图。下面参照附图,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图3和4分别画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在这个实施例中,房屋10包括基于多层构造的混凝结构,每层具有多个起居室11。每个起居室11的下部做出一个供气孔12,并且在每个起居室的上部距供气孔12的高度差为H处做出一个排气孔13。在这个实施例中,供气孔12和排气孔13做在相互对应的壁体之上。在房屋10的框架10a外侧分别提供与一个外侧面接触的供气筒14以及与一个相对外侧面接触的排气筒体15。供气筒体14和排气筒体15两者都具有矩形横截面并由混凝土制成,并分别在内部形成一个供气道16和一个排气道17,而且供气道16和排气道17分别与每层中每个起居室11的供气孔12和排气孔13连通。供气道16的横截面积F0和排气道17的横截面积F1之间的关系可用表达式F1≥F0来表示(此关系可应用于下文所述的每一个实施例之中)。在图3中,参考号18标明一个排水阀。在这个实施例中,根据图1和图2所作的解释,室外空气经供气道16和供气口12流入起居室11然后通过排气孔13和排气道17排出,从而产生自然通风。图5画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在这个实施例中,供气筒体14和排气筒体15相互平行地做在框架10a的同一外表面上。图6画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在这个实施例中,每个供气筒体(在内部)和排气筒体15(在外部)构成一个双筒体,该双筒体延伸通过每一层的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房屋内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起居室下部提供一个供气孔,而在所述起居室上部提供一个排气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丸山升,
申请(专利权)人:丸山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