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光学部人工晶体套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1611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1: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光学部人工晶体套件,包括:主晶体和附加晶体;所述主晶体包括:第一光学部、定位部和襻部,所述襻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部的外缘圆周并与所述第一光学部连接,所述定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部和/或所述襻部上;所述附加晶体包括:与所述第一光学部对应的第二光学部和与所述定位部对应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光学部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定位部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光学部人工晶体套件采用主晶体和附加晶体的可拆卸配套连接结构,进行有效的屈光矫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光学部人工晶体套件
本技术涉及人工晶体
,尤其涉及一种双光学部人工晶体套件。
技术介绍
目前,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致盲性眼病,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段是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该手术通常需要去除晶体前囊中央约5.5mm的一部分(例如,手法撕除或飞秒激光辅助切除,制备直径为5.5mm的圆形前囊口),超声乳化完全去除混浊晶状体的核块并吸除晶体皮质,同时保留完整的后囊膜,之后把人工晶体植入到晶体囊袋内。常规设计的人工晶体结构包括:中央起屈光透镜作用的光学部(约6mm的圆形)和周边起支撑作用的襻部,该襻部的数量通常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两个襻部多为两侧对称设计,总长度约12mm,C型、L型或平板式),人工晶体植入晶体囊袋内以后,有一定弹性的襻部支撑囊袋周边部,从而保证光学部在囊袋内的居中和稳定。然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存在相当一部分患者残留部分屈光不正(例如近视、远视、散光)或视近困难的问题,发生原因包括:术前的人工晶体度数测算误差、手术源性散光、植入的人工晶体无矫正散光设计、无多焦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光学部人工晶体套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晶体(1)和附加晶体(2);/n所述主晶体(1)包括:第一光学部(10)、定位部(12)和襻部(13),所述襻部(13)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部(10)的外缘圆周并与所述第一光学部(10)连接,所述定位部(12)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部(10)和/或所述襻部(13)上;/n所述附加晶体(2)包括:与所述第一光学部(10)对应的第二光学部(20)和与所述定位部(12)对应的连接部(22),所述连接部(22)与所述第二光学部(20)连接,所述连接部(22)与所述定位部(12)可拆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光学部人工晶体套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晶体(1)和附加晶体(2);
所述主晶体(1)包括:第一光学部(10)、定位部(12)和襻部(13),所述襻部(13)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部(10)的外缘圆周并与所述第一光学部(10)连接,所述定位部(12)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部(10)和/或所述襻部(13)上;
所述附加晶体(2)包括:与所述第一光学部(10)对应的第二光学部(20)和与所述定位部(12)对应的连接部(22),所述连接部(22)与所述第二光学部(20)连接,所述连接部(22)与所述定位部(12)可拆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光学部人工晶体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12)为定位孔(120),所述定位孔(120)的内表面上设有凹槽(122);
其中,所述连接部(22)为定位柱(220),所述定位柱(220)的外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凹槽(122)对应的凸台(222);
其中,所述凹槽(122)的截面为弧形,弧形凹槽为未封闭的扇形环或封闭的环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光学部人工晶体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12)为设置在所述襻部(13)上且与所述襻部(13)形成锐角的挂片(124),所述挂片(124)的一端与所述襻部(13)连接且靠近所述第一光学部(10),所述挂片(124)的另一端远离所述第一光学部(10);
其中,所述连接部(22)为设置在所述第二光学部(20)的外缘圆周上并与所述第二光学部(20)连接的套索(224),所述套索(224)与所述第二光学部(20)形成中空结构,通过所述挂片(124)贯穿所述中空结构以使所述连接部(22)与所述定位部(12)可拆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光学部人工晶体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挂片(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涛王连嵩何向东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眼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