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灯用透镜、近光灯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灯
,尤其涉及一种车灯用透镜、近光灯及车辆。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近光灯需要通过明暗截止线的设置,以保证投射出去的光线不会对对面的驾驶员以及行人造成炫目的情况。如图1所示现有的近光灯透镜由光源6’、反射镜(镜面反射)7’、遮光部件8’、透镜9’、透镜挡板支架(图中未示出)、散热器10’组成,不仅结构复杂还因零部件过多还造成的尺寸链过长的问题。另外,近光灯还对光效率以及出光亮度有一定的要求,当近光灯透镜在Z向(对应车辆在三维坐标中的方向)的高度小于30mm时,则亮度无法达到要求。如果近光灯透镜在Z向的高度小于30mm,则需要并排的增加多个透镜,以保证近光灯的亮度,但是透镜的数量增加会压缩其余部件的设置空间,导致近光灯的整体设计困难。所以上述技术问题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灯用透镜、近光灯及车辆,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灯用透镜,包括: >第一光学体和第二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灯用透镜,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第一光学体和第二光学体,所述第一光学体和所述第二光学体一体成型;/n所述第一光学体为全反射透镜,并设置有入光端,所述第二光学体设置有出光端,所述入光端和所述出光端相背;/n其中,所述第一光学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光学体的上表面平滑过渡连接,形成所述车灯用透镜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光学体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光学体的下表面连接处向所述车灯用透镜的上表面方向凹陷,以形成光线截止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灯用透镜,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光学体和第二光学体,所述第一光学体和所述第二光学体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光学体为全反射透镜,并设置有入光端,所述第二光学体设置有出光端,所述入光端和所述出光端相背;
其中,所述第一光学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光学体的上表面平滑过渡连接,形成所述车灯用透镜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光学体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光学体的下表面连接处向所述车灯用透镜的上表面方向凹陷,以形成光线截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用透镜,其特征在于,
靠近所述第一光学体入光端相背一端的下表面,向所述车灯用透镜的上表面方向翘起,靠近所述第二光学体出光端相背一端的下表面,为朝向所述车灯用透镜的上表面方向的斜面;
其中,所述第一光学体的下表面的翘起与所述斜面连接形成所述凹陷,以形成所述光线截止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灯用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线截止部于所述第一光学体的下表面的翘起处与所述斜面的连接处,呈中部为水平直线、两侧为弧线、大体呈U形的线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用透镜,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入光端到所述出光端的方向为第一方向;
所述第一光学体的下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剖切面形状为中部向下凸的弯弧状;
其中,所述第一光学体的下表面的每一处的弧度均满足,从入光端入射的光线的入射角大于39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灯用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学体的上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剖切面形状为抛物线形,且所述第一光学体的上表面的每一处的弧度均满足,从入光端入射的光线的入射角大于39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灯用透镜,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渤林,黄辉,张士颖,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